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之旅丛书 一片繁华海上头

华夏之旅丛书  一片繁华海上头
作者: 吉狄马加 主编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128.00
折扣价: 75.60
折扣购买: 华夏之旅丛书 一片繁华海上头
ISBN: 9787559865649

作者简介

吉狄马加,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同时也是一位具有广泛国际性影响的诗人。其诗歌已被翻译成近四十种文字,在世界几十个国家出版近百种版本的翻译诗文集。 主要作品:诗集《火焰上的辩词:吉狄马加诗文集》《初恋的歌》《鹰翅与太阳》《身份》《火焰与词语》《我,雪豹……》《从雪豹到马雅可夫斯基》《献给妈妈的二十首十四行诗》《吉狄马加的诗》《大河》(多语种长诗)等。 曾获中国第三届新诗(诗集)奖、郭沫若文学奖荣誉奖、庄重文文学奖、肖洛霍夫文学纪念奖、柔刚诗歌荣誉奖、《人民文学》诗歌奖、《十月》诗歌奖、国际华人诗人笔会中国诗魂奖、南非姆基瓦人道主义奖、欧洲诗歌与艺术荷马奖、罗马尼亚《当代人》杂志卓越诗歌奖、布加勒斯特城市诗歌奖、波兰雅尼茨基文学奖、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银柳叶诗歌终身成就奖、波兰塔德乌什·米钦斯基表现主义凤凰奖、齐格蒙特·克拉辛斯基奖章、瓜亚基尔国际诗歌奖、委内瑞拉“弗朗西斯科·米兰达”一级勋章等奖项及荣誉。 曾创办青海湖国际诗歌节、青海国际诗人帐篷圆桌会议、凉山西昌邛海国际诗歌周及成都国际诗歌周等。

内容简介

山影奔腾 张锐锋 巨大的山鹰从地上起飞,它有不可阻挡的力量,翅膀张开,尖利的鹰喙撕开了夜空,它的影子的轮廓线上被银辉包围,银辉好像来自它自身,实际上来自另一面大海的反光。一颗佛头露出了群山,他从高处俯瞰人世,却看不见他的面孔。他不是来自遥远的佛国,而是来自人间,来自巨石的阴影,同样是大海的反光,雕刻着他的形象,让他的暗影边沿镶嵌了一圈光晕。这里的每一座山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样貌,都有着对人间的事物的暗指,有着大自然深邃的寓意。它们在夜晚的星空下排列,似乎呈现各自的灵魂。这些山峰奇特、奇异、奇绝,我们从它们的身边走过,石头铺筑的走道不断提醒人们要抬头仰望,仰望不断出现的身边的山的奇迹。 是的,它们一直保持着沉默,却用另一种声音发声,用另一种眼光审视世界。它们有着各种树木的喧哗,有着草木的沙沙沙的波动,有着星光下的晦暗不明的深沉,有着一种用巨大的形象组合起来的无边力量。天空被连峰分割,似乎群山不安于地上的生活,要用这样的幻象般的姿态从夜晚飞向白日,白日是灿烂的、明亮的、充满了斑斓的色彩,但现在的夜晚用深情挽留它们,用手牢牢地抓住了它们的脚踝,并用鲜花的香气诱惑它们,让这里的一座座山峰在这暗夜的香气中翩翩起舞。仔细观看它们的每一个舞姿,都带着地上的欢欣或忧伤,带着几千万年、几亿年前的痛苦的孕育中的彷徨,也带着最原始的大自然的巫术一样的有力扭动和自我祝愿。一切都在变化中生成,又在变化中成长。 山峰连着山峰,它们都不是笔直的,而是微微倾斜,这在夜色中尤其明显。这样的倾斜赋予了山峰以运动的姿态,它们都是奔跑者,从一个基座上向着自己的方向奔跑,而山脊线上的辉光将这样的动感进一步推向极致。它们有着同样的幽暗服饰,却有着完全不同的身姿。它们自动形成了一定的间隔,好像彼此为了同行而彼此靠拢,甚至在很多时候几座山峰的身影叠加在一起,我们只有从着身影的浓淡中分辨它们的层次,确认它们不是同一座山峰。山峰之间的间隙被夜空填充,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有界而无限的宇宙,类似于物理学家对宇宙的理解。因为山峰的形象,广袤的夜空也有了自己的形象,它不仅点燃无数的亮星,也用一弯残月装饰着黑暗,这样,一个完满辉煌的天穹完成了与大地山影的拼合对接。 它们完全是梦幻组合,奇特的夜景在可能与不可能之间,就像一幅构思精妙的木版画,没有豪华的彩色,却能够引发观赏者无限的遐思。它似乎违反我们的日常经验,颠覆了我们对山的认知,却在真实和虚幻之间建立起不朽的连接。它的层次错落和高峻挺拔,它的变化莫测和惊险陡峭,它的穹崖巨壑和奇峰飞扬,它的超绝大气和平地惊雷般的撼人心魄,它的高低比例中蕴含的视觉风暴和美学合理性,乃是出于大自然的精心缔造。它的非凡的哲学暗示和丰富寓意,它的对人世的俯瞰身姿,它的层层构筑的边沿光感,乃是人间圣者光辉的显耀。它的一切一切,消解了我们内心所有的主观判断和雄浑主题,却将所有可能的判断和宏巨的或微小的主题尽收其中。 这是古代书法家怀素曾来过的雁荡山,他是不是发现了自己的狂草原型?山势蜿蜒、山峰飞动、连峰奔呼、草木飞扬、飞瀑流畅而雄奇、流水日夜喧哗、奇石旁逸迭出,这不是他所追求的自由吗?这不是他所向往的狂放不羁吗?这是旅行家沈括曾来过的雁荡山,他发现了深藏不露的奇峰,发现了飞奔的河流,他发现了万山回应自己的声音—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瞰望大海而背靠大地,山巅雁湖而芦苇丛生。诗人谢灵运不曾见过的奇山奇景,他看见了。谷中大水冲击而沙土尽去,唯有巨石岿然挺立,他的目光里,无论是大小龙湫,还是水帘初月,无论是水凿之穴还是高岩峭壁,都被深谷林莽遮蔽。古人不曾看见的,他看见了。他是一个真正的观赏大自然的美学家,是一个用双眼扫视大自然的伟大旅行家,一个在大自然中独享自由的人。有大自然的美景相伴,还有什么寂寞和孤独?还有什么惆怅和虚无? 这是清代思想家黄宗羲曾来过的雁荡山。他思考土地和税赋,思考朝代的兴衰,思考经史和地理,思考圣人之说和人民的权利,也思考天文历算和教育,却在这里找到了置身于世外桃源的人生审美理想。盈天地皆心也。他也意识到大自然和人的心性之间的联系。他写道:千峰瀑底挂残灯,雾障云封不计层,咒赞模糊昏课毕,乱敲铜钵迎归僧。他看着瀑布和残灯,云雾挡住了远眺的视线,晚间的佛课已经完毕,归去的僧众敲打着铜钵,这是一种怎样超然的生活!然而这样的生活不能代替世间的生活,真正的生活仍需要思考。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人间的一切似乎变得遥远和渺茫,而大自然给予的启示录却将转化为人间的智慧和思想的源泉。 这是无数人来过的雁荡山。因为它意味着地球演化和漫长历史的在场。它包含着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国近代文学家和翻译家林纾精于文辞,以文言文意译域外小说著称于世。他还是一位山水画家,其画作精细灵秀而美趣淋漓。他在《记雁宕三绝》中以一个画家的细腻观察记录了他眼中的雁荡山。他用自己熟悉的古色古香的言辞写下了雁荡山的惊险和雄浑,他笔下雁荡山乃是绝壁四合、天地纯绿的雁荡山;是空立而隆、危云积雨、行客惊骇、万竹梗道而不知所穷的雁荡山。是连云叠嶂、龙湫云横、涧水寒碧、石亭久圮的雁荡山。而同样的景观在著名思想家和政治家的康有为看来,则有另一番趣味。他毕竟有着更大的视野架构,先历数自己所见的印度的须弥山、美国的洛基山以及欧洲的比利牛斯山和阿尔卑斯山等山岳,然后将雁荡山放到了世界山景的坐标系中,以做比较认定。他的结论是—上则群峰峭壁,与青天白云相摩。耳不绝于奔泉之声,目相接于奇石之色、丘壑之美,以吾足迹所到,全球无比,奚独中国也。而另一位著名学者、教育家蔡元培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域中山岳之至奇者,尽于此矣! 1934年4月,黄炎培从天台经临海到海门,坐长途汽车行半个小时到黄岩的路桥,又乘坐汽船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行程抵达温岭的大溪,还要坐轿三个小时到乐清的大荆。他夜宿大荆,第二天经灵峰到灵岩寺,接着经马鞍岭观看大龙湫……他写下了一副对联:未必道可道,来寻山外山。这一对联说出了山与道的联系,也许没有道可以说出,但却可以找到山外山。因为山外有山的景象说出了变化和无穷,那么真正的道也在这变化和无穷之中。许多山看起来是相似的,但却有着各种不同的差别。没有完全一样的山,就像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甚至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雪花。有一本书中统计了两千四百多种雪花,但这也仅仅是一个更大数字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当黄炎培用对联说出自己的感悟时,就已经告诉我们,宇宙的道也许就在我们眼前的山影中,尤其是雁荡山梦幻般的变化和静止、蜿蜒和精微、沉重与飘逸、风轻云淡和草木浩荡、单一和无穷、危石悬空和巧妙的平衡稳定,已经是道的显形。老子说水接近于道,而山又何其不是道的化身? 对才华横溢的现代作家郁达夫来说,印象最深的乃是雁荡山的秋月:“海水似的月光,月光下又只是同神话中的巨人似的石壁,天色苍苍,只余一线,四周岑寂,远远地也听得见些断续的人声。奇异,神秘,幽寂,诡怪,当时的那一种感觉,我真不知道用些什么字才形容得出!起初我以为还在连续着做梦,这些月光,这些山影,仍旧是梦里的畸形。但摸着石栏,看着那枝谁也要被它威胁压倒的天柱石峰与峰头的一片残月,觉得又太明晰,太正确,绝不像似梦里的神情……”是的,郁达夫如痴如醉地望着雁荡山的秋月,“竟像疯子一样一个人在后面楼外的露台上呆对着月光峰影,坐到了天明,坐到了日出”。这一切,符合他的性格和气质,符合他的柔弱和刚强,符合他的忧郁和惆怅,也符合他面对大自然的心境。那么漫长的夜晚,那么寂寞的月光,他究竟对自己说什么呢?是失落的爱?是残月暧昧的暗示和意味深长的温柔和冷漠?是人世的虚无和命运的不测,还是融化于神奇诡异的梦里的幸福、愉悦和哀伤?这是内心充满了矛盾冲突的、剧情复杂的戏剧,是一个人独自与世界的对话,是自我的发现和重新理解,是被月光的一次完全的洗涤,是一次与熟悉的月亮和陌生的月亮的邂逅与重逢,也是一次与自我相约的会聚。平原上的秋月和山间的秋月是不同的,河边的秋月和乡村的秋月也不相同,林中的秋月和荒沙中的秋月有着更大的差异,同一轮秋月,在我们的眼里望去,将有完全不同的诗意和寓意。而此时的雁荡山的秋月,乃是郁达夫的秋月,他的心中的秋月和雁荡山的秋月完全重合了。 他在白天看见的,是大龙湫的壮丽—一幅珍珠帘,至上至地,有三四千丈高,百余尺阔……立在与日光斜射之处,无论何时都可以看得出一道虹影。凉风的飒爽,潭水的清澄,和四围山岭的重叠,是当然的事情了。更重要的是,他看见了瀑布近旁的摩崖石刻,但没有一副刻字题铭可以写出大龙湫的真景。是的,这样的瑰丽和生动,这样的雄浑和壮观,这样的变幻和震慑,什么样的诗句和语词可以概括和提炼呢?但这些摩崖石刻,毕竟代表了前人的观感,毕竟代表了一段消失了的时光,毕竟在追寻前人内心不朽的渴念。这是历史光阴的雕刻,是文人面孔的镶嵌,是诗情的突然爆发中的显现的灵感,然而这又怎能替代高山流水的真景?这时,他也和这瀑布所伴随的幽深的历史场景融为一体,和这瀑布旁边的铭刻融为一体,和高处落下的流水融为一体,感受到了瞬间的永恒。 文学家看到了远古以来的明月的忧愁和孤独,科学家看到了群山的巨大体量和山石的纹理精微,并试图从中发掘事物的原理,而在画家眼中,雁荡山乃是美的化身,它不仅是它自身,还是均衡、稳定、奇异、偏离、惊危、充满了变化的非凡、似梦非梦的真实、天然的布局严谨和线条隐含的力量以及不可能的可能。面对一座座高低参差的排列组合,面对四季变异的色彩,面对山顶的劲松和飞渡的烟云,也面对万涧激荡的奇景,胸中的波澜汹涌而起,大自然的笔墨远甚于宣纸上的人工画痕。 近现代画家黄宾虹曾居住在灵岩寺,他经常面对眼前的大山凝视。天柱峰、双鸾峰和展旗峰等众峰耸立、各呈姿态,又互相照拂、彼此辉映,他渐渐发现了静止中的运动,发现了山峰的变化之中含有生龙活虎的跳跃。他对别人说,我懂得了什么叫万壑奔腾。雁荡山的静中之动启发了他笔墨的变化。他在《雁荡仰天窝图卷》中充分展示了自然变化精髓,让笔墨酣畅淋漓地行走于构图之中,草木与农舍、奇石与山势的绝妙配置,远山的 《一片繁华海上头》均为文学名家之作,作者书写的对象各异,切入角度不同,文笔风格各领风骚,从温州的名胜到名家,再到温州的文化艺术,是一个个具有内涵和深意,具有思想深度和广度的温州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