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导向的写作教学有效实施与评价

目标导向的写作教学有效实施与评价
作者: 白花丽
出版社: 九州
原售价: 85.00
折扣价: 55.30
折扣购买: 目标导向的写作教学有效实施与评价
ISBN: 9787522505862

作者简介

白花丽著作者简介白花丽(1981—),女,山东沾化人,滨州学院人文学院讲师。2016—2017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曾主持和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多项,公开发表教科研论文十余篇。

内容简介

目标导向的写作教学概述 一、目标导向的写作教学理论发展 (一)发展背景随着国际上掀起的一场基础教育改革浪潮,我们国家也开展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按照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学科课程改革中,应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立足于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根据语文教育各阶段的课程大纲和标准来进行课程的设计。写作教学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必须进行适时适度的改革,才能使教学内容和形式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写作是以书面语言为载体,传递信息、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手段,是21世纪人们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培养学生成为面向21世纪高素质人才所需要的写作素养。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中指出,要成为“完整的人”需要具备四种能力,包括有效思考的能力、清晰交流思想的能力、做出恰当判断的能力和辨别价值的能力。学生时代的写作能力培养对于发展这四种能力有重要作用。国外对目标导向教学的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开始。而在国内,1986年布卢姆在华东师范大学的讲学,使当时我国的教育家们将目光聚集到了目标导向教学理论上来,由此开展了对这一理论的系统研究,至今在语文、数学、物理、信息技术、英语等多个学科领域均有与目标导向理论相关的研究,为我国基础教育提供了许多借鉴。在许多学科领域中应用的“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理论与技术是邵瑞珍教授领导的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科学研究组经过大量研究总结出来,并逐渐发展起来的。1998年,皮连生的著作《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理论与实践》正式出版,这是我国目标导向教学理论研究发展的标志性成果。 皮连生等提出的“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的教学”理论,在“智力的知识观”基础上,将研究如何发展智力的问题转换为“研究如何有效地掌握不同类型的知识的问题”以期更好地解释学习知识与发展智力之间的关系。这一理论,以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为指导,同时结合了教学设计原理以及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写作教学的目标设定及有效教学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现代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写作过程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写作能力可以用广义知识分类中的三类知识来解释”。例如,写作过程涉及的构思、表达和修改等,构思过程中需要提取与写作题目有关的内容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构思过程中的审题、选择和组织信息等活动,需要应用策略性知识;表达需要用字、词、句、篇等知识,这些知识以基本写作技能的形式存储在写作者身上。可见,写作过程涉及陈述性知识、一般写作技能和写作策略这三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进行目标导向的写作教学,有助于解决写作教学无目标运行的问题,帮助写作教学摆脱效率低的困难境地。 (二)研究现状随着教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和实践领域的不断拓展,有效教学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有效教学以及写作教学领域的有效教学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写作教学论和有效写作教学的研究(1)有效教学的含义、特征研究。中外学者对于有效教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提高教学有效性、有效教学方法等方面形成了一些共识,但是有效教学如何去定义、怎样去评估等问题仍然有一定的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