我对于生活如此认真(梁漱溟问答录)

我对于生活如此认真(梁漱溟问答录)
作者: 汪东林
出版社: 当代中国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我对于生活如此认真(梁漱溟问答录)
ISBN: 9787515403113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问:听说梁先生的父亲梁巨川先生在辛亥革命后 抱定以身殉清的宗 旨,而死,当时在社会上引起反响。您能不能谈 谈这件事的始末? 答:我父亲名济,字巨川,应顺天乡试中举人, 始在清王朝任内 阁中书,后任内阁侍读。这里我想先扼要讲一讲我的 家世,然后说说我 父亲的为人和家教,最后再谈他殉清的始末。我 家祖先与元朝皇帝 同宗室,姓“也先帖木耳”,蒙古族。元亡,末代皇 帝顺帝偕皇室亲属 逃回北方即现在的蒙古,而我们这一家没有走,留在 河南汝阳,地属大 梁(开封),故改汉姓梁。至第十九代梁由河南迁广 西桂林居住。梁的 儿子即我的曾祖父梁宝书,应乡试中举人后,又进京 会试中进士,历任 直隶、正定等地知县和遵化知州,此后全家便在北京 住下,没有再回桂 林。我的祖父梁承光在北京即顺天府应乡试中举人, 后在山西离石县 (当时叫永宁州)做官。我父亲走的也是这条路,只 不过没有做地方官 吏,而在内阁任职,官衔从七品做到四品,并不是什 么大官。我的外祖 父也是进士出身而做官的。祖母、母亲都能诗文。所 以说我出身仕宦之 家,也算是书香门第,是不错的。我父亲的,是 离不开我家几代在 清王朝做官这个背景的。 说到种族血统,自元亡以后经过明清两代,历时 五百余年,不但旁 人早不晓得我们是蒙古族,即自家人如不是有家谱记 载,也无从知道了。 但几百年来与汉族通婚,不断融合两种不同的血统, 自然是具有中间性 的气质的。再说我家由中国北方而南方,又由南方而 北方,我祖母、母 亲系统亦如此,其后代亦难免兼有南北方人的两种素 质和禀赋,亦赋有 一种中间性的。我所分析的这种中间性,至少与父亲 和我这两代人的气 质、秉性是相关的。我父亲的与这种秉性的形成 也是有关的。 我父亲天资不高,但秉性笃实。他做学问没有过 人的才思,做事情 更不以才略见长。他心里相当精明,但很少见之于行 事。他为别人最不 可及之处,是意趣超俗,满腔热忱,一身侠骨,不肯 随俗浮沉。因其并 非天资高明的人,所以思想不超脱;因其秉性笃实而 用心精细,所以遇 事认真;因其具有豪情侠气,所以行为只是端正,而 并不拘谨。他最看 重事功,而不重视学问,古人所说“不耻恶衣恶食, 而耻匹夫匹妇不被 其泽”的话,正好点出我父亲一副心肠。我最初的思 想和做人,受父亲 影响最大者,就在这里。 我有一个哥哥,两个妹妹,兄妹共四人,我排行 第二。父亲对我们 是宽大和慈祥的,尤其对我。儿时记忆,大哥挨父亲 的打,仅有几次, 被厉声训斥的事很少;而我则一次挨打的事也没有发 生过。我小时候既 呆笨,又执拗,应属“该打”之列,但父亲却对我绝 少正言厉色的教训。 父亲对我的教育,与其说是教训,毋宁说是提醒和暗 示。我儿时完全没 有感觉到来自严父的一种精神上的压力和威迫,他从 未以端凝严肃的神 气对待儿童或少年。 有这么一件印象极深的小事。大约在我八九岁时 ,我自己积蓄得一 小串钱(用麻线贯串之铜钱),常挂在身边玩。有一 天忽然不见,各处 寻问,并向家人吵闹,终不可得。隔天父亲在庭前桃 树枝上发现,心知 是我自己遗忘。他不斥责,亦不喊我来看,却铺纸写 了一段话,大意是 说他有一小儿自己将钱挂在树上,却到处寻问,吵闹 不休。如此糊涂, 真不应该。写完后交与我看,亦不作声。我跑去一探 即得,随后不禁自 愧,追悔自己的举动。 这桩事很能说明父亲对我的管教方法。在我七八 岁至十二i岁之 间,我所受父亲的教诲,大体上有三个方面:一是听 他讲戏。父亲平日 喜欢看戏,常以戏中的故事、人物讲给儿女们听;孩 子们也常随他去看 戏,但大都似懂非懂。再是同他上街,购买日用品或 办一些零碎事,借 此练习经理事务,懂得社会人情。三是经常听他对我 们生活和做人的告 诫。例如关于清洁卫生及如何照料身体,如何尊长爱 幼等事,他都极为 耐心而细致地嘱告我们。到我十四岁以后,渐渐有了 自己的思想见解, 或发于言论,或见诸行事。父亲认为好的,便明示或 暗示鼓励;不同意 的,也只是让我知道他不同意而已,却从不加以干涉 或制止。当我十七 岁和十八九岁时,有些关系颇大而与他见解相左之事 (如我加入京津同 盟会,参加辛亥年革命党的活动),他仍不加干涉。 就在父亲的这种不 干涉之中,我自以为是,自以为非,逐渐形成独立思 考的习惯,成就了 我一生的自学,自进,自强。 我出生于光绪十九年即1893年农历九月九日重阳 节。其时,我父 亲已经三十七岁。1894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中国 惨败,震动了清 王朝的若干有识之士,起而加紧进行维新变法。我父 亲是支持维新变法 的,他当时草拟的奏折,表明他主张维新,进行改良 。不同于康、梁 的,是他主张从教化百姓人手,由官到民,一步步进 行。其大前提当 然是维护清王朝统治的。他的这种维新改良的主张, 反映在对儿女的 教育上,便是舍弃传统的四书五经,学做八股文之类 ,而让我们去学 ABcD,读一些传播近代新知识的书。康、梁变法失败 之后,孙中山先 生领导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以致我本人在辛亥革命 前夕也放弃宪政主 张,投身革命,加入了京津同盟会。 面对清王朝的覆灭,父亲是无可奈何的。他在家 中曾规劝我不要参 加那些激烈的革命行动,但仅仅是规劝,而并不禁止 。辛亥革命后袁世 凯登台表演,北洋军阀的各类人物像走马灯似的,我 父亲均不以为然。 民国六年(1917年)张勋率辫子兵进京复辟,我父亲 曾不具名地给张 勋写信,希望他成功后实行“虚君共和”的主张。张 勋是打着“忠君” 旗号的,当时北京城里清王朝的大小臣民一时都从失 望中振作起来。我 父亲原以为张勋敢这样做,是将身家性命置之度外的 。没想到事败后张 勋即惶惶然躲进荷兰使馆,以保全自己的性命。我父 亲对这类举动历来 深恶,自此,他常流露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要以身 殉道,感召后人的 意向。家人只当牢骚话听听而已,谁也没有在意。P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