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是什么

全球史是什么
作者: (德)塞巴斯蒂安·康拉德|总主编:刘新成|译者:杜宪兵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0.80
折扣购买: 全球史是什么
ISBN: 9787508685212

作者简介

塞巴斯蒂安?康拉德(Sebastian Conrad,1966—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历史与文化研究系教授,研究涉及**史、殖民史、帝国史、思想史及史学史等多个领域。 主要作品有《**化与德意志帝国时期的**》(**obalisation and the Nation in Imperial Germany,2005)、《德国殖**义简史》(German Coloniali**: A Short History,2008)、《**史是什么》(2016)等,并与夏德明(Dominic Sachsenmaier)合编《多元视野下的世界秩序》(Competing Visions of World Order,2007),与于尔根?奥斯特哈默(Jürgen Osterhammel)合著《现代世界的形成(1750—1870年)》(An Emerging Modern World: 1750—1870,2018)。 ------ 译者简介: 杜宪兵,天津师范大学欧洲文明研究院、历史文化学院讲师。研究兴趣为英帝国史、医疗文化史、**史。译有《欧洲霸权之前:1250—1350年的世界体系》。

内容简介

导 语  “如今,所有历史学家都是世界史学家,”C.A.贝利不无激越地如是说,不过,他又补充道,“只是他们中的许多人尚未意识到这一点。” 诚如斯言,目前**史/世界史的确正在蓬勃发展。在美国以及英语世界的其他**,**史一连数十年都是历史学科里发展*快的领域。欧洲和东亚的某些**也呈现出类似趋势,**史蒸蒸*上,*渐为*年轻一代的历史学者所青睐。相关期刊和学术会议如雨后春笋,在很多情况下,“**维度”几乎成为成功的项目提案的**特色。但是,这种飙升的人气真的就意味着每个历史学家都是**史学家吗?**史的哪些特质使其备*推崇呢?这种现象为何出现在当下? 众多原因使然。其中*要者, 在于人们在冷战结束和2001 年“9?11 事件”后对**进程的密切关注。鉴于人们普遍视“**化”为理解当下的关键,那么,回眸往昔以探究这一进程的历史起源,似乎就很有必要了。在很多地区,尤其是那些移**会中,**史既是对某些社会挑战的回应,也是对某种*包容、*宽泛的民族**史观的吁求。美国的课程设置将西方文明史调整为**史,就是此类社会压力下的典型结果。而在学界内部,这种趋向反映了历史学从业者在社会构成、文化构成和种族构成等方面的变化。另外,知识社会学的变革,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如下这种长盛不衰且无处不在的趋向的不满:将国别史看作众多彼此离散、自给自足的空间的历史。 始于20 世纪90 年代的通信革命,也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对过去的阐释。历史学家——以及他们的读者——***地在*为广阔的世界中遨游,这种*渐增强的流动性进而得到了互联网的提升,促成了网络体系的诞生,使得历史学家参与**论坛成为可能——尽管不容否认的是,先前被殖民**的声音往往鲜为人知。因此,**的历史学家面对着百花齐放的叙事,而他们恰恰在这些多元叙事中看到了获得新知的潜能。*后,计算机技术激发的网络逻辑也影响了历史学家的思维,他们逐渐用网络和节点这类术语取代旧式的领域逻辑。21 世纪的历史书写已今非昔比。 **史如何脱颖而出?**内在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 **史萌生自这样一种信念,即历史学家用于分析过去的既有工具已经显得捉襟见肘。**化从根本上冲击了社会科学以及关于社会变化的主流叙事。现今时代以“缠结”(entan**ement)和“网络”(network)为标志,而这个时代自身就是互动体系和交流体系的产物。 但是,从许多方面来看,面对网络化、**化的世界现状,社会科学已无力提出恰切的问题,也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现代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两个“先天缺陷”,妨碍我们对跨越世界范围的进程做出系统认知。这两个缺陷都可以追溯到现代学科在19 世纪欧洲的形成过程。首先,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创立与民族**绑缚在一起。历史学、社会学和哲学等领域,在研究主旨、议题,乃至社会功能方面依然*制于某个**自身的社会。此外, 各个学科中的“方法论民族主义”(methodological nationali**)在理论上将民族**预设为基本的研究单位,并视其为一个领土实体,该实体充当着某个社会的“容器”。历史学比它的一些相邻学科*加直白地委身于这些具有领土界限的容器。由此一来,与世界有关的知识就经由话语和制度,以某种方式预先构建出来,以致遮蔽了交互关系(exchange relationship)在其中的作用。大多数地区的历史学都拘泥于国别史之中。 其次,现代学科具有浓重的欧洲中心论色彩。这些学科将欧洲的进展置于显要位置,并把欧洲视为世界历史的核心推动力。*为甚者,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所使用的一系列*基本的概念工具,都从欧洲历史中提取出一套具有普适性的发展模式。诸如“**”、“革命”、“社会”和“进步”等一些貌似分析术语的词汇,将欧洲的具体经验转换成一种(普遍适用的)理论语言,而这种语言很可能为世界各地所采用。于是,从方法论层面来讲,现代学科将欧洲特有的范畴强加在他人的历史之上,并借此把所有其他社会渲染为欧洲的殖民地。 **史试图直面上述观察结果所带来的挑战,并祛除现代学科那两块令人不快的胎记。因此,对于历史学家们久已关注的诸如移民、殖**义和贸易等议题而言,**史是一种修正方法,纵使这种方法仰赖于诸多前人的研究。学界早已对跨界现象产生兴趣,但现如今已不可同*而语。**史意欲改变历史学家们所考量的领域,因此它具有易于引发论战的一面,对基于民族**容器的多种范式(其中主要是国别史)构成威胁。一如我们将于第四章详述的那样,**史是对力图从内部路径来解释历史变迁的内在主义或系谱式历史思维方式的一种矫正。 除了诸多方法问题,**史还力图让知识的组织和固有秩序有所改观。在很多**,那种长久以来被称作“ 历史学”的东西实际上等同于各国自身的国别史:意大利的大多数历史学家都在研究意大利,而他们的韩国同行大都在研究韩国;一代代的学生经由讲述民族**过往的读物接触历史,世界各地概莫能外。在这一背景下,**史呼应了对包容性和*宽广的视野的吁求。他人的历史,也是历史。 即便在那些人员齐备、有能力覆盖较广区域的历史学院系中,课程设置也往往孤立地呈现各个**和文明的历史。比如,中国的世界史教材就径直将中国排除在外,而中国史则由另一个系进行讲授。这种将历史事实分门别类,划为国别史和世界史、历史学与区域研究的做法,意味着“平行”(parallel)和“缠结”很难*到重视。如此一来,**史也呼应了克服此类碎片化现象的吁求,有助于*加透彻地理解那些塑造了现代世界的互动(interaction)和关联(connection)。 当然,**史并非解决上述问题的**路径,也*非天生就有优势。它只是众多方法中的一种,比较适于处理某些议题,却不适于处理其他议题。**史的核心关怀在于流动(mobility)和交换(exchange),以及**国界与各种边界的进程(process)。其出发点是互联的世界(interconnected world),其主要议题则是物质、人口、观念、制度的流动和交换。 初步而言,广义上的**史就是一种将现象、事件和进程置于**脉络(**obal context)之中的历史分析。不过,对于如何*好地达成这一目标,学界观点不一。从比较史、跨国史,到世界史、大历史,再到后殖民研究和**化史,都在各抒己见。它们也像**史那样致力于探究历史中的关联性。 这些范式各有侧重,我们将在第三章中择其要者加以阐释。不过,它们也有诸多共性和交叠,我们不应夸大它们之间的差异。其实,我们也难以明确指出**史的独特之处。结合目前对**史这一术语的使用情况,我们便可知道完成上述任务*非易事。只需随便扫一眼现有文献,就立即可知该术语被用于,甚至被劫持到五花八门的场合,而且时常与其他术语相互替换。人们对“ **史”的广泛使用,彰显出这个概念的吸引力,但也透露出它的隐晦性,而非方法论上的专一性。 ★**史研究领域翘楚、德国知名学者塞巴斯蒂安?康拉德代表作,文笔优雅,内容简洁,考察了过去二三十年间**史在美洲、欧洲和亚洲的迅速兴起,细致阐释**史的兴起、特质、方法论、前景及局限,深刻阐述**史作为一门学科的独**值,是一本重要的**史研究入门读物; ★以世界整体的连贯性为出发点,挑战我们之前的史学方法;阐明了**史与世界史、**化以及大历史之间的区别,还厘清了与之相关但又有所不同几种路径,诸如后殖**义和世界体系论,将有助于系统且条理地探究地域与**之间复杂的历史关系; ★**史研究在**已蔚然成风,是目前历史学科里发展迅猛讨论激烈的热门领域,在历史研究领域也已成为一个富有活力和创新性的学科。本书阐释了**史的前景、潜能和局限。全书纲举目张,简明扼要,表述清晰,很适合用于课堂教学,为广大学生和教师所用; ★杜赞奇、于尔根?奥斯特哈默、夏德明、塞缪尔?莫恩、斯文?贝克特、刘新成等多位历史学家联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