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人民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叔本华思想随笔
ISBN: 9787208081185
暂无
论教育 1 由于我们智力的本质所使然,概念应该来自我们 对事物的直观认识,中间经过抽象这一过程。因此, 直观认识是先于概念知识的。如果我们确实以这一顺 序认识事物——就像那些自己的亲身经验就是自己的 老师和教材的人一样——那么,我们就会知道得很清 楚:我们的哪些直观认识隶属于我们所掌握的哪一个 概念,并被这一概念所代表。我们就会对这两者都了 如指掌,并因此能够得心应手地应付发生在我们身边 的事情。我们可以把这种认识事物的程序和方法称为 自然教育。 相比之下,人为的教育就是在我们还没有对这一 直观世界获得某种泛泛的、普遍的认识之前,就通过 阅读、授课等手段,强行把概念塞进我们的脑袋。经 验随后会为这些概念提供直观认识,但是,在此之前 ,我们会在运用这些概念时出现失误。这样,我们对 人、事的看法、判断和处理都会出现错误。教育也就 以这样的方式制造出偏差、扭曲的头脑。因此原因, 我们在青少年时代努力学习、大量地阅读,但随后在 踏入社会时,我们却表现得有时像个怪人,有时又跟 一个白痴差不了多少;在某一刻很紧张拘谨,但在另 一刻却又相当冒失莽撞。我们的头脑充满着概念,并 跃跃欲试地运用这些概念,但在套用这些概念时似乎 总是颠三倒四。这是搞乱了从根据到结果的顺序所引 致的后果;我们以这样的方式先获得概念,最后才是 直观认识——这完全违背了我们思想智力的自然发展 过程。教师不是培养和发展孩子观察、思考、判断的 能力,而是致力于把别人的现成的思想、观点填塞进 小孩的脑袋。在以后的日子里要纠正这种由于运用概 念不得法所导致的对事物的错误判断,需要相当长时 间的亲身历练才行。这种纠正很少能够完全成功。因 此,很少有学究具备健康的理解力和判断力,而这些 东西通常连一个文盲都会有的。 2 根据以上所述,教育的关键在于从正确的一端开 始认识这一世界,而获得这样的认识可以说就是一切 教育的目的。不过,就像我已表明了的,这都取决于 我们能否做到:对每样事物的直观走在这些事物的概 念之前,然后是狭窄的概念,最后才是广泛的概念。 这样,传授知识的程序就是依次把握概念和以这些掌 握了的概念为前提的新概念。但如果在这程序中跳过 了某些环节,那就会出现残缺不全的概念,而由此又 会产生出虚假的概念。到最后,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认 识就因人而异地有所偏差。我们几乎每一个人都曾经 长时间——许多人甚至终其一生——保留这种偏差走 样的认识。谁要是检查一下自己就会发现:总是要等 到一个相当成熟的年龄以后——有时是突如其来地— —我们才能够正确或者清晰地认识许多很简单的事情 及其关联。直到这个时候到来之前,我们对这个世界 的认识总还存在着某些模糊不清的地方,原因就在于 我们在早年所接受的教育跳过了某个需要认识的对象 所致,这有可能是人为的——教育者向我们灌输了虚 假的概念;也有可能是自然的一一我们自己本人缺少 了这方面的亲身经历。 因此,我们应该了解清楚掌握知识确切的自然顺 序,这样,才能够讲究方法地、以符合这种顺序的方 式,让孩子们了解到这个世界的事物及其关联,而不 会一味向他们灌输一些荒唐的见解——以后要消除它 们都是很难的。首先,我们必须防止孩子运用那些他 们无法对应清晰之概念的字词。不过关键之处始终在 于直观认识必须先于概念而至,而不是颠倒过来—— 但这恰恰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不幸情形,就好像小孩出 生时脚丫先伸出来,或者写诗歌时先写韵脚一样!因 此,当小孩的头脑里面还很缺少直观印象时,概念和 定见,甚至偏见,就已经打印在小孩的头脑里面。以 后,这些孩子就把这些现成的工具套用于直观知识和 经验。其实,概念和定见应该是直观认识和经验的结 晶。直观印象是丰富多样的,因此,它们在简洁和快 捷方面,不是抽象概念的对手——后者很快就把事情 概括打发;所以,要纠正那些先人为主的概念必须花 费很长的时间,或许这工作永远也无法完成。因为直 观知识在各个方面都与先人为主的概念相抵触,所以 ,我们的直观所告诉我们的东西预先就被认定是片面 的,或者干脆遭到否定。人们对直观认识视而不见, 以保护先人为主的观点免遭伤害。所以,许多人经常 终其一生都受着自己定了型的思想的压迫,这些思想 也就是由荒唐的念头,古怪的想法、怪癖、狂想和偏 见所组成。的确,这种人从来没有尝试过从直观和经 验中总结出基本概念,因为一切概念从一开始就都现 成地提供给他们。正是这一原因使无数这样的人变得 那样肤浅和乏味。所以,从孩提时候起我们就应该坚 持采用合乎自然的培养知识的方法。概念只能出自对 事物的直观;起码概念不可以由非直观素材加以证明 。这样,小孩只获得了为数不多的概念,但这些概念 却都是精确和有充足依据的。他们就会采用自己、而 不是别人的一套标准衡量事物。他们也就不会沾上众 多千奇百怪的观念和想法。要驱除这些东西起码需要 以后的大半辈子的人生经验和教训。他们的精神思想 也就一劳永逸地摆脱偏见和习惯于对事情的清晰、透 彻的判断。一般来说,在孩子们从生活原型中了解到 生活之前,他们不应该从其复制件中认识生活的任何 方面。因此,不要匆匆忙忙只是把书本放在孩子们的 手中;我们必须让他们逐步地了解事物之间和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注意引导他们获得对这现实 世界的纯粹的认识,让他们永远直接地从现实世界里 提取概念,并根据现实把这些概念组织起来;而不是 从别处,从书本、童话故事或者别人的谈话里获得这 些概念,然后就把这些现成的东西套在现实生活当中 。否则,他们的头脑就将充满虚幻的东西;他们就会 在某种程度上错误地理解现实,或者会削足适履,徒 劳地根据那些虚幻的东西来重塑现实,并因此在理论 上,甚至在实际中步入歧途。早年灌输进头脑的虚幻 的东西和由此产生的偏见所造成的损害是令人难以置 信的。在往后的日子里,世事和人生所给予我们的教 训就不得不主要用在消除这些偏见方面。根据狄奥根 尼斯的记载,甚至安提西芬尼作出的回答,也是依据 上述这一道理:“当被问及需要做的事情是什么时, 他回答说:‘学会忘掉坏的东西’。”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