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可惜一片江山(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朱元璋)
作者简介
黄波,湖北宜都人,1973年生。“偶有文章娱小我,独无兴趣见大人”,先混迹于机关,后滥竽于媒体,现为《南方都市报》评论员。关注明初至近代社会文化之变迁,著有《说破英雄惊》(2007年)、《被打断的转型:晚清真相》(2011年)、《真实与幻影:近世文人之心灵画像》(2012年)等。
内容简介
渔家子陈友谅 明朝的史学家高岱拿陈友谅与楚霸王项羽比,称 赞说:“友谅之勇略,虽或未及项羽,而剽性狡悍, 出没飘忽,大困而不馁,屡踬而复振,……败衄之后 ,旬*之间,而能陷城摧敌,其能开拓封疆,奄有荆 楚,亦一时之雄也。”高岱惊叹陈氏为什么常在失败 之后,马上又能攒积实力,“陷城摧敌”。其实这正 是此人的特点:坚毅果敢,不为一时胜负而夺气,也 许你正在为刚刚挫其凶锋而沾沾自喜的时候,这家伙 又卷土重来了,而且愈挫愈勇,有些像清末的曾国藩 ,善于“扎硬寨,打死仗”,而豪气一来,自以为看 准了,敢把所有的赌注都押上。 单纯从*事的角度,陈友谅**可以称得上一个 出色的战术家。这样的人,当一个方面*的统帅,冲 锋陷阵,斩将夺旗,是绰绰有余的。然而现实的问题 是,他要的不仅仅是一场两场的战役胜利,而是要削 平群雄一统天下。这不仅需要打仗,*需要综合的较 量。而在战略和决策上,与朱元璋相较,陈友谅差之 甚远。 陈友谅的一大失策是弑旧主徐寿辉而自立。前面 说过,徐寿辉名为陈的主人,实则徒拥虚声,陈友谅 在以徐寿辉为号召的这一系部队中,实力又*为强大 ,*重要的是,徐寿辉还在他严密掌控之中,他** 可以学曹*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借助徐寿辉的名 义号令其他各将,去经营自己的事业。可是,我们看 到,陈友谅太不懂韬晦的妙用,太注重一个虚名,仿 佛是急不可耐般,匆匆杀死徐寿辉,又匆匆登位。我 们看他杀徐之轻而易举手到擒来,就可以知道,徐寿 辉实在只是他手中的一具傀儡,有这样一个傀儡,在 其削平群雄前,对他来说,不会有任何威胁,只会有 说不尽的好处。陈友谅的匆匆弑主,带来了很多恶果 。**,各路群雄崛起于乱世,虽意在逐鹿,但都还 要打一些除暴安民的旗号,现在以下犯上,在儒家伦 理根深蒂固的社会,明显陷自己于道义有亏的窘境; 第二,原为徐寿辉系统的几支部队,现在因缺乏一个 “共主”,转而分崩离析。有一定实力、原本对陈友 谅又未必买账的将领,都借这个机会,名正言顺地把 自己的杆子拉了出去。陈友谅的匆匆弑主,可谓图虚 名而招实祸,与朱元璋的长期隐忍相比,失策多矣。 陈友谅打仗是一把好手,却几乎没有什么驭将之 术,其手下没有涌现出多少能够独当一面、有勇有谋 的大将。加之他自己曾杀旧主而代,骨子里可能害怕 手下效仿,对部将往往疑而不能用,双刀赵普胜凶悍 善战,是他帐下难得的猛将,却经不住朱元璋一个小 小的离间计,就被陈友谅诱杀了。 *事上的一些局部成功,又滋长了陈友谅骄傲轻 敌的情绪。当朱元璋离开自己的大本营金陵(今南京 ),亲率主力大*去安丰(今安徽寿县)征战的时候 ,陈友谅认定这是他夺回主动权的良机,空国而来扑 向朱元璋的防区。这本来是正确的,可他却策略失误 ,不顺流直捣空虚的金陵,却屯大兵于南昌城下,拼 命*坚。后来打了胜仗的朱元璋也不无困惑地说:“ 使陈友谅乘我之出,直捣金陵,我进无所成,退无所 归。友谅不*建康而围南昌,此计之下者也。”金陵 空虚,便于夺取,又是朱元璋的老巢,一旦*占意义 非凡,窃以为陈友谅*不会连这一点都看不到,根源 实在于轻敌。南昌城在其数倍优势的重兵围困之下, 居然能够硬扛长达两个多月之久,直到朱元璋的援兵 赶来,这是陈友谅**没有想到的。我们看陈友谅的 战前部署,他意在先取南昌再顺流直下金陵的战略是 很清楚的,他只是没有料到南昌一战会使他深陷其中 ,不能自拔,直至*后败灭。孙子兵法上说:“兵者 ,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既是打仗,就不能全图侥幸,而必须考虑自己的预定 计划一旦不能成功如何善后的问题,而陈友谅的这次 出兵却犯了大忌,他率领的是自己几乎全部的家当, 而且把百官家属也带上了,甚至也没有准备阻援和打 援,**是孤注一掷,希望毕其功于一役的豪赌式的 战法。 陈友谅在鄱阳湖上与朱元璋相持,胜负还未明的 时候,即有不少部下叛逃,传令属下救援也毫无反应 ,这就是他不善于驭将的恶果。不亡何待?《明史》 说陈友谅落到这一困境的原因是“好以权术驭下”, 实为奇怪可笑之论。真正能以权术驭下的是朱元璋, 他不是胜利者吗? P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