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君剪烛夜烹茶:中国古人的茶文化

与君剪烛夜烹茶:中国古人的茶文化
作者: 编者:李楠|责编:戴小璇
出版社: 中国文史
原售价: 66.00
折扣价: 40.30
折扣购买: 与君剪烛夜烹茶:中国古人的茶文化
ISBN: 9787520537155

作者简介

李楠,男,1998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数年来一直从事图书编辑、策划及创作工作。至今为止,参与策划、编辑、创作的大型系列图书有:《中国历史百科》《世界历史百科》《中国书法百科》《中国收藏百科》《中华藏书百部》《中国传统文化读本》等数十部,另有独立专著《红楼梦诗词全鉴》《生意人的八种能力》《孝经全鉴》《中国梦系列》等各类文史、经管、社科、励志及学生课外读物等上百册。

内容简介

第一章 草木英华信有神:古代茶史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是饮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人对茶的热衷,可以说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下至贩夫走卒、布衣白丁,无不以茶为好。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已深入社会各阶层。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记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起源于什么年代了。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华民族在茶的发现、栽培、加工、利用以及茶文化的形成、传播与发展上,为人类进步与文明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晓雾云英漱井华:先秦茶史 茶,原产于中国,故中国被称为茶的故乡。 中华先民发现茶和利用茶的历史已经很久远了,可以追溯到从远古时期进入文明时代,从那时起人类就对茶有了初步的认识。 1.茶的起源之地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的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来,最终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 经多方长期细致的考证,茶树起源于中国已成世界共识,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则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陆羽《茶经?一之源》载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树最早产于滇、贵、川,那里有着茂密的原始森林和肥沃的土壤,气候温暖湿润,特别适合茶树的生长。据考证,滇、贵、川地域有着众多的野生茶树。其中,在滇南勐海县大黑山原始森林中发现的高达32.12米的野生大茶树,树龄约1700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野生茶树。 汉代《华阳国志?巴志》中对此也有确凿的文字记载,曰:“自西汉至晋,二百年间,涪陵、什邡、南安(今剑阁)、武阳皆出名茶”,“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丹漆、茶、蜜……皆纳贡之”,“且园有芳翡、香茗”。 这些文字表明,巴蜀地区远在3000年前的周朝就有人工种植的茶园滇南勐海,茶已经成为生活中的重要饮品和朝贡给天子的礼物。 2.茶饮的发源时间 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 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饮起源于唐代的说法。 其实,陆羽在《茶经》中是这么说的:“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茶树的起源也不例外,“神农有个水晶肚,达摩眼皮变茶树”,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晋代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但这时的茶主要是祭祀用和药用。 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此文撰于汉宣帝神爵三年(前59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此文涉及当时茶文化的诸多发展状况,如:舍中有客,提壶行酤,汲水作餔,涤杯整案;园中拔蒜,斫苏切脯;筑肉臛芋,脍鱼炰鳌;烹茶尽具,铺已盖藏。……牵牛贩鹅。武阳买荼。杨氏池中担荷,往来市聚,慎护奸偷。其中“烹荼尽具”与“武阳买荼”中的“荼”即今“茶”字。 此文表明,茶已成为当时社会饮食的一环,且为待客以礼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当时社会地位中的重要。 此外还有中国饮茶起于六朝的说法。有人认为饮茶起于“孙皓以茶代酒”。晋朝陈寿的《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记载:“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以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茶荈以当酒。”意思是说,吴王孙皓每次大宴群臣,座客至少得饮酒七升,虽然不完全喝进嘴里,也都要斟上并亮盏。有位叫韦曜的酒量不过二升,孙皓对他特别优待,担心他不胜酒力出洋相,便暗中赐给他茶来代替酒。 从此,“以茶代酒”就成了那些不胜酒力的人们逃避喝酒的一个方法,传于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