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华侨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1.50
折扣购买: 大宋词人那些事(诗词大会辅读版)
ISBN: 9787511370785
三 寒冬至,出邓州,过南阳,到襄城。 此时,宋夏大战已爆发。西夏的君王元昊带兵大 举侵宋,宋朝的守将或骄横轻敌,或不懂兵法,以致 宋军连连败退,失去了大片国土。随着西北边境一带 接连沦陷,宋朝陷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欧阳修意识到,外患起源于内忧,长久以来宋朝 官僚的腐败、荒淫无度,以及肆意敛财,都是造成宋 朝外强中干的原因。于是,他想到了变革,只可惜他 的官职较低,无法直接向朝廷提出这些建议。 幸好,朝中存在许多与欧阳修一样的有识之士, 如富弼建议宋仁宗解除“戒越职言事”的禁令,广开 言路,允许各级朝臣直言进谏,同时将韩琦、范仲淹 、尹洙等曾因直谏而受到贬斥的官员重新委以重任。 在一系列的改革下,延州一带的边防得到了大力改善 ,及时抵御了西夏的侵犯。 欧阳修身在滑州,却时刻关注着边疆战事以及朝 中动态。听闻范仲淹再次受到重用,他心中甚喜,满 心期望自己也有机会参与其中,与自己崇敬之人一同 效命沙场。谁知他的愿望只成真了一半,范仲淹确实 向朝廷推举了他,然而他最后得到的职位却只是书吏 之职。 书吏的职责不过是撰写军中文书,再无其他。欧 阳修对这一职位感到十分失望,他本就不喜那种四六 传统文书,何况他所期望的是真正参与到主持防务、 出谋划策的工作中去。于是,在《答陕西安抚使范龙 图辞辟命书》中,欧阳修写道:“若夫参决军谋,经 画财利,料敌制胜,在于幕府苟不乏人,则军书奏记 一末事耳,有不待修而堪者矣。由此始敢以亲为辞。 ” 欧阳修表面上的拒绝理由是要留在年老的母亲身 边尽孝,不便远行。其实,这只是一种委婉的说辞罢 了,他真正的理由是不愿以文士见召。他说,时文本 就非他所好,曾为了考取进士,不得已而为之。“今 废以久,惧无好辞以辱佳命。” 不肯赴命,并不代表欧阳修就此不再关心国事, 恰恰相反,在与范仲淹的书信中,他还时时提醒范仲 淹欲速则不达,对待军事务必要“较彼我之利否”, 不能因想快速取胜而忽略细节、失掉谨慎。 没能去往前线是欧阳修心中的一个遗憾,幸而在 他拒绝书吏之职不久后,朝廷恢复了他馆阁校勘的职 务。他终于结束了被贬的生涯,回到京城,重入朝堂 。 回到汴京,欧阳修的主要工作是奉命继续参与《 崇文总目》的编撰工作,这样的工作对于欧阳修而言 可谓驾轻就熟。事实上,欧阳修虽然回到了汴京,但 他的生活条件并没有多大的好转,反而更加拮据了。 馆阁校勘的俸禄不多,对于欧阳修这个上有老、下有 小的人来说,要维持生活是很艰难的。于是欧阳修在 给梅尧臣的回信中写道:“某于此,幸老幼无恙。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