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图书馆建设与管理

智慧图书馆建设与管理
作者: 田一楠 高鹏
出版社: 企业管理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60.80
折扣购买: 智慧图书馆建设与管理
ISBN: 9787516429747

作者简介

田一楠 大学本科学历。自2014年从事图书馆工作至今,现工作于泰安市图书馆。2012—2016年连续六年被评为年度泰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文物)系统先进个人和年度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优秀志愿者,并获得山东省新闻出版局“2013年度工作先进个人”“2015年度优秀工作者”荣誉。参与公共图书馆管理与发展的研究项目;在专业期刊上发表《内容分析法在图书馆学研究中的应用》《浅析公共图书馆图书编目业务外包的质量管理》《“互联网+”时代下公共图书馆的图书资料管理模式探讨》《基于大数据环境下的智慧图书馆管理分析》等论文多篇。 高鹏 大学本科学历,2002年毕业于西安翻译学院,2019年取得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现工作于泰安市图书馆。连续多年获得所在系统年度市级先进个人荣誉;在全国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中,组织参与泰安市图书馆的申报工作,并获得“一级图书馆”荣誉。参与公共图书馆管理与发展的研究项目;在专业期刊上发表《推进图书馆免费开放 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基于群众文化需求下的公共图书馆社会职能的拓展路径探析》《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探讨》《公共图书馆社会化工作探索与实践》《数字人文研究与图书馆建设》等论文多篇。

内容简介

第三章 智慧图书馆的服务建设模式 第一节 智慧图书馆服务面临的挑战 一、智慧图书馆服务面临的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需要存储的数据信息量越来越庞大,这对图书馆的物理存储空间和软件设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科研数据的变化引发科研环境的变化,使科研工作者对图书馆的需求变得多样化和专业化。为此,高校智慧图书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资源存储及处理能力的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图书馆服务模式的不断变化,图书馆的数据信息总量迅猛增长,数据存储的任务和类型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数据存储的任务不仅包含传统的图书馆服务系统运行与管理、读者服务、监控等数据,还增加了对读者阅读行为与内容、读者特征等数据的价值发现与提取、分析、控制等活动。数据存储的类型则不仅涵盖传统的静态存储,还包括对数据的删减、增加和修改等操作,这对图书馆的数据资源存储能力、高度容错性、异构环境适应性、开放共享性等方面提出了挑战,图书馆自身的数据存储能力与数据信息对存储的高要求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图书馆服务在信息化时代能拥有多高质量、多少数量的可用且合理的数据。 在信息化时代,以互联网信息检索为基础的知识信息服务成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图书馆的学科服务不再仅是对学科资源信息的整理和检索,而是要利用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根据用户的需求去挖掘分析目前的发展态势、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等,而这不仅需要高校图书馆对其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的恢复、备份、复制与安全进行高效管理,还需要其进行跨领域的数据处理而不丢失任何有效信息;同时,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在信息化时代存在资源元数据整理混乱、检索准确度不高、多种出版模式的文献分类及其相互间关联度不高、资源扩展力不足等问题。如何快速提高其对资源信息的处 理能力,决定了高校图书馆能否迅速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求。 (二)用户需求的转变及其多样化 2007 年,图灵奖获得者吉姆·格雷(Jim Gary )认为,数据信息带来了科学研究的第四范式,即“数据密集型科研”,数据挖掘将取代传统意义上的科学方法。数据密集型科研服务主要包含数据信息、计算处理、用户服务三个部分。其中,数据信息部分主要包括文献数据(期刊、会议论文、图书、学位论文、专利及特色资源等)、读者用户数据(阅读数据、文献需求数据等)和其他数据(如政府信息数据、科技创新数据等);计算处理部分即通过构建模型进行数据的采集、解析、清理与保存,并进行数据标引、分类等操作实现用户需求;用户服务部分涵盖数据出版、数据管理与研究等基础性数据服务,以及诸如学科发展态势研究、热点追踪与检测、未来发展方向预测等探索性数据服务。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College & ResearchLibraries,ACRL)提出学术图书馆的九大发展趋势,其中与数据服务有关的趋势主要是研究数据服务(Research Data Services,RDS)、数字化学术(digital scholarship)等。研究数据服务已经不再仅满足于图书馆提供文献资料的借阅服务,还包括对罕见学术资源的整理收集、知识产出的学术影响力评价、科研奖励申报的创新性证明,甚至包括高校人事部门、科研管理部门等机构对某学科领域的人才评价与筛选,等等。要改善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学术环境,还应加强与学校其他机构的合作,延伸图书馆的服务空间,比如 GIS 数据、虚拟化、跨学科数据、数字化资产管理、数字化存储、培训、咨询及数字化学术工具等。 本选题探讨了智能时代我国智慧图书馆服务创新的体系及运行模式,以及管理与服务的融合发展之路,为我国智慧图书馆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与方法借鉴,有社会价值及推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