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与王映霞(昙花之恋)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天涯茫茫夜归人 有人说,民国,是一段生动浪漫、缠绵悱恻的风月往 事。有着恍如梦境的黛瓦白墙,也有着灯红酒绿的歌舞升 平,有着一段段口齿含香的青涩旧事,也有着一双双吟诗 煮酒的才子佳人。然而千帆过境,岁月悠长,于我于斯都 是匆匆过客,凡尘往事多少已经物是人非,在经历了岁月 的放逐之后,留下的不过是一地叹息。那个年代,乱世的 战火硝烟弥漫在每一寸土地,不知有多少风骚人物在掀起 惊涛骇浪,又有多少传奇过往在人间上演。 即使那样的时代是黑夜,也在黑夜中有着一个人,他 被那个阴沉沉的夜晚敲碎,同时也被唤醒。他踽踽独行, 以最孤独情绝的姿态,睥睨世间的一切沉沦与茫然,他从 海上归来,风尘仆仆,将满腹才情抛洒于这个风云时代, 转个身,再没有人能循到他的踪迹。 他是郁达夫。 每个人从出生起,就意味着不同的个人将走向不同的 命运,被岁月搁置,打磨成满目疮痍的模样,或坎坷,或 平庸,或孤寂,或雍容……然而命运早已谱写在册,容不 得你去打量揣度。 郁达夫出生在1896年的富阳县城里,儿时的记忆对他 来说,只有孤儿寡母的窘境和步步紧逼的饥饿。 “丙甲年,庚子月,甲午日,甲子时”,儿时的回忆 ,尽是空洞。四十年前的中国国民经济民生凋敝,雇乳母 在当时是一件不可容许的罪恶的事。母亲常年操持家务, 奶水又不充足,让年幼的郁达夫因为营养不良而罹患肠胃 病,衰弱、发热、痉挛,家中上下被这样一个小生命拖得 筋疲力尽,到了郁达夫三岁那年的春夏之交,父亲因病去 世,这正是孤儿寡母悲剧的序幕。 只有孤儿寡母的人家,难免受到邻居亲戚们的欺凌, 田地被盗卖,堆在乡下的谷物被偷窃了,又或是祖坟山上 的坟树被砍了,母亲争夺不来的时候,最后只有抱着年幼 的郁达夫在父亲的遗像前痛哭一场。 那年富春江两岸的乌桕树挣脱了许多病叶,显露出疏 匀红艳的秋收后的浓厚气息。一碧的长天里飞着白象似的 云,离南码头不远的一块水边大石条上,总是坐着一个五 六岁的孩子,他样貌清瘦,着一身青粗布的棉袍子,在太 阳里张着眼望江中来往的帆船。他既不和其他同龄的孩子 玩,也不愿说话。 饥饿和孤独,是郁达夫对童年最深刻的记忆。儿时的 生活中,除去两个年龄相去甚远的哥哥,就是扁着嘴念佛 念经的祖母和身兼数职的母亲。在这样孤独的年月里,唯 一能让他感到温暖的,只有日日与他相处、讲故事给他听 、也同他嬉闹的使婢翠花。 还记得小时候,郁达夫一个人在花坛边的石阶上,看 着阳光漏过院子的树叶,洒下斑斑驳驳的光影,照映着水 缸中游曳着的水藻和金鱼。显得通透明亮。那一次,他痴 迷于水光之间的幻影,想去伸手将那一丝一丝的日光捉在 手中,却栽倒在水里险些溺亡。那种深陷囚笼的恐惧和麻 木,让长大后的他每每想起都记忆犹新。 故乡带给他的恐惧和迷惘,使得成年以后的郁达夫, 无论何时都依旧是那样清瘦,一袭长衫,深锁长眉,沉默 寡言。 经过了三十年的岁月,郁达夫依然觉得七八岁时在私 塾里的时光是最澄净的。他朦胧地记得麦田里绒样的桑树 枝芽,“晴天里舒叔叔的一声飞鸣过去”,澄碧的水面里 有澄碧的青天,悠远的唱戏声长久地在耳边回荡,那个憧 憬着成长的少年时常被突然来袭的“对远处的遥念与对乡 井的离愁”感伤得心酸落泪。 家境的贫寒与成长的波折,让郁达夫在年少的时候就 显露出与同龄人不同的老成,在公办书塾就古典文学全面 的系统学习让年少的郁达夫产生了对旧体诗和韵文浓厚的 兴趣,同时显露出卓群的天赋,十几年后,郁达夫这样评 价自己的创作表现:“九岁题诗四座惊,阿连少小便聪明 。谁知早慧终非福,碌碌瑚琏器不成。” 他十三岁那年,小小的富阳县传来了光绪皇帝的哀诏 ,光绪升天,溥仪继位,载沣监国,举国震惊,也昭示着 腐败的清朝政权土崩瓦解。书塾里的国文教官拿着印有一 张青年军官半身肖像的报纸,那是郁达夫初次听到关于皇 室的荒淫,种族歧异的言论,朝廷日日下罪己诏,办官书 局,修铁路,讲时务,和列强缔结和约。酣梦中的东方睡 狮内脏已经腐败,却还发出天真的鼾声,沉浸在“天朝” 遗梦中不知醒转。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