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人

岭南人
作者: 林莉//陆玉娟
出版社: 南方日报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7.00
折扣购买: 岭南人
ISBN: 978754911206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从编委会到杂志社 熬过第11期以后,岭南人逐渐人丁兴旺起来,彼 时罗琳交棒的是邹 勇兵,1999年秋,邹勇兵完成了新人招募的大部分工 作后,因为决定考 研而把接力棒交给了同班同学、担任过两届编委的黄 娜。黄娜和邹勇兵 两人性格迥异,一个是热情的湖北辣妹,一个是低调 的容家小伙,但在 工作中却是难得的好拍档。 虽然时隔17年,但黄娜对加入岭南人时的情景仍 记忆犹新,那是 1997年岭南人招新日,刚入校不久的她拿着一个不锈 钢饭盒,懒洋洋逡 巡在几个招新的学生社团之间,精美而且风格感极强 的《岭南人》映入 她的眼帘,于是她停下脚步,把几本杂志仔细翻阅。 黄娜回忆,当时让 她印象非常深刻的是那几组讲述岭南历史的文章,有 文笔幽默的龙原的 文章,也有一首小诗《抓一根稻草思考》,“是我喜 欢的调调”,黄娜 说。看到《岭南人》时,她感觉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 团体,她觉得这是 一个非常务实、有境界和精神追求的社团。她就像找 到接头方的地下党 人一样欣喜若狂,缠着罗琳等几个编委问这问那,就 这样开始了她的 “岭南人生涯”。 那时候《岭南人》的风格很像《读者》,或者《 青年文摘》,黄娜 欣赏蕴育其中的人文气质,但也更希望杂志能够突出 大学生的真实生活 和思想性。因此,黄娜在接任岭南人”掌门人”后, 借鉴 自己喜爱的《南风窗》和《南方周末》,突出独家策 划和 专题采写稿件,因为独家策划能打破静态写作的局限 ,更 有思想性和互动性。为了第一个独家策划的选题,岭 南人 反复开会讨论。 1999年秋,正逢黄达人校长履新,对新任校长, 大 家充满好奇,“不如去采访黄达人校长”,黄娜提出 这个 想法时,大家惊诧之余更多的是兴奋。当时黄校长履 新, 作为后来被证明深受中大学子和校友爱戴的继往开来 的浙 大前副校长,彼时还并不为在校学生甚至大部分老师 所熟 悉。通过指导老师的帮助,终于几经周折,黄校长确 定能 为《岭南人》的专访安排一个专门的时间。 为了这次专访,黄娜和编委王亚楠做了近一周的 功 课。除了大家一起反复讨论采访提纲,她们还在逸仙 时空 BBS上发帖征集对校长的提问,“除了大家关心的硬 件、 生活、服务问题,还有其他三个方面是大家所关注的 : 一是了解校长对于大学精神的观点;二是了解校长对 于 中大学术建设的准备;三是了解校内民主风气因为校 长 的到来会有哪些变化。”她们把这些恳切的期待放进 了 采访提纲中。原本预计仅半个小时的采访因为相谈甚 欢 而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校长畅谈他对中大的构想,畅 谈他 和学生沟通的趣事,他对中大的热情感染了黄娜和王 亚 楠,她们感到校长有着非常开放的心态,她们总结了 一个 关键词是“透明”,沟通才会有透明,只有透明才会 有双 方的信任和支持。 采访文章问世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之后又有 许多 学生杂志仿效《岭南人》,约访校长或院校方领导, “习 惯沟通与对话,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训练”,黄娜 说, “从在校开始,我已经深刻意识到这一点,大学生应 该用自己的思考进 入社会公共生活,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应该说这是 从采访黄达人校长 开始的。” 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与校园环境的变迁,80后 成为在校大学生群 体的主力,自我证明的各类诉求需要各种途径来表达 ,中大的校园社团 因此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各类横幅标语,海报和 宣传单张充斥在每 一个它们能够被容下的时空和角落,很多宿舍开始在 大门上张贴“单张 杂志已为患,省省吧”“求求你,不要再发纸张了” ……当时经济与科 技的迅速发展、校园活动的日益丰富和功利追逐的现 实环境,使真正对 校园文艺感兴趣并愿为之付出的人越来越少,岭南人 已开始面临重大挑 战,原有的传统编辑部运行思路不再适应新环境下校 园社团的发展,加 强社团的综合运营与专业性的内容制作势在必行。 在这种情况下,黄娜决定将岭南人编委会改组为 杂志社,原来总编 负责制改为社长负责制,设专职主编负责内容制作。 自此,内容采编、 活动与栏目策划、社团外联宣传、杂志发行等各环节 进行了更明确的分 工合作,岭南人正式开始了杂志社形式的社团运作模 式。有人称黄娜是 岭南人杂志社的“制度创新者”,对此黄娜觉得自己 并没有为岭南人真 正做了什么制度的创新,“这样的制度改造是由当时 岭南人的构成特点 决定的,比如鲍岚岚是个非常不错的外联人才,但是 她对于写作是不太 擅长的:李焱文很有管理才能,就不能仅仅当成编委 用,而应该让他发 挥更大的作用;文珍比较愿意专心写稿,那么她就可 以专心做编务。岭 南人一向有非常自由的空气,每届岭南人都是一边传 承,一边创造,每 期都各有不同。” 同时,岭南人杂志社开始做大量的外联与宣策工 作,邀请了本校和 华南师范大学、第一军医大学(现南方医科大学)等 校园文学社团进行 联谊座谈,组织多次岭南沙龙,探讨许多当时的热点 文艺问题。黄娜还 注重发扬《岭南人》的优势,去寻找那些有才华的校 园写手,名誉主编 杨昂(当时是法律系研究生)、撰稿人李丽(当时是 中大南方文学社社 长、现用笔名木子美),都是在那个时期成为岭南人 的亲 密战友。 当2000年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岭南人》第12期 在全 体编委的辛勤汗水和多个通宵达旦的工作中如期出版 。封 面一辆在大雪纷飞的黄昏中傲然屹立的单车,封底千 禧龙 年图案赫然醒目。 P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