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民(精)/史家名著书系
作者简介
袁浩,江汉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教师,武汉法语联盟法语教师。 儒勒·米什莱,法国早期和伟大的民族主义和浪漫主义历史学家。生于巴黎一印刷工人家庭。童年贫困,后进查理曼学院学习,成绩卓著。1821年在巴黎圣巴伯学院任教。1827年起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哲学和历史。1831年任**档案馆历史部主任。1833—1836年在巴黎大学代基佐授课。1838年起任法兰西学院教授。初拥护君主**,后转而主张**共和,反对教会控制教育,因抨击耶稣会,1848年1月其讲座一度被封。支持法国一八四八年革命。1852年因拒*向拿破仑三世宣誓效忠被解除教授和**档案馆历史部主任职务。后期专心治学,著作浩繁。认为历史发展过程的主角是人民(未作阶级划分),伟大的人物仅仅是一种“象征”(社会思想、文明的体现),实质上是“渺小人物”,他们趴在“善良人民这个世俗的顺从肩上”。代表作为《法兰西史》(十七卷)及其续编《法国革命史》(七卷)等。
内容简介
一个女人,一个家庭,很快就要有一群孩子!巨 大的开支,痛苦啊!万一工作又突然没有了…… 看到这群勤劳的人大步流星地赶回家就十分动容 。他们,在离家好几公里远的车间干完**的活,吃 完郁闷的中餐和孤独的晚餐,到这时,足足站了15个 小时,这腿到了晚上会不会废掉?……于是朝家里飞 奔……在家里做一个小时的“人”,实际上这时间并 不多。 多神圣啊!他把面包带回家,一旦停下休息,就 什么也不是了,像孩子一样,重新投入妻子怀抱。丈 夫养着妻子,妻子给他支持和鼓励;两个人共同照顾 孩子,孩子则什么都不做,自由自在,像一家之主… …让孩子成为一家之主吧,这才是天堂模式。 富人们从来没有得到这种巨大的享*,这种至高 无上的幸福,每天为一生中*爱的家庭的生计辛苦工 作。穷人每天还要独自扮演父亲的角色,创造和修补 家人关系。 妇女对这种异常神秘的东西的感*力*胜于那些 世上的智者。她们很幸福,将一切都交付给男人,只 有这才让简陋的家用器具有了一种独特的魅力。没有 怪异的事情,没有无关紧要的事情,这一切都带有喜 爱的手的痕迹,心的烙印。人们一向否认这种艰苦是 自我强制的,为了在回到家的时候,认出这种简陋的 家装,很简单的那种。虽然妻子对家用器具、服装、 各种织物还有很强的欲求。这后面一个还是新的,沐 浴衣物柜,拥有这种衣柜对农村的妇女来说是件** 值得骄傲的事,而对城市工人妻子而言,可能都不认 识,在我前面提到的工业革命之前。干净、纯洁、腼 腆,这些女性的美让整个家庭变得*有魅力了。*帏 包裹着*,孩子的摇篮,炫目的白色,成了天堂。所 有这一切只用了几个晚上的修剪和缝纫……窗户旁还 摆上了鲜花……太令人吃惊了!男人回到家,都认不 出来了。 花香四处飘散(现在已经有很多花市),只用小 小的花费来装扮屋内,当人们从来都不知道明天是否 要上班,花儿们会不会令人惋惜?——不要说这是用 了钱,其实是节约了钱。这钱花得值,女性无恶意的 **让这房子*能吸引男人,能留住男人。我请求, 让我们一起装饰房子,装饰女人吧!印度桤木能让女 人重获新生,变得*加年轻,青春焕发。 “待着别动,好不好?”这是周六晚上,她的双 臂搭在男人脖子上,抓着男人准备吃掉的留给孩子们 的面包。 到了周*,女人赢了。男人刮好胡子,改变形象 ,让人给自己穿上一件熨烫好的衣服。这很快就做好 了。一件花时间又重要的事情,是孩子,这是在那天 要好好打扮的对象。出门,孩子走在前面,在妈妈的 眼皮底下,特别要避免溺爱这个“小杰作”! 仔细瞧瞧这些人,要知道就算你表面上达到了某 个高度,精神上的那种高度也不是立刻就有的。这样 的女人,一身美德,一种特有的魅力,朴实的理性, 机智灵敏,控制着一种她自己都不知道的力量。作为 男人,是强者,是坚韧,是勇气,肩负着社会生活的 主要责任。真正的责任伙伴(比“手工业行会”好听 的名字),他保持着强大坚定的形象,就像一个哨岗 的卫兵。工作越危险,德行越信得过。一位出身低微 的有名的建筑师,**了解男人,曾有**跟他的一 位朋友说道:“我认识的*正派的人就是属于这个阶 层的。他们早上出门的时候就已经知道晚上可能不回 去,随时准备好到上帝那报到。” 这样的职业,无论是多么崇高,都不是母亲期望 儿子所从事的。一个**有前途的孩子,后来却越走 越偏。伙伴们对他大力称赞,令他十分愉悦。他的画 作、祝词、文章,装扮好了卧室,在拿破仑和圣心教 堂中间。他应该被送到免学费的绘画学校。父亲问为 什么。图画,母亲说道,在他以后工作中总有用到的 时候。回答有两面性,必须承认这一点,而且在回答 下她隐藏了另一个愿望。这个孩子,出身好,天赋高 ,为什么就不能和别人一样成为画家或者雕塑家呢? 为了买到几支画笔,一张昂贵的画纸,她去偷钱…… 她的儿子很快就要出展览,获得所有奖项,在妈妈的 梦想中,如罗马一样伟大的名字已经在脑海旋转。 母亲的愿望常常是这样的实现,又出了一个可怜 的艺术家,缺衣少食,如同工人,甚至还不如自给自 足的工人。艺术不能当饭吃,即使在和平年代,当所 有人都经济宽裕时,特别是女性,也不会买艺术品, 因为人人都是艺术家。若是战争爆发,革命来临,艺 术就真的只能换来饥荒了。 P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