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大全(上下)/典藏经典

论语大全(上下)/典藏经典
作者: 文若愚
出版社: 中国华侨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7.50
折扣购买: 论语大全(上下)/典藏经典
ISBN: 9787511327789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孔子其人其事 尼山降圣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为殷王室商纣王的庶兄微子的后裔。按古代 宗法世系来推算,可以追溯到商代的开国君主商汤。所以孔子自叙身世“ 丘也,殷人也”(《礼记·檀弓上》)。商汤“吊民伐罪”,推翻了暴君夏 桀的统治,被尊称为“圣人”。所以历史上传说孔子是圣人的后裔。周武 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 传至闵公共。闵公长子弗父何依法当立为宋君,但他将国位让给弟弟厉公 。弗父何为卿,孔子先祖遂由诸侯家转为公卿之家。弗父何的曾孙正考父 ,连续辅佐宋国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正考父 的儿子孔父嘉继任为宋国的大司马。按照周礼制,大夫不得祖诸侯,“五 世亲尽,别为公侯”,故其后代以孔为氏。宋穆公病,将子殇公嘱托给孔 父嘉。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并杀孔父嘉。其后代为避难逃到 鲁国的陬邑(在今山东曲阜县境内),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开始失去卿位 ,下降为士,变成了鲁国人。孔子曾祖父孔防叔曾任鲁防邑宰。祖父伯夏 的事迹无考。父亲名纥,字叔梁,又称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 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了九个女儿,无子 。其妾生男,取名伯尼,又称孟皮,是个有足病的跛子。在当时封建宗法 社会里,认为只有儿子才能继承父业。叔梁纥的贵族地位虽己没落,但毕 竟是个陬邑大夫,认为跛子儿子有失体面,希望有个像样的儿子继承自己 ,于是复娶颜徵在。婚后不久,在鲁襄公二十二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公元 前551年9月8日)生孔子。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又说孔子生下来头顶四周高,中央低,像尼丘山的样子。所以取这个名 字。古人按照“伯仲叔季”来排行,“仲”表明孔子在家里的男孩中排行 第二。据史书记载,孔子身长九尺六寸,折算出来是两米多。 孔子学礼 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就去世了。颜徵在的娘家是曲阜大族,于是她携 孔子与孟皮移居到鲁国国都曲阜城内的阙里。鲁国为西周初年周公(姬旦) 长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 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 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颜微在母子住 在这样富有古文化传统的环境里,对孔子未来的教养和成长具有很大影响 。孔子年幼时,不像一般儿童那样好玩耍。孔子最初学习的是礼仪,一是 自小就喜欢,二来他少年时就开始做吹鼓手,多次见识了礼仪的场面。经 过深思熟虑,他最终选择了学“儒”,即学礼仪的职业。据《史记·孔子 世家》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他经常把祭祀时存 放供品用的方形和圆形俎豆等祭器摆列出来,作一种行礼的游戏。这在当 时贵族社会十分重视祭祀礼仪的情况下是很自然的。颜徵在希望孔丘能学 好这些东西,作为将来回到贵族行列中去的阶梯。孔子自幼受到严格母教 ,加上早年丧父,家境衰落,因而“十五而志于学”。孔子十五岁时,母 亲托了父亲的老关系,请人带他去鲁国太师处学礼。孔子向鲁太师学习礼 仪的设备种类和使用方法,以及各种典礼的实行程序。这是孔子学礼的一 个方面。所谓理论加实践,孔子学礼的另一方面,就是实地参现,向有关 人员请教,即使被人嘲笑,他也心平气和,从不放弃。他说:“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将学习对象的群体 扩展得更加广泛。 不久,他好礼的名声就在鲁国周都传开了。有不少贵族专门去向他学 礼,甚至有的父亲临终前还反复叮嘱儿子,一定要去当孔子的学生。而当 时,孔子才十七岁。 孔子学琴 鲁昭公十九年(公元前523年),孔子到晋国向闻名于诸侯的乐官师襄学 琴。据说,孔子向师襄学琴,学了十来天,还是老学同一个曲子。师襄对 他说:“此曲你已学会了,可以学新曲了。”孔子说:“曲调已学过,奏 曲的技巧还未纯熟。”过了一会儿,师襄又说:“技巧已学好了,可以学 新曲了。”孔子说:“我还没有能领会这首曲子的志趣神韵。”过了些时 ,师襄说:“已领会志趣神韵了,可以学新曲了。”孔子说:“我还没有 体察到此曲作者的风貌和精神呢。”又等了些时,孔子抬头仰望,若有所 思地说:“我已体察到作者的为人风貌了,除了周文王,还有谁能作出这 样的曲子呢?”师襄站起来连连作揖说:“对呀!我的老师传授这首曲子时 正是说此曲名叫《文王操》呀。”由此可见,孔子学琴的态度是何等认真 了。 孔子不仅会弹琴奏乐,而且很喜欢唱歌。他和人同歌,如果谁唱得好 ,必请那人再唱一遍,然后自己跟着唱。正因为这样,他不仅常和人谈起 音乐问题,而且领悟力、欣赏力很强,以致后来在齐国听了演奏《韶》乐 后,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入迷程度。 赴周室考察礼乐 孔子为了扩大自己的政治视野,丰富教学内容,还专门到当时周天子 的首都雒邑(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去学习周礼和古文献。雒邑是春秋时 期全国最大的政治文化中心,保存着完备的礼仪典章制度,收藏着天下最 丰富的文物典籍,聚集着各方面的人才。孔子十分向往,但从曲阜去雒邑 ,千里迢迢,旅程艰巨。正好鲁国的贵族孟僖子要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 南宫敬叔师事孔子,向孔子学礼。因此,南宫敬叔向鲁昭公建议,请鲁君 帮助车马路费,并说他愿意与孔子同往。鲁君就颁赐给孔子一辆车、两匹 马和一个御者,由南宫敬叔陪同孔子前往。 孔子先后去参观了周天子议事和宣政的明堂和太庙,详细考察周公规 定的全部礼制,又“问礼于老聃”。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家族 世代为史官,负责掌管周王室的典籍,所以孔子便向他请教具体的礼仪制 度。老子具体而详细地做了回答。但在孔子最后一次请教古礼的时候,老 子没有直接回答孔子的问题,而是对他说:“你所说的人,他的人和骨头 都已经腐朽了,只留下一些话而已。君子要懂得审时度势,如果时运到了 ,就应该趁时而起;如果时运未到,会做生意的大商人会深藏财货,好像 什么都没有似的。有大德的人,外表看上去却是一副愚笨迟钝的样子。所 以你应该去掉骄气、贪心和过大的志向,因为这些皆无益于身心。” 周朝所遵循的乃是“礼乐文化”,“礼”教和“乐”教本就相辅相成 。因此,在向老子问礼的同时,他还去请教了周王室的乐官苌弘,亲身体 会到了音乐的巨大感染力,认识到音乐与政教之间的关系,由此更加肯定 “乐”与“礼”不可偏废。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 ”能激发志向、启迪情感,但情感的过分泛滥会给人带来不利影响,而“ 礼”能对情感进行理性地规范,但过分克制情感同样会产生消极的后果, 这时用“乐”能匡正“礼”的弊端,从而达到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 这次周室之行,让孔子开阔了眼界。考察结束后,孔子就要回鲁国去 了,他向老子辞行。老子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我听说,富贵者赠人财物 ,仁义者赠人善言。我不是富贵者,只好盗用仁者的名义,赠你善言:聪 敏能洞察一切的人濒临死亡,因为他喜好议论是非;雄辩博学的人危害自 身,因为他喜好揭露别人的丑恶。为人子的不要与人相争,为人臣的不要 与人相争。” 这次周室之行,孔子亲眼目睹了许多夏、商、周时期的文物、典籍, 进一步加深了他在礼、乐方面的造诣。他由衷赞叹道:“周监于二代,郁 郁乎文哉!吾从周。” 返回鲁国后,弟子们纷纷围上去问长问短。说到老子,孔子对弟子感 叹道:“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走。能 走的可以用网捉,能游的可以用钩钓,能飞的可以用箭射。至于龙,我搞 不清它是如何能腾云驾雾.直上九天。我所看到的老子,他就像龙一样。 他的学识高深莫测,志趣超凡脱俗,像蛇一样能随时屈伸,又像龙一样能 应时变化。老聃,他真是我的老师啊!” 景公问政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 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 气。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 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他向孔子提出了一个问题:“过去秦国国土狭小, 地处偏僻,为什么秦穆公却能当上称霸诸侯,还当上了盟主?”孔子说:“ 秦国疆域虽小,志向却很大;虽然位置偏僻,但却能善用贤能,秦穆公慧 眼识英雄,从牢狱中提拔了百里奚。不仅如此,秦穆公居然还大胆地让这 个曾经的囚徒、还是个外人来执掌秦国国政。单看这件事,秦穆公的胸襟 气魄,即便是统治天下都没问题。” 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到了齐国, 孔子自然又和齐景公见面了。而这一次,齐景公则是向孔子“问政”,也 就是向他询问如何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这八个字基本上涵盖了对整个社会伦理体系的要求,简单说就是: 国君有国君的样子,臣子才能有臣子的样子,父亲有父亲的样子,儿子才 能有做儿子的样子,要严格彼此的规范界定,不要僭越失其所在,这样国 家才能好起来。因为当时鲁齐两国的政权都操纵在卿大夫的手里,君不像 君,臣不像臣,所以孔子才这么说。 已经上了年纪的齐景公一心只从巩固自己的地位出发,连连称赞说: “这话说得太妙了,要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我恐怕连饭 都吃不上了。”但这八个字显然只是一个宏伟的蓝图和美好的目标,来连 施政大纲都算不上,现实中如何执行?齐景公显然不满足于这个答案,又“ 问政于孔子”,这一次,是希望孔子给他提供具体的治国方法。孔子说: “政在节财。”(言为政须尽量减省开支)当时齐景公生活铺张奢侈,上行 下效,骄奢淫逸的风气普遍盛行于齐国卿大夫间,君臣父子间伦理道德败 坏的局面,也导致了上下之间互相争权夺利。这个道理直接针对的是齐国 现状,措施也比较切实可行,景公深以为然,觉得孔子还是很有治国的才 能。齐景公自然萌生了任用孔子的想法,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 给孔子,但晏婴以儒家因循旧制、礼仪繁琐、不合时宜、难以治国为由劝 阻景公不要重用孔子。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手中,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 用。孔子师生在齐国大约居住两年,期间,孔子和齐国的乐官(太师)谈论 音乐。他听了虞舜传下来的名为《韶》的古乐,并学着奏唱,专心致志, 以致接连三个月食肉而不知肉味。齐景公对孔子说:“寡人不能像鲁国对 季平子那样对待夫子,使夫子为上卿,也不忍心让你为下卿。我能给予你 介于季氏和孟氏之间的地位。”但过了几天,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 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我已经老了,不能用你了。”孔子 感到岌岌可危,只好仓皇离开齐国,再次回到了鲁国。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