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冕之王(齐桓公与齐国崛起)
作者简介
张小泱 作家、编剧,1988 年生于山东,毕业于湖北工业大学,出版《三家分晋:战国的前夜》《神奇的北魏》《等。;担任电视剧《袁崇焕》联合编剧,《三家分晋》改编电视剧《乱世歌》,筹备拍摄中;作品《就业季》获山东省第四届“泰山文学奖”。
内容简介
1 酷跑争夺战:小白与纠的继承权之战 齐桓公小白首次出现在史书中,是因为一场逃亡,这真是很有意思的一幕。 生活作风败坏、政令朝令夕改、言行不一、刻薄寡恩、劳民伤财、穷兵黩武——这是齐襄公留给臣民的最深刻印象。正因为如此,上及宗室亲贵,下及门童小吏,都对这个昏君、暴君充满怨恨,国人的不满之声甚嚣尘上。 公孙无知和连称的叛乱发生之前,公子小白的家臣兼老师鲍叔牙,曾不无忧虑地对公子小白说:“国君对待臣民态度轻慢,久之国人心生不满,恐怕会发生动乱,公子应及早出国避难才是!” 公子小白对鲍叔牙言听计从,因此他马上跟着师父鲍叔牙逃到莒国。莒国是嬴姓诸侯,位于齐国东南、鲁国以东。 与公子小白相比,他的二哥公子纠似乎胆子肥了许多:一直等叛乱发生后,他才和家臣管仲、召忽离开齐国,投奔了他母亲的母邦鲁国。 这里出现的鲍叔牙和管仲,在中国历史上知名度相当高。而且,形容友谊深厚的“管鲍之交”一词的词源,就是这两位先生。 鲍叔牙,名叔,字牙,史书习惯称其为“鲍叔牙”,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其家族曾是齐国大族。传到了鲍叔牙这一代,仍享有贵族的荣耀,可见鲍叔牙家的经济条件相当不错。 管仲,名夷吾,字仲,鲍叔牙同乡。按照家族谱牒记载,管仲的血统可以一直追溯到那位曾和西王母相聚的周穆王身上,也就是说他的祖先也是齐国贵族。但到了他这一代,管氏家族已经没落到相当清贫了。 鲍叔牙和管仲相识后,曾一道经商许多年。为人所熟知的是,管仲从这时起名声就不太好,总喜欢贪小便宜。比如与鲍叔牙一起经商分配利润时,他总要毫不客气地多取许多。这种不太体面的举动,令许多人不齿。有时,一些人会站出来指责管仲。鲍叔牙往往极力为管仲开脱:“他家有老母在堂,若不是为钱犯难,他也不会这样做,可以理解呀!”而每当生意赔钱时,鲍叔牙又会一力承担损失,即便是管仲犯下的错误,他也总是为管仲遮掩。 后来,可能是管仲发现自己确实不是经商的材料,便弃商从军,成为一名光荣的士兵。然而,每到冲锋陷阵之时,管仲总是做逃兵,因此再次受到人们的嘲笑。需要清楚的是,千军万马之中,偶尔逃跑一两次是很难引起人们注意的,而这位“管跑跑”不但引起了其他人注意,还被载入中国史册,足见其逃跑次数之多。当人们将这些光荣事迹告诉鲍叔牙时,鲍叔牙却又是淡淡一笑:“只因放不下家中老母,所以他才爱惜自己的生命。我知道,管仲并不是贪生怕死之辈!” 后来,鲍叔牙和管仲来到临淄城,投到齐国公族门下,分别成为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家臣兼老师。 在今天,这种友爱关系虽说有些太过分,但我们绝对不能对鲍叔牙的真诚妄加非议。因为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的事,在当时反而是某种常态。而且不难看出,鲍叔牙拥有春秋时代的贵族风范:从容、大度、真诚。 既然这里由鲍叔牙和管仲的出身而说到了“贵族”,那么就有必要对周朝的“封建制度”做个短暂介绍。因为中国贵族的诞生和这个制度息息相关,而对“贵族”的解读,也是了解春秋必不可少的一环。 发源于今陕西境内的周部族是一个姬姓部族,据传是黄帝部落的后裔。其始祖为后稷,后稷名“弃”,因擅长种植五谷而被帝尧任命为农师,也就是掌管农业的官长。可以想见,后稷氏族曾为中国农耕做出过重要贡献。后稷的后人原本居住在戎狄之间,后来因饱受欺凌而被迫南迁,最终迁徙到周原地区(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改族号为“周”。 当公亶父成为周部族的首领时,周人的实力已经相当强大。因此也引起了当时宗主国殷商的注意。当时,公亶父众子之中,幼子季历最为贤德,因此公亶父想将他立为继承人。于是,他的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便“识趣”地离开了周原,辗转至今江苏无锡一代定居下来,而后逐渐与当地土著相融合,跟着他们断发文身,并自号“勾吴”。 而后,周部族经过数代人的励精图治,最终在各部族、方国间获得了崇高的威望,又借此威望号召天下众多族群,灭掉了国祚数百年的殷商。就这样,周武王成为天下共主,拥有了(名义上)全天下的统治权,获得了空前的广袤领土。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但是,周武王及其家族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是:在生产力低下、信息传递速度缓慢的西周初年,他们并没有能力治理好这广袤无边的土地,更无法对其他尚未归附的部落、方国进行彻底征服。最后的结果未免重蹈殷商覆辙。因此,他们必须想出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种制度自然而然地应运而生——封土建国。 封土建国,也是“封建”一词的来源。 这种制度的具体做法是:周天子先划定一块最大且最富庶的土地留给自己,称为“王畿”,然后再把其他土地一块一块地“承包”出去,将天下分成若干份。而能得到承包权的人,一般都是周天子的亲属、开国功臣及前朝遗民。 那么,怎么来确定这些“承包”土地的大小和范围呢?首先,不同地域之间要挖开一道沟壕,挖出来的土被堆在沟壕边沿,并在上面种树,这个过程称为“封”;然后,由周天子指定一位统治者,称为“建”。而这些被划分好的土地被称为“国”,其统治者称“诸侯”。 然后,诸侯将土地再以这种方式分封给自己的亲属和臣子,这些土地被称为“采邑”,又称“家”,其所有者称“大夫”。 大夫的采邑面积不大,一般情况下如果不再进行分封,他的亲属和家臣就无法获得土地。不过,虽没有不动产,他们却因家世显赫而拥有学习各种才艺(读书、习武)的权利和机会,这些人被称为“士”。士的儿子连学习才艺的条件都难以拥有, 只能成为基层劳动者,这些就是“平民”,又称“百姓”或“庶人”,他们的数量最为庞大。 周天子及其家族称为“王室”,诸侯、大夫和士则被称为“贵族”,贵族有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其中,王位和爵位由嫡长子继承,其他的儿子则要递减一个等级。比如:周武王死后,嫡长子周成王继承王位,次子唐叔虞就成为诸侯;唐叔虞死后,长子晋侯燮继承君位,其他儿子就成为大夫。这一时期,王室和贵族数量虽少,却是毋庸置疑的统治者。 在这种制度下,一个人之所以是贵族,是因为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是贵族;一个人若不是贵族,那么他也很难通过其他方式跻身贵族之列。简单说,天子肯定是天子的儿子,诸侯肯定是诸侯的儿子,大夫肯定是大夫的儿子,而平民的儿子永远是平民。 在此制度下,统治者就会要求“晨鸡夜犬”各司其职。天子做天子的事,平民做平民的事。每个阶层的人都应安分守己,不能有丝毫僭越。这便是后世的孔子所推崇的理想社会状态:等级森严而又秩序井然。 根据上面这些文字不难看出,鲍叔牙仍属于“士”的行列,而管仲早已几乎落魄为“平民”——至少在经济实力上如此。 事实上,即便士作为贵族也只和平民一线之隔。飞黄腾达的士,很容易被人尊为贵族,而落魄的士,则很容易被人视为平民。 但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区别,不仅在于经济实力的差别,也会因为两个阶层的地位不同导致阅历不同,从而产生价值观的不同,最终让他们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出现不同。 可以肯定的是,管仲和鲍叔牙对齐国政坛的洞察力不相上下。 但鲍叔牙选择事出前避难,而管仲直到政变发生才带着公子纠逃奔鲁国,这就很好地证明了两个人的见识不同。鲍叔牙的思维带有“贵族模式”:万事小心为上,不冒风险。因为我有的是资本,没必要拿资本去冒险。而没有过多资本的管仲,在潜意识中却有一种“赌一把”的思想。他的想法是:我不能这么早就离开齐国,万一发生变故,我便可以立刻寻找时机将公子扶上君位。虽然有风险,但必须冒这个险! 后来的事实表明,管仲的这次风险投资失败了。极有可能的情况是,当时公孙无知和连称兄妹已经控制了齐国公宫?。而且事出突然,其他齐国贵族也全都措手不及,只能任由三人胡来,从而导致管仲无法协助公子纠靠近国君宝座。 但万幸的是,管仲和公子纠最终平安无恙地逃离了齐国,并得到了具有双重亲缘关系的鲁庄公庇护。 公孙无知政变成功后,齐国朝堂随即成为两方势力共同关注的目标:一方是公子纠及其支持者鲁国;一方是公子小白及其支持者莒国和卫国(舅氏)。鲁国希望通过支持公子纠而在齐国获得话语权;莒国也希望通过扶持公子小白而获得更多利益。双方清楚的是,从齐襄公被杀的那一刻起,公子小白和公子纠这兄弟俩就成了敌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绝无妥协的可能。 之后的日子里,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在莒、鲁两国一直深居简出,没有任何史料表明他们对公孙无知当政期间的齐国内政进行过干预。 这不是他们与世无争,而是因为他们都很清楚一点:公孙无知不会在国君的位子上坐太久。 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也都深知:与公孙无知相比,他们才是“合法”的继承人。 那么,有一个问题就必须弄清楚:什么才是“合法”呢? 这就要说到中国古代的继承制,即明确接班人的制度。 中国古代的继承制度基本可以分为两种: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 殷商的继承制兼具以上两种,既有父死子继也有兄终弟及:爸爸死了,儿子继承王位;或是哥哥死了,弟弟继承王位。但这种看似人性化的处理方式,其实充斥着种种危机。比如,哥哥死了,弟弟继承了王位。而当这位弟弟死后,哥哥的儿子已长大成人,势必就会要求夺回属于自己的继承权;可弟弟的儿子必然也会有同样的要求。于是,堂兄弟之间便会因为继承权而反目成仇。在殷商历史上,就曾出现过“九世之乱”,即五代九世争王位事件。而商王族在周朝的后裔宋国,也发生过一场长达百余年的“五世之乱”,起因就是宋国第五代君主宋湣公,将弟弟宋炀公选为继承人,结果导致他们的数代子孙为夺位而杀戮无休。 与商人相比,周人就高明了许多。周人不但明确只有自己的儿子才有继承权,还进一步明确了哪一个儿子有继承权。周人认为,只有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才是父亲血统和事业的延续,因而拥有神圣不可侵犯的继承权,此即嫡长子继承制。 这种制度的优点显而易见:因为嫡长子生来就是储君,庶子、次子有非分之想也没用。换句话说就是因为明确,所以稳定。因此,在周人眼中,由嫡长子继承君位就是合乎法理,反之则违背纲常。 如果出现一种特殊情况,即嫡长子先于父亲死去,那该作何处理呢? 周人的做法很简单:嫡长子死了,就由嫡长子的嫡长子,即嫡长孙来做继承人。 但如果再出现一种情况,即死去的嫡长子没有子嗣,那又该如何处理? 周人的处理方案是:让嫡长子最年长的弟弟来代替死去的哥哥。 比如,周武王就是次子,他的哥哥姬考早死,且没有子嗣,周武王便顺理成章成了继承人。——注意,这种情况是“哥哥死了弟弟上”,而非“兄终弟及”。 而在齐国,齐襄公被杀,又没有子嗣,那么优先拥有继承权的便是老二公子纠,这一点大家心知肚明。 但显然,从公子小白的行动来看,他并没有将二哥公子纠的继承权看得神圣不可侵犯。从一开始,他就希望与哥哥进行一场君位争夺战。 身为幼子,他这种向传统挑战的胆量从何而来呢? 答案很简单:有恃无恐。 在《史记·楚世家》中,晋国大夫叔向在总结齐桓公得国时曾这样说:“齐桓,卫姬之子也,有宠于釐公?。有鲍叔牙、宾须无、隰朋以为辅,有莒、卫以为外主,有高、国以为内主。从善如流,施惠不倦,有国,不亦宜乎?” 在这里,说了三点,即善辅、外援与内应。 鲍叔牙自不必多说,他是公子小白的老师和最重要的谋臣。而宾须无和隰朋二人,一个公正严明,善于理讼决狱;一个知书识礼,善于待人接物,都是极为难得的人才。这就是善辅。 由于公子小白的生母是卫国公女,那么卫国就是他的舅氏之国,而莒国贵族又素来与公子小白交好。所以,卫国和莒国都是他的坚定支持者。这是外援。 姜太公六世孙齐文公有个儿子封在高邑,世袭“高子”爵位,以地为名,被称为公子高。公子高嫡长孙名吕傒,齐桓公即位后,赐吕傒“以王父(祖父)字为氏”,即以祖父的字作为自己的氏,改为高氏,史书称高傒。公子小白自少年时代就和高傒关系密切,二人是坚定不移的伙伴;而且,高傒和国氏(也是齐国公族后裔)关系极好,高、国两族同气连枝,是牢不可破的同盟。因此,国氏家族也成为公子小白的支持者。这是内应。 有了这些有利条件,公子小白自然有恃无恐。 当然,在齐国,除了高、国两家之外,还有许多大宗族也都有自己的政治规划。他们或者支持公子小白,或者支持公子纠,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立场并不坚定……所以说,公子纠也并非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弑君即位的公孙无知从一上台就不怎么受欢迎,好像除了连称及其党羽,没有任何政治势力对公孙无知表现出拥戴的热情。其实,因为事出突然,公孙无知的政变给齐国人一个措手不及,所以他才能在短时间内稳坐朝堂。但当齐国人缓过神之后,他的处境就十分危险了。 即位两个月后,公孙无知忘记了自己曾苛待雍林人的事情,到雍林游玩,身处险境却丝毫没有防备。雍林群众对这位作威作福的弑君篡位者充满厌恶,满腹仇恨,遂趁国君身边的武士不备,忽然袭击公孙无知,将其杀害。 事后,雍林人派代表上报齐国诸大夫:“公孙无知身为庶出旁支,却杀襄公自立为国君,我们实在看不过去,便为国家除去这一大害!只愿诸位大夫改立一位正正经经的公子为国君,唯其如此,我们才唯命是从!” 贵族们立刻将目光聚焦到了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身上。 当下的情形是:国君的位子空着,只要谁先坐上去,谁就是齐国国君。 这时,在齐国身居高位的高氏、国氏的作用很快就凸显出来。古代没有电话和网络,通讯不便,而第一时间获得信息往往具有决定性意义。如今,公孙无知的尸体还没凉透,高氏和国氏派出的信使就已快马加鞭,奔赴在去往莒国的路上了。 当高傒的信使飞奔在去往莒国的大道上时,其实已经向世人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后世的孔子称春秋为礼崩乐坏的时代。那么,我们可以将高傒对公子小白的支持看作“礼崩乐坏”的具体表现,是悍然向传统周礼宣战的举动。 而且,高傒并不是个例,未来像他这样将政治利益凌驾于道德传统之上的贵族还有许多,而且他们还会扎堆出现。对于这种情况,人们会越来越司空见惯。 很快,公子小白就得到了消息,然后立即奔赴齐国都城临淄。 几乎就在同时,身在鲁国的公子纠也得到了消息。没错,这也验证上面的说法,齐国贵族中,也有人像高氏支持公子小白那样支持着公子纠。作为亲戚和外援,鲁庄公立刻命鲁国军队随公子纠一同奔赴临淄。和公子小白的党羽一样,公子纠的党羽也决心将齐国国君之位拿下。 兄弟二人,各自在路上。 不过,公子纠身边的谋臣管仲动了一个心眼儿。他想:与其跟公子小白赛跑,倒不如来个永绝后患!于是,他带着三十辆兵车,埋伏在莒国通往齐国的必经之地,专等他们的政敌公子小白。草丛之中,管仲紧紧握着一把力道强劲的角弓。人们不知道的是,管仲虽然逢战必跑,却是个百发百中的神射手。 终于,公子小白的马车出现了。 随着那辆急匆匆的马车飞速靠近,管仲徐徐引弓,屏住呼吸,瞄准车上的公子小白就是一箭。 随即,公子小白发出一声凄厉的惨叫,一个翻身便跌落车下,地上立时腾起一片沙尘。奔赴君位的随行车队立即陷入可怕的混乱。 管仲见公子小白中箭落车,便放了心。他相信这一箭已经命中要害,能要了任何人的命。于是他事了拂衣去,掉转车头,快速离开事发现场。 惊魂未定的鲍叔牙慌慌张张地跳下车,将公子小白扶起。然而,公子小白的眼睛却睁得大大的——这不是死不瞑目,原来管仲那一箭刚好射中了公子小白身上的带钩。带钩是腰带上的装饰性挂钩,且多为铜质地。 鲍叔牙看着寒光闪闪的箭镞,脊背渗出一层冷汗——管仲这一箭虽没有伤到公子小白,但也已射进带钩,足见其下手之狠! 公子小白长吁了一口气,颇为得意地说:“管仲箭术高超,我怕他会再补上一箭,便只好假装中箭身亡喽!” 公子小白的机智和能拿个奥斯卡小金人的演技让他免遭一死。这也意味着,只要他没死,就一定要有人死在他的手里。 管仲将公子小白“中箭身亡”的消息带给公子纠后,公子纠可能会有一丝忧伤,但更多的则是兴奋。对手已死,如今可以高枕无忧了。于是,他放慢了行军速度,甚至还在途中和鲁国人大摆庆功宴。 而此时,公子小白却在马不停蹄地向临淄城赶去。 1.中国历史不乏英雄,但都把他们写成了奸雄,本作以诚挚之笔书写真正的英雄; 2.读者不仅需要“知识”还需要“观点”,借齐桓公争霸表达对“权力与职责”“道德与制度”两大主题的观点,兼具趣味性和学术性; 3.作者写的是“历史故事”,“雅”看历史,“俗”看故事——雅俗共赏; 4.有心思的情节设计,有质感的时代描写,有温度的人物塑造; 5.山东人写“山东老祖宗”,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文化背景优势,视角独特——近水楼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