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传)
作者简介
夏墨,生来就染墨香,以文为魂,以字为命。执笔泼墨,染半世红尘烟雨。醉心细腻往事,感叹盛景流年。一花盛开一世界,一生执笔,只为多情人。
内容简介
生于寒素人家 清晨的阳光照在窗口,树枝的光影在窗台上摇曳 ,时光很好,风 也很好,树上的喜鹊已经筑完了巢,几只幼崽在巢里 张着嘴,稚嫩地叫 着,两只做了父母的喜鹊在欢喜地飞来飞去,一位百 岁的老人在出神地 看着、思考着,时间都去哪儿了? 生命的初始和凋落像是一个圆,人的一生便是沿 着这圆在行走, 循着一个轮回,寻找生命最初的足迹。我们用虔诚的 姿势,探寻这位老 人的一生,欣赏属于她的沿途的风景,不敢贪心逗留 ,只盼岁月温柔待 她,一切安好。 杨绛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四季风景如画的地方 ,江南女子,天 生婉约。在那个时代,杨绛家算是知识分子家庭,她 说那是个“寒素 人家”。 杨绛的父亲叫杨荫杭,字补塘,又名虎头,笔名 老圃,是当时十分 著名的律师,曾先后考入北洋公学、南洋公学,后留 学到美国、日本, 取得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硕士,创办过无锡励志学社 和上海律师公会。 担任过上海《申报》编辑,学而优则仕,担任过江苏 省高等审判厅厅 长、浙江省高等审判厅厅长等职。 杨父一生有两部有名的著作——《名学》和《逻 辑学》,流传后 世。几年前,有人与杨绛聊到当今社会腐败成风,她 拿出她父亲杨荫 杭先生写于一九二一年的文章《说俭》,文中说:“ 奢靡是君主政体、 贵族政体的精神追求。而共和之精神,则力求俭朴, ‘孟德斯鸠论共和 国民之道德,三致意于俭,非故作老生常谈也’,决 不能‘生活程度高 而人格卑’!社会风气奢靡,会直接加剧贪污腐败、 以权谋私的歪风邪 气!”几十年前的文章,如今读起来依然让人肃然起 敬。 杨荫杭是个一辈子刚正不阿的清末民初知识分子 。在杨绛回忆父亲 的书里,她把父亲描述成一直坚守自己人生信条的“ 包公”,为了自己 的信念坚持到最后。 父亲于一八九五年考入北洋大学堂,学习十分努 力,却中途被除 名,不是因为他做了什么出格的事情,是因为当时的 一些学生闹学潮, 遭到了当时“洋人”的镇压,一个领头的广东人被学 校开除了。 这件事震慑了其他参与的人,大家纷纷退后,杨 荫杭看着这些人被 吓得缩了头,站了出来说“还有我”,就被一起除名 了,但事实上杨荫 杭并没有参与,他只是看不过大家被“洋人”吓得那 个样子。 那时,杨荫杭的父亲过世,母亲一个人支撑着生 活,当时进入的北 洋大学堂是公费学校,这点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是十分 难得的。后来他转 入了南洋公学,随后因各方面的优秀表现,被选去日 本留学。克服了语 言上的障碍,杨荫杭和同在日本留学的几个同学一起 创办了留日学生自 办的第一份杂志《译书汇编》,专门翻译当时欧美政 法方面的著作,在 当时的留学生圈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最终杨荫杭获得了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学学士学位 ,然后留学美国 宾夕法尼亚大学,论文还被收入在《宾夕法尼亚大学 法学丛书》第一辑 中。虽然父亲从来没有提过这件事,却被细心的女婿 钱钟书发现,并告 知杨绛,后来杨绛还托了朋友在宾夕法尼亚大学里寻 找这本书,果真被 她找到了,影印下来收藏。 开阔的眼光和不停的游历,让杨荫杭有了新的意 识和想法,接触 到的西方社会观念,让他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自己的 “立宪梦”,无 奈当时的社会大背景,让这个梦早早破碎,但他却没 有放弃自己的人 生方向。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那个年代的符号。杨荫 杭与唐家小姐订婚 自然也是很早的,那时的两个人只有十二岁。 母亲唐须婪也是无锡人,在上海女子中学务本女 中上过学,是当时 少有的知识女性了,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女性的所有优 点,贤良淑德,长 得也很漂亮,典型的南方女子,皮肤白皙,性格温雅 ,做什么都是稳稳 当当,从不会急躁。结婚后便在家中安静地相夫教子 ,很少出去。 有闲暇的时候,母亲也会看书,她喜欢看《缀白 裘》,看到高兴处 还会开心地笑。还喜欢看《石头记》、《聊斋志异》 这类经典小说,也 会看当下一些新体小说,大体都喜欢。一次,她无意 中看到了绿漪女士 写的《绿天》,就跟杨绛说:“这个人也学着苏梅的 调儿。”当时作者 用的是笔名,她却能读出其中的韵调,杨绛对此佩服 不已。还有她看了 冰心的作品后评价说:她是名牌女作家,但不如谁谁 谁……杨绛觉得母 亲在文学上的很多见解都十分恰当。 在杨绛的记忆中,那些童年里的歌谣,都是母亲 教的,细声慢语, 成了记忆里内容模糊却感觉温暖的调调。母亲总有很 多家务要做,似乎 有干不完的事情,所以很少哄着孩子们一起玩。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