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再回眸(汶川大地震亲历者口中的抗震救灾精神)/汶川大地震十年再回眸丛书](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00819/05/20200819054152474.jpg)
出版社: 四川大学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6.60
折扣购买: 十年再回眸(汶川大地震亲历者口中的抗震救灾精神)/汶川大地震十年再回眸丛书
ISBN: 9787569012873
大地震后,全国19个省市几十万援建大军艰苦奋 战,以最快速度启动灾后重建,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 ,以令人惊叹的速度提前完成灾后重建任务。抗震救 灾,让援建制度的优势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的对口援 建,搭起了东部与西部的互补桥梁,促进了发达城市 与落后灾区的交流,让灾区成为中国体制机制创新、 科技创新、观念更新的实验场,政府与社会各方齐心 协力,攻坚克难。凝聚着科学、创新、奉献的“援建 精神”,再一次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凝 聚力。 抗震救灾,大写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 千千万万的爱心汇聚成河流向满目疮痍的灾区。灾区 各级政府视重建为机遇,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 纷纷优先恢复重建住房、学校、医院等民生基础工程 ,城乡面貌、产业发展、社会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这种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注定要载人人类文明的 史册。所有这些,都构成了抗震救灾精神形成的现实 依据。 但是,对于这种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定义,却经 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对于 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存在不同的定义。例如,有媒 体将抗震救灾精神归纳为“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万 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科学理性 、开放透明”。2008年5月31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 记的胡锦涛在陕西汉中看望受灾群众和救灾人员时, 在小学黑板上题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 生、艰苦奋斗。”根据他的题字,有研究者将抗震救 灾精神归纳为“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万众一心、同 舟共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但对于抗震救灾精 神的准确定义,直到2008年6月30日才最终确定下来 。 为了纪念因汶川大地震而形成的伟大抗震救灾精 神,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7周年之际,中共中央于 2008年6月30日下午在中南海召开抗震救灾先进基层 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在此次座谈会上 ,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 胡锦涛对这种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作出了全新的阐释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 人为本、尊重科学。”他还指出这种伟大的抗震救灾 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 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我们党和军队光荣传统和优良 作风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 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我们要在全党全社会大 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 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可见,正是在这种以爱国 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为内核的抗震救灾精 神的鼓舞下,中国人民才取得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 。 尽管汶川地震过去十年了,但对于全国全党人民 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