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吧拖延症--彻底告别拖延所带来的焦虑

再见吧拖延症--彻底告别拖延所带来的焦虑
作者: 王楠
出版社: 天津人民
原售价: 32.80
折扣价: 17.10
折扣购买: 再见吧拖延症--彻底告别拖延所带来的焦虑
ISBN: 9787201145891

作者简介

王楠,目前正在运营自己的创业公司,是令人佩服的管理高手,同时又是一个心理学狂热爱好者,喜欢文字,为人谦虚和善,非常喜欢分享自己的经验。他认为一个公司、一个团队的成功,5%靠策略,95%靠执行力。他对拖延症深恶痛绝,他决不允许自己的下属做事拖拉。因此,打造出多个言必行、行必果的高效团队,令人羡慕。与此同时,他也希望与更多人分享摆脱拖延症的技巧。

内容简介

彻夜不眠的会议结束在第一缕曙光照进办公室的一刻,彭阳伸了个懒腰,感觉整个人都僵硬了。作为环保科的一名普通员工,他奋斗在一线八年零七个月了,那个让很多科员翘首期盼的科长职位,已经虚位以待一年多了。彭阳不想第九个年头还挣扎于小小科员之间,他总是有一种美好的预感——科长的位置是属于他的,只要他比别人更优秀。 当彭阳准备驾车于凌晨间驰骋于城市的最南端核心地段,去看看施工人员的绿化做得是否到位的当口,妻子打来电话说家里的灯坏了,由于物业费已经欠缴两年,物业已经停止了对他们家的物业服务,直到缴清拖欠的费用。所以,只能等着他这个一家之主回去维修或者更换,于是他脱下工装,刚要拉开办公室的门,旁边的座机响了起来…… “彭阳,你赶紧去张处长家一趟,他家的萝莉找不到了,你在单位,离他家近,抓紧赶过去帮忙找一下!” 打来电话的是彭阳的好友万洁亮,他知道彭阳有心往上爬,所以在朋友圈看到彭阳的顶头上司张处长家的爱猫丢失后,第一时间通知彭阳,希望他能够借着这股殷勤劲儿,仕途畅通。 一边是公事,要去核查现场的绿化施工;一边是家事,没有灯的漆黑环境怕是妻子很难熬,自己彻夜不归已经不是一次了,妻子一直很顾虑他的心情,也很支持他,他更应该担当起一家之主的责任;还有一件对彭阳更为重要的事,就是巴结领导,以前总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机会,如今机会来了,他可不想轻易放手。 彭阳先是给妻子打电话,告诉她睡到天亮再起床,这样就不怕在黑暗中跌跌撞撞;然后给绿化施工队的队长打去电话,告诉他自己一小时之后到。彭阳心里盘算着:我说一小时之后到,你们要是还没完事儿,也会早我一步抢先弥补,这样我去了也就差不多完工了,可以美美交差。最后,他给张处长致电,说看到了萝莉走失的消息,请领导少安毋躁,自己已经在领导家附近开始寻找?了。 挂了电话,彭阳却没有了任何行动,懒懒地靠在椅背上,感觉自己就像一摊烂泥,扶不起来。他的思绪飘回到大学时候,他和当时还是女友的妻子一起去自习室学习,妻子认真看书、温习、备考,而彭阳则有一搭没一搭地翻看着手机视频。她质疑地问他:“考试都万事俱备了?”他的回答永远都是“看完这段视频,就开始学习”。可想而知,他这样的状态怎能应对严格的考试? 社团的团长让彭阳把上周末一起调研的几份资料整合一下,他总是推到明天,然后发现“明天”在有生之年数不胜数,便开始大肆挥霍。 放假在家的时候,母亲收拾完桌子,让彭阳去刷碗,拿着手机和女友聊天的彭阳一直用“再等半小时”来搪塞。 彭阳给自己的理由是:我是水瓶座,我有选择性障碍! 仔细看来,彭阳这样的行为是拖延,与选择障碍无关。 上班的时间渐近,同事们陆续走进办公室,此时的彭阳还没有去给张处长找猫,也没有去工地现场勘查,更没有回家帮妻子换灯泡。他想:我要现在出发吗? 发问的是坐在办公桌前的彭阳,回答的却是内心的他。 “别去了,现在天也亮了,没有灯也能看得见。张处长家的猫丢不了,猫都是喜欢出去玩的,玩够了就自己回家了。绿化工地在城南,公司在城北,一来一回太耗时了,而且这都早高峰了,到那儿也中午了,这样一天什么事也干不了。” 就在彭阳自问自答的时候,无意间从同事口中得知:张处长家的猫找到了,是同部门的另一个和自己竞争科长职位的科员找到的。听说找到的时候,萝莉被盗猫贼装进袋子里,差一点就被偷?了。 这时彭阳的岳母打来电话告诉他,他的妻子由于在没有灯光的暗室里寻找照明工具,结果碰倒了花盆,砸伤了脚。医生说一个月不能走动,必须静养。 工地的工长也十分抱歉地打来电话说,大领导临时过来抽查,发现现场存在很多弊端,勒令工人们停工等待处罚。工长还善意地提醒彭阳,作为项目直接负责人,他可能会受到牵连…… 什么事都想到了,什么事都想做,却没有付出任何行动,结果自然不尽如人意。 后来的结果是,彭阳的竞争对手顺利当上了科长;妻子的脚虽然好了,却留下一道明显的疤痕;因为项目上懈怠导致工程出现问题,彭阳被扣了两个月的工资和半年的绩效奖金。 其实,事情发生时,彭阳也着急,他却停滞不前,然后越着急越焦虑,后来索性什么也不管,恨不得时间就此停止,他好一个人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着急和拖延本就是两回事儿,而拖延恰恰是焦虑的一种表现,又或者说是对抗焦虑的懈怠对待。很多人也都和彭阳一样遇到过几件棘手的事同时发生,大家普遍的应对办法多为“等等吧,交给时间来处理”,然后事情被搁浅,结果更是遥遥无期。 当一个决定必须要做,或者一项工作任务必须要开始的时候,一些人由于自身的压力、害怕失败的感觉就会越发强烈,从而加剧了拖延行为。 之所以说大多数人都有或轻或重的拖延症,是因为拖延的心理往往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长期的拖延行为会使人养成习惯,习惯又会影响一个人的身心健康乃至前途。 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R·法拉利认为:拖延是心理和生理失调的一种表现,是一种病,但可以根治。一些习惯性把事情放到最后来做的人,是患了慢行拖延症,这样的慢行拖延症又分为激进型和逃避型。患激进型慢行拖延症的人自信满满,能够在更大压力下坚持工作,甚至会骄傲地将事情放到最后去做,等到了不得不做的最后节点,用神一样的速度高效完成,寻求其中时效上的刺激;而逃避型慢行拖延者,往往由于缺乏自信,担心自己做不好而迟迟不行动、不开始,也可能是害怕成功后会受到更多关注,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进而拖延任务的开始时间。 解决不同的拖延行为,就需要用不同的办法,所谓对症下药。 如完美主义者,认为计划不完美就不做计划,认为此时的自己非最佳状态就不付之行动……这样的人要想治愈自己的拖延症,就要允许有不完美存在,可能结果没有预期的好,但也要鼓励自己,相信事情会越来越好,而不是因为不完美就止步不前。 不自信的人总是担心任务太难,完成不了或者完成不好,然后就不自主地将任务推到明天,然后明日复明日……可是,你又有多少个明天用来抵御拖延呢?为何不尝试化整为零,将任务分解为几部分?这就像漫长的马拉松,如果你把节点放在不同的一段段区域标志上,那么“终点”就会很近,成果也很明显。 还有一些人,可能自认为是那种有自知之明的人,坚持努力,也承认自己的不足,但就是太过于自我贬低了,总认为事情做好了是侥幸,事情做不好是常态。当同事赞美他们事情办得漂亮的时候,他们会想:同事是不是有什么事儿求我办呢?而忽略了那是因为他们真的足够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大家有目共睹,从而真诚鼓励罢了。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就教育我们,做人不可妄自菲薄,亦不可缺乏自信和斗志。困难谁都会遇到,但所有的困难都有解决的办法。如果不能第一时间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不妨尝试将任务分解,从一件小事开始做起,分重点和节点去完成。在单位时间里做好一件事,然后再去完成更多的任务。一段时间下来,就会将每一件事情都做了,而且进展很好。 一定不要着急想着把所有事一口气做完,那是不现实的。谁也不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量力而行,对自己的任务进行分解,坚持再坚持,这样才能达成目标。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很多人都体会到拖延症带给自己的消极影响,进而想摆脱拖延症。本书是拖延症患者的福音,饱含了新锐创业公司CEO王楠“战拖”经验的无私分享,在顺应人性的基础上,帮助大家彻底告别拖延带来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