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传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历史上,凡已成其大业的人物,出生时的乡土异 象、少年时代表现出的若干异人和过人之处,常常被 后人根据传说编织出一些美丽的花环戴在他们的头上 。 《三国志·先主传》说,“(刘备)舍东南角篱上 有桑树生高五丈余”。刘备居住的村庄就是以他家的 这株大桑树命名的。这株大树,由于同刘备有如此的 关系,所以也便名留青史了。地理学家、刘备的同乡 、北魏时的涿县人郦道元作《水经注》时特意提到这 一点:“督亢沟水东经涿县郦亭楼桑里南,即刘备之 旧里也。”直到宋代,楼桑村依然比较有名,所以《 方舆纪要》也特意提到了它的确切位置,说“楼桑村 在涿州西南十五里”。 更有趣的是,刘备家的这株桑树,不仅高大,而 且形状与众不同,树冠犹如大伞,“遥望见童童如小 车盖”,所以“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为刘备争正统地位的历史学家 、晋人习凿齿在写《汉晋春秋》时,非常重视搜集这 样的异兆和传说,因而在书中明确地记载着,当时涿 县有一位名叫李定的善知风水的人,看到了这株怪状 大树,便向世人宣称:“此家必出贵人。”这贵人, 当然就是刘备了。 大树之下往往是村民集谈和少儿玩耍的地方。据 载,“先主(刘备)少时,与宗中诸小儿于树下戏,言 :‘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叔父子敬谓日:‘汝勿 妄语,灭吾门也!’”羽葆盖车,指用鸟的羽毛装饰的 只有天子才能乘坐的华盖车。如此企图做皇帝的狂言 ,自然属于大逆不道,会招来灭门之祸,所以引起了 叔父的恐慌。著史者记载了这一故事,目的全在于要 说明刘备其人自幼怀有大志,表现与众不同;同时也 要说明少年刘备已经引起了家族和世人的注意。 刘备的母亲和同宗人等都察觉到刘备有过人之处 ,因而也都重视对他的教育和培养。15岁那年,母亲 让他出外求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 九江太守同郡卢植。,”卢植亦涿郡涿县人,是后汉 大儒,“少与郑玄俱事马融,能通古今学,好研精而 不好章句”,著作甚多,曹操称其为“名著海内,学 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拜到这样大儒的门 下,自然很不容易,既需一定的学识根基,也需交纳 不菲的束惰费用。同宗刘德然的父亲刘元起“常资给 先主”,担负了他的大部或全部费用,资助数量之多 竟“与德然等”。据说,元起的妻子很不高兴,因说 :“各自一家,何能常尔邪!”元起当即说出了心里话 :“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司见,宗族中人们 资助刘备求学,实是作为一种政治投资。 根据历史的记载推测,刘备跟随卢植求学时间不 会太长。因为刘备15岁是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这 一年,卢植拜为九江太守,刘备、刘德然、公孙瓒都 不可能跟随到九江从学。不久,卢植“以病去官”, 在家著书立说,并授学于缑氏山(今河南偃师东)中。 熹平末年(公元177年),“会南夷反叛,以植尝在九 江有恩信,拜为庐江太守。”岁余,“复征拜议郎… …转为侍中,迁尚书”。①可见,刘备从卢植求学只 可能在卢植“以病去官”后至再拜庐江太守之前的不 足两年的时问里。因此,他虽然受到大儒的熏陶,但 不会是很多、很深刻的,甚至还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 。 刘备的长相颇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他身高七 尺五寸(按东汉官尺算,约合1.78米),“垂手下膝, 顾自见其耳”②。长了两条长胳臂可能是真的,但说 垂手过膝,当属言过其实。因为除非是畸形人,那不 符合人类的生理特征。耳朵较常人为大也可能是真的 。吕布骂他“大耳儿,最叵信!”曹操称他为“大耳翁 ”,都可以作为证明。但如《三国演义》所说“两耳 垂肩”,则是没有历史根据的。 史称“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 ”,当是真的。惜无更多直接的事实证据。这说明, 他的家境虽然不甚富裕,但也并非非常困难;同时说 明,刘备不是一个善治产业的人,更非安分守己、满 于现状之辈。 P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