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日出(青春心智生活读本第2册修订本)/青春读书课

心灵的日出(青春心智生活读本第2册修订本)/青春读书课
作者: 严凌君
出版社: 海天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17.70
折扣购买: 心灵的日出(青春心智生活读本第2册修订本)/青春读书课
ISBN: 9787550701823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俗语钩沉(3则) 俗语是指老百姓的口头习惯用语,千百年流传沿用下来的,其中千奇 百怪、花样百出,许多俗语的原意已经被人淡忘,人们只是口耳相传,不 假思索地袭用。当代学者黄新宇《俗语钩沉》一书,广泛扒梳史料,钩 沉索隐,告诉你众多俗语的来源,让你享*一番发现的快乐。比如:中国 人好吃、爱吃,或许是世界**,见面的问候语却是“吃了吗?”骂人又 是“吃饱了撑的”,其中隐藏着国人饥饿累累的历史。为什么说“六六大 顺”,别的数字就不大顺?今人常用的“跳槽”一词,推敲其来源会让你 大 吃一惊…… 吃饱了撑的 球迷闹事,有人斥之*:“吃饱了撑的!”孩子调皮,家长在吼叫: “撑的!”丈 夫有**之举,妻子投来白眼:“没事撑的!”此俗语开初盛行于北方(尤 其是北 京),后来风行全国。虽非辱骂之辞,却颇含贬义与谴责味。 要探讨这一俗语之缘起,须从语言社会学的角度加以考察。 如同被鲁迅讥为“国骂”的“***”一样,中国有一句通行的问候 语(可称 为“国问”):“吃了吗?”这一不分时间、不论地点、不计场合的问候语 ,常常令 异域人士大惑不解。其实,考之史实,人们即可释然。 先贤有言:“食色,性也。”又说:“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维系 生命的基本 途径。可是,古代生产力低下,加上水旱天灾,先人要管饱肚子*非易事 。据邓云 特《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出版)统计,三千年间,中国大灾荒 5258 次。据现代科学家竺可桢统计:公元初至于19世纪,我国18省共发生水灾 658次, 旱灾1013次。社会学家陈达统计:公元前206年至1936年,二千余年来中国 共发 生水灾1013次,旱灾1060次。上述数字当然不是**的,但大体可见一斑 。频频 的水旱虫灾,自然使国人面临巨大的生命威胁。《中国救荒史》载:西汉 末年,死 于饥荒者高达2000余万人;清代嘉庆至光绪70年间,共饿死6000万人以上 ;民国 9年至25年(1920~1936)因饥荒而饿死者达1800余万人。 时间推移到现代,国人还在为温饱问题而忙碌。《1988年中国统计年 鉴》公 布:我国城市居民年均收人916元,支出848元,其中食品开支473元;农民 年均收 入463元,支出398元,其中食品支出220元。显然,无论城市或乡村,吃的 支出俱 占了一半以上。结论很简单:国人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为嘴巴而奔 忙。“喉 咙深似海”,此之谓也。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可以推断:“吃了吗”这一问候语,是对对方的 生存的关 怀——而且是*大意义上的关怀。素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的中华民族,选 择了这 样一句看似粗俗的问候语,实在是很有道理的。 人的行为与肚子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吃饱了撑的”这一俗语,只 有放在长 期处于饥饿状态的背景下,才可得到充分的理解。“家有隔夜粮,办事不 心慌。” 这实在是我们古人可怜而窘迫的心态。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吃饱了撑的 ”显然表 达了民族行为判定上的倾向性。它认为,每个社会成员应该首先管好自己 的肚子, 少管闲事,少做背离常规的事。由于吃不饱是常态,偶尔吃饱了反倒成了 **。 而吃饱了的人,又往往会惹出一些事端,于是就有了一句斥责性的话:“ 吃饱了撑 的!” 游戏是人有了过剩精力与闲暇的产物。一个饿汉是无力游戏的,也不 大可能 招惹是非。只有填饱了肚皮的人,才有过剩精力,去寻求发泄,寻求某种 刺激。所 以,我们的先人又留下一句古训启迪后人:“饱暖思淫欲。”鲁迅先生说 过,中国 男人有三件玩具:鸦片烟、麻将牌、姨太太。长期吃不饱,一时撑得慌。 “撑”的 结果,则往往带来恶性的、畸形的消费。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的经济刚刚 复苏,传 统的消费文化就勃然而兴,以致**、包**也沉渣泛起。所以,只有从 社会学的 角度进行全面审视,我们对“吃饱了撑的”这一俗语才会有透彻的了解。 六六大顺 上过中学的人都读过鲁迅先生《从百*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文中有 这么一 段:“从一扇黑油的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匾)道:三 味书屋; 扁下面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 们便对 着那扁和鹿行礼。” 这实在令人奇怪:书屋中何以挂着这么一幅古怪的画?幼年的鲁迅们 何以在 入学之初对鹿致敬行礼呢? 鹿,古代常喻指捕获对象。见于托名为周初姜尚谈兵之作《六韬》: “太公 谓文王曰:取天下若逐野鹿,而天下共分其肉。”又见于《左传·晋襄公 十四年》: “……比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犄之,与晋踣之。”(比如捕鹿,晋人上 执其 角,戎人下扭其腿,才可共同把鹿搞倒)后来的《史记》《汉书》等皆以鹿 设喻。 《汉书·蒯通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捷足者先得焉。 ”因此,古 文献中不仅以鹿喻指猎获物,且常以“逐鹿”喻争夺统治权(成语中有“鹿 死谁 手”)。 由于“鹿”与“禄”同音,所以,后来“鹿”的寓意又有了变化。杨 树达先生 《汉文言修辞学》谓:“鹿者禄位也。”“秦失其鹿”,即“秦失其禄” ,也就是“秦 失其帝位”。 回到三味书屋的那幅画上:由于“鹿”、“禄”谐音,“伏鹿”也与 “福禄”谐 音,鹿之肥大也就是寓指高官厚禄。同时,画中的“古树”不仅寓“长寿 ”之意,又 谐“书”。明乎此,这幅古画的寓意方可索解:读书才可以做高官,才有 禄有福有 寿。因此,这幅画的寓意与古代统治者所宣扬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 高”,“书 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毫无二致的,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罢 了,难怪 旧时书屋中会挂上这么一幅画,难怪学生入学之初要向画上的伏鹿行礼! 三味书屋古画上的谐音手法,*久渐成风气,*终成为民俗。旧时年 画上往 往有一条大鲤鱼,其寓意即是“年年有余”。 现在我们可以解释“六六大顺”一语了。原来,这一口语中的数字亦 与民俗 有关。古人认为“六”是*吉利的数字,其根本原因正在于“六”谐“禄 ”。延至 **,还有人很是讲究:车牌号或电话号码要选“六”*多的数,送礼要 送66元 或166元、666元……不过,物极必反,走到**,则是一种迷信了。(顺便 说一句, “八”谐“发”,故古人亦认为是吉利的数字)。 P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