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法制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9.90
折扣购买: 心理学入门(匪夷所思的98个心理学实验)
ISBN: 9787509371961
李娟娟,知名心理作家,代表作有《心理学与微表情》《心理学与微反应》《心理学与执行力》《心理学与谈判力》《心理学与情绪控制》《心理的故事》《FBI领导力》《FBI谈判术》《FBI催眠术》等。
老鼠能否抗拒吗啡——成瘾实验 1960年,奥 尔兹与米尔纳通过研究发现,那些被关在笼子中的老 鼠,面对食物和可卡因时会选择后者,尽管它们已经 十分饥饿,直到最后被饿得骨瘦如柴而死。这项实验 验证了现实生活中,那些因吸食毒品而导致食欲渐渐 减退直到饿死的人的情况。心理学家亚历山大认为这 种实验结果根本不可靠,因为实验中的老鼠们有的背 部被剃光,直接插入导管,每天都生活在一个狭窄且 脏乱的笼子里。亚历山大表示:“如果我每天都必须 生活在那种糟糕的笼子里,那么我也会像老鼠一样需 要靠药物来使自己保持振奋的状态。” 亚历山大 认为,老鼠们之所以会成瘾,是为了逃避那种糟糕的 生存环境。那么如果生活在一个更快乐舒适的环境中 ,它们否还会出现成瘾的生理反应呢? 亚历山大 和自己的同事科姆斯、哈维达合力为老鼠们建造了一 个五六平方米大小的实验基地,并取名为“乐园”。 在乐园中,温度适中且摆放了许多美味的松木刨花, 各种玩具,还点缀了山丘、树木、石头等。 亚历 山大在这个乐园中放了两种水,一种是掺有吗啡的糖 水(因为吗啡本身具有苦味,为了保证老鼠们对这些 水有兴趣,所以亚历山大往里面掺入了白糖),另一 种是有霉味且浑浊的自来水。为了对比,亚历山大还 把一些老鼠放进那种狭窄且脏乱的笼子里喂养。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观察,亚历山大发现,生活在乐 园中的老鼠们很少去喝掺有吗啡的糖水,因为它们不 喜欢那种吸食吗啡后呆滞茫然的感觉,尽管它们很喜 欢喝甜水。相反,那些生活在笼子中的老鼠,会频繁 且用力地饮用掺有吗啡的糖水,在饮用过后没多久, 那些老鼠就有了头晕目眩、眼神呆滞的反应,并且开 始四肢无力地卧倒在地上,并不时会有小幅度地晃动 。 后来,亚历山大在乐园里掺有吗啡的糖水中加 入了一种新的物质,这种物质可以稀释水中吗啡的药 力作用和糖水的甜度,亚历山大发现,乐园中的老鼠 开始饮用这种水。 这项实验证明,生活在舒适环 境中的老鼠,会主动避免接触那些会影响自己群体性 行为的物质。例如,老鼠们都喜欢喝那些带有甜味的 水,但前提条件是,喝下这样的水后不会让自己的精 神恍惚。 亚历山大通过这项实验表明,如果人们 生活在一个舒适愉快的环境中,是不需要吗啡等物质 刺激的。亚历山大试图让乐园中的老鼠对吗啡成瘾, 但是失败了,因为那些老鼠对吗啡根本没有兴趣。 亚历山大还考虑到,如果一开始这些老鼠就已经染 上了毒瘾呢?为了进一步研究,亚历山大重新找来了 一批老鼠,把其中一些放进笼子里,另一些放进乐园 中,而且仅提供含有吗啡的水。过了一段时间后,亚 历山大确定两种情况下的老鼠全部染上了毒瘾,然后 开始给老鼠提供一些自来水,让老鼠在自来水与含有 吗啡的水中进行自主选择。 亚历山大发现,那些 生活在笼子中的老鼠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吗啡水,而生 活在乐园中的老鼠会出现戒断毒瘾的行为,它们会渐 渐选择自来水,进而摆脱吗啡成瘾现象。实验证明, 人类并不是成瘾性药物的奴隶,成瘾行为事实上受到 自由意志的支配。 延伸阅读 1960年~1970年 ,心理学家对人类的成瘾行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 且很快开始进行实验研究。实验对象是动物,科学家 们通过这些动物对可卡因等毒品的反应推断出人类成 瘾行为中的渴望、忍耐和戒断等症状。 心理学家 对动物的实验让人们觉得匪夷所思,例如他们通过吹 箭的方式把含有致幻迷药的针筒注射到大象体内,或 者直接利用导尿管把巴比妥酸注入猫的胃部。此后严 格限制动物的活动,他们会把实验对象绑在椅子上, 进而观察动物对这些药物的成瘾性反应。 1981年 ,亚历山大、科姆斯、哈维达三人对这种传统的成瘾 性实验步骤产生了怀疑,决定对这些传统的实验假设 发出挑战。因为他们觉得,在实验的过程中,把实验 对象束缚起来,例如把一只猴子绑在椅子上倒立几天 ,然后给实验对象一个按钮器,只要实验对象一接触 到这个按钮器,就会被注射成瘾性药物,从而消除束 缚给自己带来的痛苦,这种实验是无法证明药物使人 上瘾这个结论的。这些实验只能证明,实验对象是在 逃避束缚而染上成瘾性药物的。如果实验对象在一个 十分舒适的环境中生存,那么它是否还会染上成瘾性 药物呢? 答案是否定的。当一个人遇到了人生的 低潮期,并且在此期间沾染上了药物,那么他就很难 戒除这种成瘾行为,戒除的过程相当痛苦且容易复发 。一个人之所以会被毒品牵着鼻子走,是因为他生活 在一个自己并不满意的环境中,所以才依靠毒品来逃 避。毒品之所以难以戒除,不是因为毒品的生理成瘾 ,而是心理成瘾,只有从心理上戒除对毒品的依赖, 才能真正戒除成瘾现象。这就是亚历山大的老鼠实验 所告诉我们的结论。 与世界失去接触——感觉剥夺实验 1954年, 在加拿大一所大学的实验室里进行了一次感觉剥夺实 验。参加实验的都是一些自愿报名的大学生,他们可 以获得20美元作为报酬,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被试都十分积极地参加这个实验。组织这次实验的 人是贝克斯顿、赫伦、科斯特。 被试所要做的就 是24小时都躺在一个有光的屋子的床上,如果被试能 够坚持下来的话,也可以躺更长的时间,贝克斯顿三 人会付给被试相应的报酬。当然,被试在此期间是可 以解决个人的生理问题的,例如吃饭和上厕所等。 贝克斯顿三人想尽办法严格控制被试与外界的感觉 接触,例如视觉方面,会给被试戴上半透明的眼罩, 被试可以感觉到有光,但是不会看见任何图形;触觉 方面,会给被试戴上纸板做的套袖和棉手套,限制他 们与外界进行触觉接触;听觉方面,给被试提供U形 泡沫橡胶枕头,同时利用空气调节器单调的嗡嗡声限 制被试听到外界的声音。也就是说,被试所有的外在 感受都被人为地阻断了。 被试在参加实验前,认 为自己捡到了一个大便宜,可以利用这个空闲时间好 好睡一觉,或是考虑一下论文和课程计划。但是参加 过实验后,被试才意识到这些根本是天方夜谭。被试 表示,他们不能对任何事物进行清晰的思考,并且根 本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注意力,哪怕是短暂地集中注意 力也很难做到。被试发现,他们很难控制住自己的思 维,思维总会不受控制地“跳来跳去”,无法进行正 常的思考。 此外,贝克斯顿三人还从感觉剥夺实 验中发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实验结果,那就是接受感 觉剥夺实验的被试中有50%的人出现了幻觉。其中, 被试的幻觉大多数是视觉幻觉,有一小部分被试的幻 觉是听觉幻觉和触觉幻觉。这些幻觉都是一些简单的 幻觉体验,例如看见光的闪烁,但是这道光并没有具 体的形状,而且常常出现在视野的边缘地带等。听觉 幻觉则包括狗吠声、警钟声、打字声、警笛声、滴水 声等。触觉幻觉常常是感觉到冰冷的钢块压在额头或 脸颊处,感觉有人把自己身下的床垫给抽走了等。 被试在参加感觉剥夺实验的几个小时后,会出现恐 慌的现象,三四天以后,许多被试会出现心理问题, 例如错觉和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焦 虑和恐惧等。 在感觉剥夺实验停止后,这种影响 在被试身上依然会持续。对于那些简单的思考或中等 难度的作业,例如记忆词汇和数字移动单词中的字母 问题,感觉剥夺实验并没有对被试产生影响;但是对 于那些复杂的问题,例如单词联想测验和考查被试推 理能力的创造性测验等,感觉剥夺实验会对被试产生 负面影响。被试的成绩明显不如没有参加感觉剥夺实 验的学生。这说明,感觉剥夺实验会影响人们有关复 杂性的思考和认知。 感觉剥夺实验对被试的负面 影响在实验结束的数天后会消失,那个时候被试的认 知和思维会恢复正常。尽管如此,这种以人为实验对 象的感觉剥夺实验还是受到了人道主义者的谴责,并 且受到禁止。 P4-P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