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纺织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3.60
折扣购买: 孝经全鉴(典藏版)
ISBN: 9787518029655
儒家论“孝” 提到儒家,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孔子和《论语》 ,但儒家在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历代文人武将们 秉承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积极人世、治 国经邦的行动中。儒家能够成为中国思想的主流,原 因固然很多,但它能够普遍被人们所接*、传承,* 主要的还在于它对人**世的认可、对生死鬼神等的 现实态度等。 中国人喜欢将“家”和“国”并提。中国人看重 家庭生活,依靠伦理组织社会,消除了个人与团体的 对立。伦理就是从自身出发,然后推己及人,从自己 推广到与他人的一层层关系。**层是自己,其次是 父母子女,然后是兄弟姐妹,再后是宗族邻里,*后 才是**天下。这些关系由近及远,由亲及疏,所谓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是这个次序的反映。 伦理即是人情,其在行为规范上的表现就是“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也就是“礼”。孟 子云:“于此有人焉,人则孝,出则悌。,’ 可见伦理的根本便是孝悌,即孝顺与敬爱。只有 懂得并且做到了孝悌,才能明白做人的道理。大家耳 熟能详的《弟子规》,作为后世启蒙教育的重要读本 ,开篇即说明:“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便是将孝悌 放在首位,践行好了孝悌之后,再讲究“信”、“爱 ”、“仁”,有了剩余的时间和精力再去“学文”。 这种顺序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成长的指南,可以说儒 门学子的**课,就是孝悌。 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孝经 》中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 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可见,作为‘‘人之本 ”的孝悌,便是先把自己化成一团和气,然后把家庭 化成一团和气,*终把社会、**、世界化成一团和 气,整个世界便在这一团和气中共生共存。从孝悌出 发,再一层层地推开去,纵向则贯穿人的一生。不管 一个人能够走多远,他所建的功业有多大,归根结底 都可以依循这条线索走回来。孔子认为武王、周公能 够继承先人之志,继续他们未完成的事业,这正是孝 的*高境界。 然而,儒家的生活原本极其活泼有趣,但是经过 了几千年的演化,却形成了一个僵死的形式——礼教 。在《二十四孝》的故事中,我们看到很多**、自 毁以养父母的故事,礼教中那种“三从四德”、“三 纲五常”对孝子烈女的各种要求,已经与孔子时期提 出的“人之本的初衷”相去甚远了。这些是如今之人 需要予以摒弃的。 孝道文化的积极作用 谁也不能否认,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 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对 古代个人、世俗家庭与社会秩序的稳定产生了积极的 影响: 1.促进修身养性 在儒家看来,孝道是个人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 践行孝道,个人的道德素养才能得以进一步完善。失 去孝道,也就失去了做人的*起码的德行。即使在今 天,倡导孝道,对个人道德修养的促进仍然具有重要 的现实意义。 2.融合家庭关系 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使得长幼有序,规 范人伦秩序,从而促进家庭关系和睦。家庭是社会的 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安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动荡 。故此,儒家**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 家庭关系。在**.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父母具有同 样重要的作用。 3.忠诚敬业报国 古代儒家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在 封建时代,君与国有时候是同一个意思。据此,儒家 认为,实行孝道,就必须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官长, 无限忠诚于至高无上的国君。虽然其中不乏其对国君 的愚忠,但蕴藏其中的报效**和爱国敬业的思想则 具有积极进步的意义。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