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领导课(第2版)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1.气显于外不如内敛于胸 你们看,竹子长得很高吧,但里面却是空的。要 学习,学习,再学习,像竹子那样“长到凌空仍虚心 ”。① ——吴官正(曾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 查委员会书记。) “气”是指一个人身上所带有的特质,不同人身 上的“气”由于地位、职业、经历的不同而各异,书 生有“书生气”,武夫有“英武气”,商人有“铜臭 气”,而作为领导者就难免会有“官气”。 一般来讲,说一个人身上有官气并不是褒义,为 什么呢?主要是一说到官气就难免会让人联想到“趾 高气扬”“颐指气使”“矫首傲视”这样的词,而当 一个人身上有这样的“气”表现出来的话,那么无论 他是多么大的官,也只能够让人怕而不会让人敬。因 此我们说,对于身上这种“官气”,最好还是收敛一 些,不要太过张扬。 在《荣斋随笔》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宋时江西有 一名士,平时为人就非常高傲,后来被卓拔进入了朝 廷做了一个四品的布政使,这一下成了官,性情就更 加傲慢了,凡人皆不理不睬,无论对谁都颐指气使。 有一次,他自江西回京,得知大诗人杨万里在江 西特别有名,于是便提出要与杨万里会一会。杨万里 谦和地表示欢迎,并提出希望他带一点江西的名产配 盐幽菽来,结果布政使一见到杨万里后便开口就说: “请先生原谅,我们读书人实在不知道配盐幽菽是什 么乡间俗物,所以无法带来。”此时的杨万里微微一 笑,不慌不忙地从书架上拿下一本《韵略》,翻开当 中一页递给名士,只见书上写着“豉,配盐幽菽也” 。 原来杨万里让他带的,其实就是家庭日常食用的 豆豉,布政使顿时面红耳赤,方恨自己读书太少,立 即收起了自己的傲慢之气,内敛了很多。 官高气粗,这是人之常情,一个地位高的人对自 己信心足是必然的,身上带有一点“官气”也是在所 难免的。然而对于身上的官气,成熟的领导者会将其 内敛于胸,而不是让其招摇过市,更不是凭借自己的 官威去压人,要知道,真正决定你领导位置的并不是 一个名义上的官衔,而是你有没有追随者做基础。 曾国藩被称作曾圣人,可见其做人做事的成功, 不论是修身齐家治国还是平天下,在晚清历史上以至 在中国历史上他都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不仅这样, 在为官做领导方面,他处理与下属间关系也可以说是 淋漓尽致、尽善尽美。在领兵从政几十年的生涯中, 曾国藩对待部下的态度就如同对待朋友兄弟一般,从 来没有过颐指气使,更没有过以官位压人的情况出现 ,无论是先前的刘坤一还是后来的李鸿章,在他们对 曾国藩的命令出现质疑的时候,曾国藩从来都是耐心 解释,尽管他手中确实握有让他们强制执行的权力。 正因为如此,所以无论在九江口败于石达开之手 ,还是在破太平军之后被朝臣参奏之时,曾国藩身边 都有众多的部下对其不离不弃,甘愿和他一同赴难, 可以说这与他在平时对下属如子侄的作风、责人先责 己的习惯不无关系,正是这样的过往为曾国藩在下属 面前树立起了高大的形象,他们才自愿永远把自己拴 在曾国藩这棵大树下,荣辱与共。对此两江总督刘坤 一就说:“曾帅无论有无帅权都永远是我的曾帅,他 指向哪里我就打向哪里!” 由此可见,作为一个领导者,权力的作用可能有 失灵的时候,但道德积累下的力量却是永远存在的, 而道德来自于何处,其中的一点就是将官位内敛,平 等对待下属。 《易经》上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对于领导者来说,官位就是这“器”。“器”露于外 ,虽然能震慑他人,锋芒对于你也只有害处不会有益 处,所以聪明的领导者都懂得将“器”藏于身上,待 时而动。 2.欣赏别人,而不是挑剔别人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费孝通(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 家、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的卓越领导人,中国 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在《资治通鉴》中有一个关于领导者如何用人的 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子思向卫侯推荐一 个人才,他说:“这个人有军事才能,可以统率全国 的部队,战必胜、攻必克、守必定,是一个难得的军 事人才。” 卫侯听了当然高兴,于是赶忙叫他把这个人引荐 给自己,但当知道子思向自己推荐的人是苟变时,卫 侯却连连摇头,表示不以为然,他说:“这个人我是 知道的,我也曾用过他,但他这人有爱占小便宜的毛 病,以前在向邺这个地方的农夫征收田赋的时候,曾 经吃过人家两个鸡蛋,还白拿了人家不少东西。” 听到卫侯这番话,子思不禁反驳他说:“英明的 君主用人,就像是木匠选用木料一样,要取其所长, 弃其所短,一棵合抱粗的大树怎么能够因为它只烂掉 了几尺,就把他扔掉不用呢?现在,诸侯纷争、群雄 并起,正是需要用人的时候,人君怎么能够仅仅因为 两个鸡蛋的事就丢弃掉一个治世的人才呢?”这一番 话,令卫侯茅塞顿开,于是接受了子思的意见,任命 苟变为大夫。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