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方法论:培养创新能力必由之路

教育改革方法论:培养创新能力必由之路
作者: 席文举|责编:林薇//梁雪云
出版社: 人民日报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0.02
折扣购买: 教育改革方法论:培养创新能力必由之路
ISBN: 9787511578792

作者简介

席文举: 四川阆中人,1943年生,1967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数学系。1987年起任《四川日报》副总编;1991年获全国首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1992年被评为高级编辑和授予“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199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津贴的优秀专家;1998年被推选为中国都市报研究会会长;2001年获中国报业协会颁发的中国报业创新奖;2008年,中国传媒大会年会授予“改革开放30年中国传媒突出贡献奖”;2009年,中国传媒大会年会授予“共和国60年传媒影响力人物奖”。 1995年起兼任《华西都市报》总编辑,总结出一套报纸市场化的理论和方法,使《华西都市报》迅速崛起,成为中国报纸市场化的领头羊。2009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新闻传播史(1978—20()8)》第五章报业发展史第五节“报业改革人物”,就以“席文举:中国都市报之父”为题,介绍了席文举创办都市报的情况。 著有《新闻批评心理学》《报纸策划艺术》《敲门发行学》《倾力打造“川菜王国”》《傻瓜看世界》《席文举文集》《策划传媒》等书。 近年来,陆续推出“方法论三部曲”。《思维方法库》是“方法论三部曲”之一,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传媒方法论》为三部曲之二。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当今中国第一难题 近几年来,中美在经贸、外交、科技、金融、教育 等各个领域的对抗全面拉开。中国的迅速崛起,对美国 在世界上的绝对优势地位构成强大压力和挑战。为了阻 止中国的发展,美国在战略上加大对中国的遏制力度, 战术上不择手段打压,限制中美科技和人文交流,企图 将中国锁定在各种产业链的低端,以维护其科学技术的 制高点地位和经济贸易的主导权。 正因为美国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所以,中美 之间的博弈必然是一场持久战。我们不希望中美“脱钩 ”,但我们一定要明白,即使是形式上没有“脱钩”, 美国设立的各种各样的科技“柏林墙”,也把对中国的 技术管制从军用技术和军民两用技术扩展到了新型技术 和基础技术,把对中国人员的审查范围扩大到了在读中 国留学生。这样一来,不脱钩也等于半脱钩。 为什么美国要采取种种措施使中国与美国及世界上 先进国家“脱钩”?原因在于,这些年来中国在与西方 国家交往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借机、借道、借光的机会 来发展高科技。美国认为,中国人的创新能力很弱,如 果阻断或者减少这些机会,中国发展高科技、成为世界 强国的速度就会大大减慢。这是美国针对中国的软肋, 阻挠中国崛起的一个战略措施。 面对这种形势,我们一定要明白,只有高科技才能 强国。中国要想崛起,只有走高科技强国之路。唯有勇 立世界科技创新潮头,才能赢得发展主动权。中国这些 年全方位的改革开放和与全世界的交流融合,确实创造 了许多借机、借道、借光发展高科技的机会,而现在, 这种机会正在受到挑战。 同时我们也一定要清楚,当今中国人的创新能力确 实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一个标志 性的软肋,就是几乎与诺贝尔科学奖无缘。虽然屠呦呦 被视为零的突破,但国人要明白,中医本来就是中国第 一,何况“突破”也是昙花一现,我们还看不到像日本 那样连年拿奖的苗头和希望。 资料表明,仅在中国大陆的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就 比全世界的犹太人总数还要多好几倍。但我们的科技成 果与以色列相比,可以说是望尘莫及。犹太人仅占世界 总人口的0.3%,但从1900年至今,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 约占总获奖人数的20%。 1901年开始的诺贝尔奖,截至二战结束之前的1939 年,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的诺贝尔奖分布情况为( 不包括文学奖、和平奖以及后来设立的经济学奖):德 国34人次,英国21人次,美国15人次,法国13人次,荷 兰9人次,奥地利6人次,瑞士5人次,瑞典5人次,丹麦 4人次,俄国3人次,意大利2人次,比利时2人次,匈牙 利1人次,加拿大1人次,印度1人次。总共122人次中, 德国占28%,英国占17%,美国占12%。大约1/4的诺贝尔 奖得主是犹太人。 而在截至2022年底的世界各国获诺贝尔奖人数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