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深度游(精)/口袋里的国宝系列丛书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清明上河图》上没有 画家的签名,通过金代张 著的跋文(图1—1)知道 这幅画的作者是张择端。 仅仅知道他是北宋的翰林 画家,山东东武人,他擅 长画界画,不过呢,都说 他的生平“不可考”。其实, 金代张著的这段跋文基本 告知了张择端的生平事略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卷,更是真实地反映了 他生活在开封城的所经所 历、所见所闻,结合其他 相关文献和历史文化背景 ,细细咀嚼每一个字词, 可以获得许多过去我们不 知道的信息,如可以探知 张择端的家庭背景和他在 汴京的进取经历,另有许 多长期争论不休的历史疑 案可以在里面找到答案。 我们就一字一句地消化这 八十五个字的跋文: “翰林张择端” 跋文首先称他是“翰林” ,这是唐宋人对在御用机 构翰林院里供职官员的简 称,也是尊称,并不是说 张择端是翰林院里的学士 。在北宋,以“翰林”两个字 打头的机构有好几个,最 大的是翰林学士院,负责 给皇帝起草诏书和其他公 文。此外,在内侍省下面 设有翰林院,其下有翰林 天文院、翰林医官院、翰 林御书院、翰林书艺局和 翰林图画院,据《宋史》 记载,宋太宗在至道三年 (997)六月,“诏翰林写 先帝常服及绛纱袍、通天 冠御容二……”…根据画御 容盼陛质,这个“翰林”不会 是翰林学士院里的文官, 一定是翰林图画院里的画 家。早在雍熙元年(984) ,宋太宗赵光义在内侍省 的下面设立了翰林图画院 ,宋太宗下诏画御容的活 儿,属于极为特殊的肖像 画专业。那些专业性很强 的肖像画家、界面家、祟 不是待诏,没有线索可以 证明。不过我们知道,进 翰耕焉画院要经过严格的 绘画考试,在徽宗朝,赵 估就是主考官,那么张择 端肯定是通过了这个考试 ,那是很不容易考上的。 “字正道” 张氏名为“择端”,字“正 道”,通过他的名和字就可 知道他的家庭背景。“择端” 出白《孟子.离券下》.“ 去尹之他,端人也,其取 友必端矣。”在《礼记·燕义 》里面也有这么一句话:“ 上必明正道以道民。”意思 是说国君应该将治国的正 确道理告知老百姓。张择 端的名和字深刻地烙下了 儒家思想的印记,可知他 的父辈和他本人对儒家的 道德观念是相当尊崇的。 “东武人也” “东武”就是现在的山东 诸城(图1—2),它是一 个有四千多年历史的古城 。南城即东武县城,春秋 时为鲁之诸邑。秦始皇二 十六年(前221),置琅琊 郡,历史上曾多次为州郡 治。西汉吕后七年(前181 ),置东武县,因境内有 东武山,故得名。元封五 年(前106),琅琊郡移治 东武,境内各县皆属琅琊 郡。隋开皇十八年(598) ,取县西南三十里故汉诸 县为名,改东武县为诸城 县,一直沿用至今,现诸 教画家等,都集中在翰林 图画院里供职。许多人说 张择端是翰林图画院里的 待诏,待诏是宋代画院里 最高的职位,享受九品官 的待遇。他是城市属山东 潍坊市。东武系密州的一 部分,它距离孔子的故里 非常近,孔子的得意门生 、女婿公冶长,开创了诸 城的儒学根底。此后,在 诸城涌现了许多儒家思想 的传人,如传《易》者有 孙虞、王同等,传《诗》 者有王扶等,传今文《尚 书》者有伏氏子孙、殷崇 等,传古文《尚书》者有 王横等,传《礼》者有徐 良等,传《春秋》者有王 中、贡禹等,传《论语》 者有王卿、贡禹等,最关 键的是东汉末年,郑玄主 修经学,兼综今古文《尚 书》,终成一代宗师,形 成了早期密州文化注重经 学的基本特性。此后,一 直到北宋,密州代代不乏 儒学经师。白春秋至两汉 ,密州文化以儒家思想为 核心,在东汉末年,成为 经学重镇。在此基础上, 于北宋形成了尊崇儒家经 学、积极入仕的密州文化 。可以说,自汉代起,这 里是儒家经学思想非常重 要的发源地和中心,所谓“ 经学”就是指如何解释儒家 经典著作里的字句并传达 他们的思想,是儒学中的 专门学问。经学在北宋诸 城影响了许多士子的人生 ,经学传人通过科举考试 入朝为官,他们对文学或 艺术的雅好超越了前人, 如经学家、翰林侍讲学士 杨安围,龙图阁待制赵粹 中,左丞赵挺之,太学生 、金石学家赵明诚等都是 出自诸城,他们成功地选 择了科举入仕的道路,对 张择端必然会产生导向作 用。 此外,诸城出土了大量 的东;炳像石,刻绘了世 俗百姓在节日里的宰杀和 烹饪活动,卡发富生活情 趣。可见表现世俗生活是 当地悠久的绘画传统。苏 轼在熙宁七年到九年 (1074—1076)间,曾任 密州太守,辖管诸城,他 在当地建了一个超然台, 作有《超然台记》,苏轼 在此形成了豪放词派,他 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等文学灵感就都是来自 这里。苏轼的词句,给密 州文化注入了文学的魅力 。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