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楞伽经

白话楞伽经
作者: 校注:荆三隆
出版社: 三秦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12.90
折扣购买: 白话楞伽经
ISBN: 9787806281970

作者简介

注译者: 荆三隆,陕西西安人,1979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师从高杨教授研习印度佛学。现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持宗教学学科点、传统思想文化研究所的工作。兼任长安佛教研究中心研究员、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宗教学会理事 。

内容简介

佛陀少时的启蒙老师据说是毗舍密多罗,此人为出身于刹帝利的学者(古代印度将人分四个不同的等级,即种姓制度。依次为婆罗门,掌握神权、文化教育的僧侣;刹帝利,掌握政权的贵族;吠舍,商人和自由职业者;首陀罗即贱民,是被剥夺了权利的奴仆),曾按传统的教育教授佛陀四吠陀及五明这些传统学说。佛陀成年后,对宫廷生活日渐厌倦,并通过生、老、病、死等现象,痛感人生的苦恼,“一切皆苦”的思想开始产生。29岁时,他决心探索人生的真谛,仿效古代印度修行者的方式一出家,以探求解脱痛苦和人生烦恼的方法,寻求解脱。 佛陀出家后,曾向数论派学者阿奈逻迦兰求教,在问及非想非非想处,有我还是无我时,就产生了无我论的萌茅。其后他又按婆罗门教的要求度过了六年严格的苦行生活,但终毫无结果,遂认为婆罗门教并非使人获得解脱之道的宗教,于是就开始产生了彻底在思想上摆脱婆罗门教的束缚,另立新宗教的念头。当他来到佛陀伽耶的菩提树下时,就停下来静坐,凝神思虑,以探求人生的究竟,获得解脱的正确方法和途径。实际上,这正是在组织他修行的人生体验,为创立新的宗教进行的理论准备。 据说通过49天的静坐思维,佛陀终认识到人生一切痛苦皆系由一系列的因果关系所造成,如果消灭了产生一切痛苦的初原因,就可获得彻底的解脱,达到涅槃的境界,并以此以为认识了宇宙的真理,成就了正觉。其认识的特点是,他把心理现象作为认识的出发点,又从心理现象引出自然现象,并由自然现象引出人的意识,后又从意识中把生理现象和自然现象归结为各种抽象概念。 佛陀自称成道后,即赴鹿野苑收峤陈如、摩诃男、跋提、婆沙波、阿说示五人为弟子,这一年他55岁。至此,算是初步具备了创立新宗教的三个条件:教主——佛陀,称为佛宝;教义——四谛,称为法宝;信徒——峤陈如等,称为僧宝。是谓“三宝具足”。这以后,他—直在北印一带传教,历时45载,80岁时,逝世于毗舍离附近的波梨婆村。尽管佛教在本质上是刹帝利统治者的宗教,但佛陀作为一个王子放弃王位,自甘贫困,在父王临危之际,回国说法,以至送终扶棺,施财敬孝,其信众从王公大臣到奴仆,遍布社会的每一个阶层,其倡导慈悲济众的宣教,在受尽了苦难的人民中间赢得了极大的尊重。 ● 《楞伽经》是佛教大乘经的重要经典之一,既是法相唯识宗据以立宗的六经之一,又是初祖菩提达摩在中国传禅是以《楞伽经》作为印证的。《楞伽经》是其传灯印心的无上宝典。 ● 《楞伽经》是对中国思想影响JI为深远的一部佛教典籍,内容深邃,文辞优美,深受僧俗两界的一致推崇。 ● 朱元璋将之与《心经》《金刚经》一起钦定为“全国级”佛教经典。 ● 《楞伽经》言:世界万有皆由心识所造,吾人认识作用的对象不在外界而在内心。系结合如来藏思想与唯识阿赖耶识思想,为代表印度后期大乘佛教思想的经典,其成立年代约在公元四百年前后。 ● 本书为《楞伽经》的白话版,采用白话译文、注释、解说的形式全新地诠释了《楞伽经》,让每一位读者真正的做到能读懂和理解经文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