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大学(觉真法师体悟人生53问)

心的大学(觉真法师体悟人生53问)
作者: 觉真法师
出版社: 浙江大学
原售价: 25.00
折扣价: 19.84
折扣购买: 心的大学(觉真法师体悟人生53问)
ISBN: 9787308072076

作者简介

觉真法师,原任香港佛学院副院长,现任香港佛教联合会宗教事务监督。近十年来,在国内著名高校如长江商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著名高校的MBA班、国学班讲授《佛学与企业家精神》、《禅与心灵世界》等管理哲学课程,以传播佛学、开启智慧,成为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内容简介

慈悲,是对他人,对其他生物,对一切生命的关怀。只有懂得众生平等 ,确认众生平等,而又坚持、信守这一平等思想的人,才会慈悲,才能做到 慈悲。 李:法师,我常常听到佛学中有着“慈悲”这两个字。那么,何谓慈悲 呢? 觉真: “慈悲”两个字的解释是: 慈为予乐——把快乐带给别人; 悲为拔苦——救助需要救助者,帮助他人出离苦难。这两者都是人对人的关 怀,人对众生的关怀,人对一切生命的关怀。 佛家又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是更高的思想境界了。 《大涅槃经》提出了“三缘慈悲”说。一、众生缘慈悲。这是指慈悲对 待一切众生。这个慈悲,是出自人的善良本性。二、法缘慈悲。这是指听闻 了佛法,修学佛法,行持佛法,由佛法悟得缘起性空。这个慈悲,是出自悟 性,出自智慧,出自对人生、对宇宙的真理的了知。三、无缘慈悲。这是佛 心慈悲,是一种最崇高的道德境界了。只有无所着、无所缘、无差别、无四 相无四相: 即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才是最具普遍 、普适、普世、普皆意义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李: 如果世间所有人都是慈悲的,那这个世界就非常美好了。可惜不是, 不过有着这样的目标,我想总比没有强。而“予乐”和“拔苦”其实也是现 今国际社会一致认同的普遍价值,我想问的是眼下的世界,如何可以达至慈 悲呢? 觉真: 这不仅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而且更是一个心灵素质的问题。 慈悲,是对他人,对其他生物,对一切生命的关怀。只有懂得众生平等,确 认众生平等,而又坚持、信守这一平等思想的人,才会慈悲,才能做到慈悲 。再讲护生。护生论的主旨,首先是护持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包括 自己的生命,以及所有众生的生命。由于众生法尔平等不二,共生一体,同 体相关(所以叫同体大悲)。关心众生与关心人,是一致的;尊重众生与尊 重人,是一致的。你关怀了大自然界的万物众生,也必然关怀了万物众生赖 以生存的大自然。 佛教的戒杀,是律;护生是关怀,是理想;而善行是行为,是人的素质 ,更是增长善缘与福报的储存了。我们在帮助别人减轻苦难的同时,也使被 帮助者从受惠受益中学会了行善。这就是说,当我们给予受苦人慈悲、关怀 、济拔、施救时,受惠者不仅是当事人,因为他也会把佛恩法恩众生之恩再 转施予别人身上,这无形中就是众生界良性的因果相续。 李: 法师讲的是从个人的角度出发,但如果我面对要害我的人,我如何慈 悲呢? 觉真: 你问得很好,问得很深刻。实际上,这是一个如何面对自己心 中嗔怨、嗔怒和报复情结的问题,我们叫不嗔而修慈悲观。什么叫“嗔”? 嗔是嗔恚、嗔怨、嗔恨的简称,说白了,就是对他人的一种仇恨心理。 只要嗔恨心一起,怒火一点燃,人就会作出情绪化的丧失理性的事来, 从而引发种种不幸,那么,曾经做过的善事、功德,就全被烧光了。这首先 伤害的还是自己。当然,情绪失控,报复心重,也会伤害他人,伤害社会, 甚至还会害及无辜。我们佛弟子学佛菩萨的慈悲喜舍,视一切众生,如父母 ,如六亲眷属,想的是拔苦予乐,怎么还会怀着嗔恨心、恼怒心呢?面对害 我的人,不嗔不恨,无怨无仇,悲悯他,感化他,救度他,甚至代他受苦, 代众生受苦,这就是大慈大悲,这就是佛菩萨关怀众生的道德情怀。P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