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波语文启蒙课/四年级上册

郦波语文启蒙课/四年级上册
作者: 郦波
出版社: 四川人民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0.30
折扣购买: 郦波语文启蒙课/四年级上册
ISBN: 9787220122736

作者简介

郦波,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博士、汉语言文学博士后。“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国成语大会”文化嘉宾,“百家讲坛”主讲人,全民阅读形象大使,广受瞩目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者、基础教育先进理念的引领者和实践者,在教师人文素养教育和语文教学方面颇有建树。

内容简介

第一单元 感受自然之美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在于“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单元开头引用了唐代诗人王 维的诗作《汉江临泛》里的两句诗:“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这说明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是想告诉同学们这一单元的主题与自然风光有关。如果再提炼一下, 第一单元关注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郦老师逐一讲解了五篇课文, 其中有散文, 有诗歌; 同时, 还将“日积月累”环节的古诗《鹿柴》做了细致分析。 四年级上 08-04.indd 1 2021/8/4 19:59:48 第一讲 观潮 见证奇观 郦老师讲课文 在《观潮》和这个单元后面的几篇课文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贯串始终的一条主线。 关于这篇课文,有一个十分值得同学们认真学习的地方, 那就是它没有停留在单纯的景物描写上,而是做到了眼中有人,处处把自己放置在观潮的人群中,时时把注意的目光在景物和人群之间切换,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 而这,也就很好地呼应了前面所说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观潮,其核心就在一个“观”字。人是大自然的观察者, 只有人类会仅仅为了观察世界而走南闯北,甚至不惜冒险去探索未知,挑战极限。大自然的奇观,因为有人的见证而显其伟大。 要注意的是,这篇课文是一篇记叙文,是按照时间顺序, 由远及近地详细记录了作者观潮时的所见所闻。在文中,作者不但运用比喻、衬托、夸张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排山倒海的情状和声威,还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直接描写和间接烘托,将钱塘秋潮 这一天下奇观,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讲到这里, 同学们的脑海里是否浮现出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呢?让我们再回到这个单元的学习目标,希望同学们不 2 郦波语文启蒙课 四年级 上册 仅仅是读课文, 而是在读的过程中“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跟郦老师学诗词 历朝历代的文人都喜欢观潮,也写过钱塘观潮的盛景,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诗词佳作。 除了教材提到的刘禹锡的《浪淘沙》之外,唐代诗人李白、姚合,宋代诗人陈师道,元代诗人仇远,清代诗人汤金钊等也都写有钱塘观潮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找来读一读,品一品。郦老师最欣赏的则是潘阆的这首词。 前面在讲课文的时候,郦老师特别强调了一个“观”字。 而这首词里,词人也写得很有意思。为了看钱塘潮,全杭州 的人倾城而出,他不说“满城人争江上望”,却说“满郭人争江上望”。 为什么呢? 见证奇观 第一讲 观潮 3 我们知道,“城郭”常常会连用,但城郭的“城”是指的内城, 而“郭”的范围比内城要大,指的是外城。所谓“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所谓“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所以这里说“满郭人争江上望”就极尽夸张,意思是万人空巷,举城而出,争相看潮,可见观潮之盛况。而这种盛况大概是词人在其他任何地方从未见过的,所以事后很多年他还会经常想起。 人们倾城而出,人流也如潮水,所以未见钱塘潮,先见人潮滚滚。可是,等钱塘潮真的出现时,人潮就算不了什么了,不过一朵小水花罢了。 你看,钱塘潮来了,“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潮水涌来的时候,那水量、那气势、那惊天动地的场面让人感觉整个大海都空了。水到了哪里呢?似乎所有的海水都涌进钱塘江了。潮水涌来的时候,涛声震天,仿佛万鼓齐鸣。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吴越之地,本出神兵利器,本多豪侠健儿。“弄潮儿”的说法出自《汉书》,指朝夕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年轻人,唐代李益《江南曲》也说“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而潘阆的这一句“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更是写出了健儿们惊人的技艺和胆魄,赞美他们相信自我,敢于放手搏击的宝贵勇气。但弄潮毕竟有危险,一旦动作不协调,或是体力不支,或是潮水过于迅猛,都有可能遭遇灭顶之灾,所以词人最后发出感慨,说梦到此情此景,仍感心惊胆战。 这首词上阙写观潮盛况,下阙写弄潮;前者表现大自然的壮观奇伟,后者表现人的拼搏、无畏。 4 郦波语文启蒙课 四年级 上册 知识链接 在中国古代,有所谓三大涌潮,分别是山东青州的涌潮、江苏扬州的广陵涛、浙江杭州的钱塘潮。排第一的就是钱塘潮。而且,钱塘潮还和印度恒河潮、巴西亚马孙河潮并称世界三大涌潮。也正因此,这篇课文开头第一句话便说:“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还值得一说的是,这篇课文后附录不仅有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浪淘沙》,并且以资料袋的形式,介绍了形成钱塘潮独特景观的地理原因。同学们一定要认真阅读,了解更多,收获更多。 刘禹锡的《浪淘沙》中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 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这首诗基本上采用了白描的手法,就像连环画一样,四句诗,四幅画面:第一句写汹涌的波涛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第二句写高达数丈的潮头冲撞在岩石上的瞬间,第三句写潮水退回海中的情景,第四句写潮水冲刷海滩时卷起的白沙。 见证奇观 第一讲 观潮 5 第二讲 走月亮 月下遐思 郦老师讲课文 我们今天要讲的是作家吴然的一篇散文作品— 《走月亮》。 《走月亮》是一个很奇妙的题目,走月亮本身也是一种很 奇妙的体验,它是我国一些地区的一个习俗,指人们在户外月光下游玩、散步、嬉戏。 课文中的“我和阿妈”就在这美丽的月华照耀下,幸福温馨地一起走过了小路、溪边、田埂,走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 作者正是通过叙述“我和阿妈走月亮”的完整过程和在走月亮途中的所思所想,抒发了对当下幸福生活的珍重和对未来美好前景的憧憬。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 温馨、快乐、甜美、幸福。 特别是文中反复出现的那句“啊,我和阿妈走月亮”,情感表达充沛,富有感染力,让人读过便难以忘怀。 因为真切感受到和阿妈在一起的快乐幸福,所以,在作者眼里,月色格外动人,月光下的所有景致都那么生动可爱: 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 6 郦波语文启蒙课 四年级 上册 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每一处风景,都会激发作者的美好回忆和想象。“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而文章最后一句:“多么奇妙的夜晚啊, 我和阿妈走月亮!”则给人以依依不舍、意犹未尽之感,令读者为这份美好的亲情所深深感染。 思维拓展 在你们的记忆中,有哪些与月亮有关的诗词名篇,大家能想出几首吗? 郦老师想到的最早描写月亮的诗篇是《诗经 ? 国风》里的 《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懮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皎洁的月光,让诗人想起女子美好的容颜和曼妙的身姿, 竟然莫名地神伤! 此外,文学史上较早对着月亮发出感慨的诗词名篇还有曹操的《短歌行》: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月下遐思 第二讲 走月亮 7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唐诗是中国文学的高峰, 唐代诗人似乎也最爱在诗中吟咏月亮。诗仙李白的《静夜思》,大家当然耳熟能详。“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也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每一首都脍炙人口。 宋词中也不乏借月抒怀的精品。苏轼的《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辛弃疾的《西江月 ? 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真是精彩绝伦。 所有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望月生情、借景抒怀。置身于大自然的辽阔环境和宁静氛围中,人们会更加关注人类的命运和宇宙的奥秘,也会更加关心身边事,更加珍视身边人。 知识链接 8 郦波语文启蒙课 四年级 上册 日月圆之夜。那么,这听起来美好又神秘的行为,到底有什么特殊的意味呢? “走月亮”其实是我国许多地方的传统民俗,古时吴地更多一些。比如,清代文人沈复的《浮生六记》中就有记载:“中秋日……吴俗,妇女是晚不拘大家小户, 皆出,结队而游,名曰‘走月亮’。” 因为吴地水系丰富,桥梁众多,“走月亮”也就常常成了“走三桥”。据说,苏州妇女“走月亮”,至少要走过三座桥,称为“走三桥”。有的要走过更多的桥而不许重复,这就不仅是一项耗费体力的运动,还是一项智力活动了。 而在上海,除了中秋节,这更是元宵节的保留项目。有研究者说,老上海在月圆之夜“走三桥”是很有讲究的, “大多会选择走学士桥、长生桥、如意桥,因为这三座桥的名称寄寓— 事业、长寿、吉祥……” 而在少水、少河的地方,古时的“走月亮”则变成了“走百病”,其意义也是在中秋之际,沐浴月光,祈祷今后的日子平安顺遂。 今天,这个习俗已随着光阴渐渐远去,而这篇课文则把这些美好的记忆重新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想一想,练一练 关于这篇课文, 郦老师还有两个问题请同学们深入思考一下。 月下遐思 第二讲 走月亮 9 第一个问题是:“我和阿妈走月亮”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二个问题是: 明明是“ 我和阿妈走月亮”, 为什么作者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 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文中反复出现四次“我和阿妈走月亮”这一句话,好像是孩子和妈妈一直絮语不断,亲情绵长,长留在苍山洱海之间。天上的月亮和星星,就仿佛是地上的妈妈和孩子,此时此刻, 自然与人融为一体,都在那温暖的情意之中。 10 郦波语文启蒙课 四年级 上册 第三讲 秋晚的江上 翻飞的想象 郦老师讲课文 刘大白的这首《秋晚的江上》特别短,共两段,只有七行: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这首诗整体框架上采用了当时流行的小诗体, 写的是一个秋天的黄昏,诗人在江畔看到的情景。这情景好比一幅画, 但画面上的事物又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这首诗的描写十分简洁,散文式的句子既很好地描绘了秋天江边黄昏时的景象,同时又注重在对自然的描写过程中抒发感情。 这便是中国古诗里所谓的诗画结合、情景交融了。 “ 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黄昏 的景色,在诗人的笔下, 带着一股懒洋洋的美。这时的天色 翻飞的想象 第三讲 秋晚的江上 11 已晚,倦了的鸟儿想回巢去,斜阳的余晖洒在飞鸟的脊背和双翼上,就好像是鸟儿要把斜阳驮回巢去一样。 在这一节,归鸟倦了,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诗人自身情感的投射。当然, 也可能是整个黄昏的景致所营造的那种氛围,给了诗人某种心理暗示— 忙碌的一天快要结束了,人们也到了该休息的时候。 “ 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 的红颜了。”我们读后,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飞鸟展翅远去,夕阳的余晖洒满江面。不仅如此,就连因季节的变换而白了头的芦苇,也被夕阳染红。这样的描写,勾画出一幅静中见动的美丽图景。 最后两句对芦苇的人格化描写, 为全诗平添了一丝生机; 同时也是对古典诗词如“一道残阳铺水中”意境的巧妙化用。20 世纪 20 年代, 写作新诗的诗人基本上都受过良好的古诗词教育,他们的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和神韵,多少带有中国古典文学的遗风。这也是当时诗歌的一大特色。 思维拓展 诗歌作品因为音韵和谐、语言流畅,所以很适合配乐演唱。 事实上,我们所熟知的许多现代歌曲的歌词,都是历代诗人、词人的诗歌作品,或者是经过改编的诗歌作品。 比如歌手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 歌词就来自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 又如,作家琼瑶为电影《在水一方》写下的同名主题曲, 12 郦波语文启蒙课 四年级 上册 歌词几乎就是对《诗经 ? 蒹葭》的现代白话文翻译。比如,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被翻译成了“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被翻译成了“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 / 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 /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 / 却见依稀仿佛,她 在水的中央”。 再比如歌手刘文正演唱的流行歌曲《兰花草》,旋律轻快,歌词清新,十分悦耳动听:“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眼见秋天到,移兰入暖房;朝朝频顾惜, 夜夜不能忘。但愿花开早,能将夙愿偿;满庭花簇簇,开得许多香。”这首歌的歌词,就改编自胡适《尝试集》里的一首新诗《希望》: 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好。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 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 刘大白创作于 1920 年的《卖布谣》和同时代的诗人刘半农的一首新诗《教我如何不想她》, 1926 年都被著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谱成曲,成为那个时代广为传唱的流行歌曲。 《卖布谣》是这样写的: 嫂嫂织布,哥哥卖布。 翻飞的想象 第三讲 秋晚的江上 13 卖布买米有饭落肚。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弟弟裤破,没布补裤。嫂嫂织布,哥哥卖布。 是谁买布,前村财主与地主。 而刘半农的那首《教我如何不想她》, 正如我们之前的启蒙课中讲过的,因为首创了专门用来指代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她”,而被视为经典中的经典。 知识链接 《秋晚的江上》是刘大白于 1923 年发表的作品, 后来收录在开明书店 1926 年出版的《邮吻》诗集中。当时,许多文人纷纷尝试用白话文写作,进行新诗 创作。当时的白话文脱离文言文不久,还处在试验的阶段,比如,著名学者胡适先生 1920 年出版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本新诗集,书名就叫《尝试集》。 比胡适年长十一岁的刘大白,是中国新诗早期的积极倡导者之一,早在五四运动之前,他就开始用白话写诗了。他的新诗代表作有《红色的新年》《卖布谣》等。但真正从诗的角度来看,最美的大概还要数这首《秋晚的江上》了。 14 郦波语文启蒙课 四年级 上册 想一想,练一练 诗歌,无疑是人们表达思想的重要方式;而文学作品一旦发表,所有的读者都可以有自己的不同理解,也可以发表自己对于作品的独到看法。 比如,诗人公木评点刘大白的这首作品时就说:“诗人的笔下,带着一股悲哀的美,正是这一种美,叫人留恋,也叫人感伤。恋念的是老去的斜阳,感伤的是斜阳的老去。美总是短暂而叫人惋惜的。” 那么,你读了这首诗以后,又有怎样的理解与感悟呢? ★与统编本新教材配套使用 ★一课一讲,小学语文轻松起步;课外拓展,日积月累遥遥领先;课文精讲+文史百科知识;读透教材,拓展更多 ★独立思考、得体表达、学养积累,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启蒙书 ★孙双金、何郁、范守纲等语文名师联袂推荐 ★郦波语文启蒙课有声课程喜马拉雅热销中 ★百家讲坛主讲人、中国诗词大会嘉宾郦波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