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历史感悟智勇/读历史悟美德系列丛书

品读历史感悟智勇/读历史悟美德系列丛书
作者: 史世海
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
原售价: 20.00
折扣价: 10.00
折扣购买: 品读历史感悟智勇/读历史悟美德系列丛书
ISBN: 9787563946761

作者简介

史世海,原江西人民广播电视台副台长,高级编辑,采写的新闻通讯《不废江河万古流》《今日井冈山》《田野在呼唤》等10篇作品获得政府奖,39篇作品获得江西省级政府奖;公开发表新闻学术论文21篇;曾获得“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曾在我社出版专著《历史那些人 人生那些事》《走近孔子 感悟人生》,其中后者荣获第3届中国大学出版畅销书一等奖。

内容简介

格物致知 自求诸心 【原典】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 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真知即所以为行 ,不行不足谓之知。 ——王守仁《传习录》 【译文】知的真切笃实处是行,而行的精明觉察 处就是知,知与行的功夫本来就不可分离……真知就 是用来指导行的,不行就算不得知。 【历史披览】明代思想家王守仁从小志存高远, 一次与塾师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见解不同 凡俗,他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 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十五岁时他出游居庸关 、山海关一月之久,纵观塞外,那时已经有了经略四 方之志。五十四岁时,他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 姚一带创建书院,传授“阳明心学”,并将其精炼为 《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 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据《明史·王守仁 传》记载,王守仁二十岁时乡试中举,学业大有长进 ,只是更加喜欢谈论军事,并且善射。弘治十二年 (1499年),他考中进士,朝廷派他处理前威宁伯王越 的葬礼,还京时朝廷议论西北边境的战事正急,王守 仁条列八件事奏上。不久他授官刑部主事。 正德元年(1506年)冬天,刘瑾逮捕南京给事中御 史戴铣等二十多人。王守仁不顾一切递上奏章企图解 救,刘瑾发怒了,在朝廷上杖责他四十棍,贬为贵州 龙场驿丞。龙场一带群山连绵,各族杂居。王守仁根 据他们的风俗加以教化引导,少数民族百姓很高兴, 他们砍伐树木建造房子给王守仁居住。刘瑾伏诛以后 ,王守仁经考察改任庐陵知县。入京进见武宗后,升 任南京刑部主事,吏部尚书杨一清改任他为验封官, 后来几次提升,为考功郎中,南京太仆少卿,又升为 鸿胪卿。 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王 守仁平定江西、福建盗贼后兵符已上交兵部,手中无 兵。在江西境内的朝廷官吏都来帮助王守仁,他在袁 州聚集各府县士兵,征调军粮,制造兵械船只,假装 传檄各地到江西勤王,在南昌张贴假檄迷惑朱宸濠, 为集结军队争取时间。过了十多天,勤王兵马未到, 朱宸濠发觉被骗,带兵攻下九江、南康。此时王守仁 大军已集结完毕。朱宸濠攻打安庆受挫,留守南昌的 兵力空虚,王守仁率兵攻打南昌,朱宸濠回兵救南昌 ,双方在鄱阳湖激战三天,朱宸濠战败被俘,宁王叛 乱历时三十五天后宣告结束。 王守仁天资不同常人。十七岁时他拜访上饶人娄 谅,和他讲论朱子格物之学的大意。回家以后,他每 日里正身而坐,研读“五经”,不轻易和人说笑。从 九华山游历归来,他在阳明洞中建造住室,广泛阅读 程、朱两家的学说,几年下来没有什么收获。贬官于 龙场时,荒远之地,无书可读,他只好每天研读旧有 知识。一天,他忽然悟出要推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 应当自己求之于心,不应当求之于外物,感叹说:“ 道理就在这里。”于是深信不疑,在这段时期写了《 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王守仁从事 教育,专以培养良知为主,认为宋代周敦颐、二程兄 弟以后,只有陆九渊的学说简单易行,直截了当,能 够承接孟轲之传。而朱熹的《集注》、《或问》之类 ,乃是他中年思想学术还没有稳定时的学说。当时学 者一致跟从王守仁,世上于是有了“阳明学”。 万历十二年(1584年),大学士申时行等人向朝廷 说:“王守仁说获取知识出于《大学》,良知出于《 孟子》。陈献章主张静,沿袭宋儒周敦颐、程颢的学 说。况且孝友出处如陈献章,气节文章功业如王守仁 ,不能认为是禅,确实应尊崇祭祀。”皇帝听从了他 们的意见。终明朝之世,从祀孔庙的人只有王守仁等 四人。 【美德感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智”德,提 倡一个人饱读圣贤之书,还不等于人格的完成,只有 那些在行动上自觉地按“礼”、“道”的各种规范行 事,做到“知行合一”的人,才能达到理想人格的境 界。因此,古代先贤不但重视“学”,更重视“行” 。行动是知识特有的果实。“行”用今天的话说就是 实践,它着重强调的是对道德规范的实践,也就是对 人格的造就。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