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宫全史

卢浮宫全史
作者: 乔治·普瓦松(Georges Poisson)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原售价: 128.00
折扣价: 75.60
折扣购买: 卢浮宫全史
ISBN: 9787568091077

作者简介

乔治·普瓦松 (Georges Poisson),法国历史学家,法国文物保管主任官员。他在法国建筑史和艺术史领域深有造诣,在卢浮宫工作多年,多次见证并参与了卢浮宫重要的历史性时刻。除此之外,他还致力于艺术教育和文化遗产事业,促进了卢浮宫学院的发展,对法国的文化遗产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建筑历史的专家,他还在卢浮宫学院、巴黎三大等多所高校任教,出版了七十多部著作。

内容简介

正文(节选) 诚然,我们最先想要了解的是:卢浮宫,这座世界上最著名的宫殿之一,在八个世纪前因何得名、其意义到底何在。可惜的是,几乎所有语言学家最后都宣布放弃解释权。有人说,卢浮(Louvre)这个词可能源于lower,在撒克逊语中指“设防之地”;也有人说,它可能来自于rubra,在晚期拉丁语中指“红色”;还有人说,可能源自一个以ara结尾的凯尔特语单词“河流”。如果非得找到一个词,我倾向于认为是lupara或者lupera(该词出现于1180年前后),可能并不是指用于猎狼的屋舍,而表示在那段时期经常受到这些猛兽侵扰的地方。这从逻辑上来看合情合理,因为在几个世纪里,法国的乡下和郊区野狼肆虐,人们与野狼的斗争直到19世纪才结束。如今,野狼卷土重来……当我们再次探寻“卢浮(Louvre)”一词的意义时,却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无知。即使是对1057年出现的“凡尔赛(Versailles)”一词的含义,时至今日,我们也是一知半解。 尽管如此,对这座从堡垒演变而来的宫殿的创建者的身份却无需质疑,我们很确定就是腓力·奥古斯都。这位15岁加冕(1180年)的国王和墨洛温王朝的所有先王一样,把自己的王宫定在了西岱宫。然而当王国传到他手上时,已是四面楚歌,周围的封建大领主们无时无刻不在窥伺国王的宝座。尤其是邻近的金雀花王室,正伺机通过武力夺取他的王冠,并从1187年开始就不断付诸实践。对于这位年轻的君主来说,为了捍卫既有秩序,他的首要任务就是给他这弱小王室所掌管的主要城市修筑防御工事,如圆形高塔(布鲁日、希侬、奥隆河畔丹)和城墙(亚眠和默伦)。 在所有的城池中,都城巴黎一直是最受外来入侵者或暴动的领主们威胁的城市,因为其地理位置一方面邻近北部边界,另一方面位于塞纳河河畔—这条河从诺曼人的时代开始就是著名的入侵通道。其实,腓力·奥古斯都的祖父路易六世在位期间,就曾考虑过要在夏尔瓦内(现布吉瓦尔)的河岸上建造城堡。 都城城防必须要有坚固的壁垒,尤其是国王在这节骨眼上还不得不前去参加十字军东征—虽然并非出于热情,但教皇之命不可违。1190年,国王腓力二世在出发前,命令巴黎城中的居民修建一道坚固的城墙,围住河流右岸的巴黎城,以达到以下两个目的:其一,对抗外来侵袭;其二,鼓励商人和手工业者们在这座有安全保障的城池中安家落户。考虑到自身利益的巴黎市民,花费了十年时间修建起这道城防壁垒。如今我们依旧能够找到它的些许遗迹,虽然现在看来它并不能用于城防。 国王很快便履行完圣战的职责,只不过为了避免落人口舌,他直到1191年才得以返回,检视工程状况。好像也是从那时开始,建造卢浮城堡的念头萌生了。北边的城墙还在建设,不久后国王获取了巴黎左岸的领导权,在河的左岸也开始修建城墙。但那时,河右岸的保护措施还不尽完善,同时来自西边的危险也渐渐逼近。英国人已经扩张到吉索尔地区;1087年,后来命丧诺曼底的英格兰国王威廉一世,攻占了巴黎附近的要塞芒特。另外,塞纳河边还有一些敌人,随时可能包围南边的城墙和角塔(就在今天的艺术桥处),并且通过塞纳河绕过城墙。位于圣日耳曼奥赛尔地基上的陡坡,距离塞纳河几百米远,是一个重要的战略位置。而且在此之前,这里就矗立着卢浮圣托马斯教堂,教堂受圣徒托马斯·贝克特庇护,建成于1187年前。托马斯·贝克特于1170年遭人暗杀,两年后被追封为圣者,卢浮圣托马斯街则一直留存到了19世纪。和修建伦敦塔时的境况一样,当时这里也必须修建一座前哨建筑,以备城防之用,所以国王于1191年至1202年回都期间,做出了修建卢浮塔的决定。这是第一次明文提到“吾之卢浮塔”。1202年应该就是它建成的年份了,这一年,腓力二世支付了窗户配件的费用,还把葡萄美酒赏给了守卫的市民,这大概就是今天博物馆中鸡尾酒会的起源。 城墙外河岸边的陡坡上无人居住,可能零星散布着几个渔夫的草棚。腓力二世决定在为巴黎主教府和圣德尼修道院购买的这片土地上修筑防御工事,此重任可能是由国王亲自组建的军事工程师团队负责。他自然而然地借鉴了西岱岛上用四边形的城墙包围城堡主塔的模式。工程开始于1203年的总账目前,这是法国封建君主统治下的第一份预算,其中提到了奥隆河畔丹的城堡主塔,并明确规定它的规模大小要依照壮观完美的巴黎主塔。 在《豪华时祷书》 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座高塔的上半部分,锥形的塔顶耸立在突堞之上。在1983—1984年的考古发掘中,考古专家们发现了保存良好的7米高的塔底,这足以让我们想象出整座塔的外观:一个直径长15米、高30多米的圆柱体,由经过精雕细琢的石块组成(时为巴黎最高的建筑)。这座塔只能通过南面的一座小吊桥(桥墩已被发现)与外界相连,经过吊桥再穿过一扇铁门可以直达二楼。不过里面还有一口井和一方蓄水池(方形庭院的路面上还留有它们的孔洞),当城堡被围攻时,它们还能确保内部的供给。 对于这座城堡主塔的内部构造,我们目前了解的并不多,里面可能有好几层楼,每层楼都有带拱顶的房间。据记载,楼层之间由“一座石制的大旋转楼梯”相连,但楼梯并不豪华。当时这里是一处集国防和军火库为一体的机关,驻有士兵,而且还是一座监狱。布汶战役后,背叛国王的佛兰德斯伯爵斐迪南成为俘虏,他被一辆由两匹马拉的小车押送到了巴黎。我们可以在《埃诺编年简史》中看到表现这一场景的图画,画中的卢浮堡显得十分怪诞。他在城堡中被关了整整8年,因为他的妻子不能也不愿意支付5万里弗尔作为赎金,不过最后她还是用里尔、杜埃这两座城池以及相对较低的赎金换回了他的自由。我们不知道那里的拘禁条件能否与他那高贵的血统相匹配。 在研究卢浮宫的著作当中,《卢浮宫全史》是首屈一指的史诗巨著。卢浮宫是一座博物馆,卢浮宫的历史也是一部建筑史,卢浮宫还是一座宫殿,一个艺术发展的见证者。本书试图囊括方方面面,不仅从法国建筑史、装饰艺术史、政治史、收藏史等方方面面还原出完整的法国八百年浮沉岁月,还从专业视角、普通参观者等不同角度对历史人物、事件或结局进行审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