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圣荀子(典藏古河东丛书)

后圣荀子(典藏古河东丛书)
作者: 高专诚|责编:丁文梅//朱莲莲
出版社: 作家
原售价: 53.00
折扣价: 34.00
折扣购买: 后圣荀子(典藏古河东丛书)
ISBN: 9787521219531

作者简介

高专诚,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著作有《荀子传》《荀子与先秦学术的终结》《孔子·孔子弟子》《专制之父韩非子》《子夏与三晋儒学》《御注老子》《论语通说》《孟子通说》《老子通说》《三晋烽烟》等三十余种,译著有《新加坡的挑战——儒家伦理与企业精神》《孔子与中国之道》《荀悦与中古儒学》等。

内容简介

荀子是先秦时代思想巨子、中国古代杰出思想家。这是对荀子的宏观评价。荀子是一位思想家,他的思想高度位于中国古代思想史一流行列中。 荀子生平及思想贡献 荀子思想是对先秦学术的总结,也是秦汉以来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源头。所谓先秦,是指秦朝之前的历史时期。荀子身处先秦时代末期,客观上有机会博览先秦时代思想家的成就,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诸子百家。《荀子》记载众多前辈思想,对于这些思想成就,荀子有赞扬和继承,也有批判和扬弃。说荀子思想深邃,说荀子博学多识,就包含了荀子对于百家思想的认识和批判。 从思想史深度来看,荀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之一。荀子思想博大精深,其最有贡献的原创部分,是儒、法融合治国理政的思想。不过,就整体而言,他和他的思想前辈各有独到之处,难分伯仲。 从对秦汉之后中国古代社会现实和历史进程产生影响的程度来看,荀子堪称中国古代最有贡献的思想家。中国古代社会,在先秦两汉之际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秦汉以来开启新型的大一统时代,荀子思想是其先声和最早最全面的理论阐述。尤甚在政治上,荀子主张思想统一、制度统一,并以儒、法融合为其思想基础,这些都被秦汉以后的中国古代政治所接受。在中国古代,凡是接受荀子思想的时代,都是向上发展的时代,从秦汉到隋唐。凡是排斥荀子思想的时代,都是走下坡路的时代,从宋元到明清。 荀子姓荀,名况,后人尊称荀子。他在齐国做过客卿,又被称为荀卿子。荀子是战国晚期赵国郇邑人。郇邑故地在山西西南部临猗、安泽及新绛一带,地属历史上所谓的“河东”。河东者,大河之东也。黄河在秦晋之间由北向南奔腾而下,晋国占据着黄河以东的广袤土地。 荀子的生卒之年并无明确记载。从他在世时的行动轨迹推断,大约生活在公元前340年至公元前235年之间,年寿在百岁左右。世称孔子年寿七十三岁,孟子八十四岁,荀子则是九十五岁或更长。学者们为此争论不休,至今尚无公认结论。 年轻的荀子主要在家乡生活,学宗孔子弟子子夏,研习儒术。子夏是三晋人氏,孔子去世后,子夏回到家乡办学,创立三晋儒学。子夏思想的影响持续到一个世纪后的荀子时代,荀子思想源自子夏思想,达到先秦时期三晋儒学最高峰。 荀子的思想贡献之一,是对孔子、孟子以来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调整、深化和发扬。荀子对于孔孟之道的理想化的思想追求有所调整,尤其是对于孔孟之道的简约之处加以多方面充实。先秦儒家思想在荀子思想中得以系统化。如果没有荀子的学术努力,先秦儒家思想是缺乏深度和广度的。 荀子坚持了孔子、孟子以来儒家思想的基本主张,即把道德修身、道德教化、道德约束政治放在其思想首位,强调以儒家尊崇的先王之道、圣人之道或仁义之道治理天下。荀子也非常重视法治的作用,并在法治的每一个环节都强调儒家之“礼”的核心地位。这就是他的儒、法融合的治国理政思想。 荀子以孔子的德政和孟子的仁政思想为基础,提出王道思想,同时也立足现实,强调霸道思想的现实有效性。儒家式的王道是未来的理想政治,法家式的霸道则是当前的现实政治。由现实走向未来,从霸道走向王道,是秦汉以来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路数。 荀子用法治精神补充儒家思想对社会现实的作用力度,以使传统儒家更有效地应对现实。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全面考察和深入思考,荀子明确肯定了法治的有效性,并从正面讨论了如何推进法治,如何以儒家礼义约束和提升依法治国方略。对于儒家以德治国和法家依法治国的深入思考,既是对儒家思想的提升,也是大一统帝国必须具有的治国之道。 公元前320?—前311年燕王哙在位期间,也就是荀子二三十岁时,他曾在燕国求仕,试图从政。最终未能如愿,荀子返回家乡,继续钻研儒学,到五十岁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思想体系。 公元前290?—前259年之间,荀子与齐国之相、赵孝成王、秦昭襄王、秦相范雎等人有过面对面交流。荀子离开家乡,游仕、游学天下,大致就在这三十年之间。这个时期,荀子大约是在五十到八十岁。 荀子五十岁时离开家乡,开始周游天下。荀子游仕的第一站是齐国,主要活动区域在齐国都城临淄。齐湣王(前301—前284年在位)和齐襄王(前284?—前264年在位)时代,所谓“稷下之学”昌盛,荀子在此期间与天下学者交流学术,对许多学术流派提出严厉批评。 荀子与齐国的一位相国有过交谈,对于齐国政治的各个方面都有议论。 有人向齐王建(前264?—前221年在位)进荀子谗言,荀子离开齐国。荀子此次在齐国生活有二十五年左右,这是他的整体思想的成熟期。 在赵国,荀子与赵国将军临武君在赵孝成王面前有过一场对话。赵孝成王于公元前265?—前245年在位。与赵孝成王对话主要讨论军事问题,双方明显意见相左。在这种情形下,荀子不可能在赵国做官,也不可能在赵国久留。 在秦国,荀子会见了相国范雎和秦昭襄王(前306?—前250年在位)。在秦国的访问和考察,对荀子思想影响很大,使荀子强烈感受到法家思想在治国理政中的效力,进而认真思考法家思想的社会作用。但是,荀子与秦国君臣政治理念不同,不可能留在秦国。 荀子思想的最大贡献是儒法兼容并存的思想。这一思想的形成,与荀子考察各国政治,特别是考察秦国政治的得与失大有关联。 荀子从理论上全面而合理地论证了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如何能够共同作用于社会现实和政治现实。荀子对此问题的系统阐述深刻影响了秦汉以后中国古代政治的实际运作。世称荀子思想“杂王霸之道”或“礼法并重”,这样的观点其实还是主张儒是儒,法是法。事实上,荀子强调儒、法共同作用,甚至相互融合,显然是把这两种思想融为一体,提出了一种全新思想。这一全新思想被后世统治者所遵循。 荀子最晚在公元前259年离开秦国。荀子离开秦国,到了楚国,没想到终老于此,使楚国成为第二故乡。到达楚国后,荀子被当政者春申君黄歇赏识,在公元前255年担任楚国兰陵(在今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区兰陵镇)行政长官。 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二十五年),楚考烈王去世,阴谋家李园谋杀了春申君。荀子失去兰陵令职位,但还是在兰陵安家,生活在那里,直到去世。 在楚国期间,楚国人李斯和韩国人韩非子跟随荀子学习。公元前246年,秦庄襄王去世,秦王政继位,李斯在这一年辞别老师,进入秦国,一直做到秦国丞相。韩非子是最有影响力的法家思想家,李斯是最有成就的法家实干家。历史上很少有教育家能培养出这样的弟子。 一生辉煌,兼容儒法思想;贡献杰出,塑形三晋文化。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