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遇导读:张岱讲孟子](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10819/17/20210819174013102.jpg)
出版社: 中国文联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70.40
折扣购买: 四书遇导读:张岱讲孟子
ISBN: ?9787519042523
●作者简介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的高祖张天复、曾祖张元忭、祖父张汝霖三代都是进士,且都曾身居高位,父亲张耀芳也担任过明藩王鲁王府的右长史――相当于今天省级单位的副秘书长。所以,张岱前半生一直过着逍遥自在的公子哥生活:“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 明朝灭亡,张岱的快活日子也灰飞烟灭。他披发入山,过起了诗琴自娱的隐居生活。他晚年号六休居士,“六休”的 意思是:粗羹淡饭饱则休,破衲鹑衣暖则休,颓垣败屋安则休,薄酒村醪醉则休,空囊赤手省则休,恶人横逆避则休。这份不为物役的心境,一方面反映了他一贯的自由气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生活的窘迫。作为令人惊艳的小品圣手,张岱虽被誉为“天下无与抗手”的散文第一名家,其成就却绝非“散文家”所能涵盖。他在经学上的卓越建树,标志就是语录体的《四书遇》。 《四书遇》的独特价值在于,它打破了朱熹旧注的垄断,重现了四书生命之学和心性之学的本来面目。张岱不甘拜伏在旧说成见面前,入乎耳,出乎口,做一个亦步亦趋、人云亦云的吃瓜群众,而是自出机杼,创造了学习经典的一种新方式:遇。他在序中说:他读四书,不因袭前人注解,而是在石火电光一闪间悟出某种妙解,强调有 “遇”于心,也就是根据时时处处的体认,邂逅经典中蕴含的精妙义趣,做出创造性的解释。
★打破朱熹旧注的垄断,重现了四书生命之学和心性之学的本来面目; ★不因袭前人注解,而是在石火电光一闪间悟出某种妙解,强调有 “遇”于心; ★根据时时处处的体认,邂逅经典中蕴含的精妙义趣,做出创造性的解释; ★把儒家经典、诸子百家语和禅宗机锋语陶冶在一起,娓娓动听,文采斐然; ★打破枯燥乏味的酸腐味极重的理学解读,从“心学”解读《孟子》; ●推荐 张岱自荐言(白话译) 四书六经,自从被后人加上注解,原有的意趣就失去十之五六了,再被人加上诠释,原有的意趣就失去十之八九,几乎丧失殆尽了。所以前辈曾经说:“给六经加上注解,反而不如不加。”这些经典完完整整的几句好文章,却被后人的训诂讲义弄得零散破碎,真是太可惜了! 我自幼遵从祖父的教导,读六经时从不看朱熹的注解,也不参考其他各派的注疏,以免先入为主。我只是正襟危坐,朗诵几十遍正文,对其中的意思往往就能蓦然有所领悟。间或有一些内容自己无法弄通,就把它不加理解地牢记心中。然后过个一年或两年,或者在读别的书时,或者在听别人聊天时,或者在观赏山川风物、鸟兽虫鱼时,突然间有所感触,对那些不理解的内容就会恍然大悟。 我把这些感悟整理出来,就成了这本《四书遇》。之所以用“遇”字,就是说这些感悟不是在家里碰到的,也不是在旅舍遇到的,而是旅途中偶然邂逅的。 古代有一位大书法家文与可,偶尔看到路旁两条蛇绞绕缠斗,顿时领悟到草书的窍门;“草圣”张旭欣赏公孙大娘舞剑,触发灵感而书艺大进。大概他们的心灵也是与什么相遇了吧? 古人精思静悟,对一个东西钻研日久,忽然石火电光般彻悟,洞察了其精深微妙的变化,别人根本无从知道他的想法是从何处而来。现在的读书人历经十年苦读,在风檐寸晷的科举考场上,争分夺秒地构思出八股文章。而主考官在醉生梦死之余,忽然被某一篇投合了心意,就像磁铁吸引铁块和琥珀吸引草芥一样,相悦以解,全部注意力几乎都被吸引过去。这种莫名邂逅的奥妙,真是让人无法理解。我们继续深究下去,人世间的色、声、香、味、触、法,没有一样的里头不存在可供相遇的途径,就只等着和用心深邃的明眼人邂逅相遇,成为情投意合的朋友。 我在战乱中逃离家乡,两年里东奔西走,身无长物,所有的东西都统统扔掉了,唯独把这部书稿藏在行李箱底,一页都不曾丢掉。我还记得苏东坡当年被贬官到海南岛,在渡海时遇到了飓风,所坐的船眼看就要翻了。他自言自语地说:“我的《易解》和《论语解》两本书还没有流行于世,即使遇险也一定会逢凶化吉。”后来他果然平安抵达。我的这部书稿将来能不能遇到知己,和会不会遇到盗贼水火,都同样是一个遇字啊。到底会怎样,谁能轻易说得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