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中华美德

古诗词中的中华美德
作者: 编者:方笑一//戎默
出版社: 上海人民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18.20
折扣购买: 古诗词中的中华美德
ISBN: 9787208146396

作者简介

方笑一,古典文学学者,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命题专家,东方卫视“诗书中华”学术总顾问,上海市民文化节中华**传统文化讲诗团首批市民导师,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理事。目前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

内容简介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1]海内[2]兮归故乡。 安得[3]猛士兮守四方? 【注释】 [1]加:施加。 [2]海内:四海之内,即天下。 [3]安得:怎么能得到。 【赏析】 公元前202年,刘邦战胜项羽,统**下,建立 汉朝。统一之后,刘邦对一些功臣实行封赏,分封了 许多异姓王。这些异姓王对汉家政权并非心悦诚服, 实际虎视眈眈,时有叛乱之事发生。因此,汉朝建立 初期,刘邦继续征战,讨伐了一些异姓王的叛乱。这 首诗就是刘邦于公元前195年,平定淮南王英布后, 路过故乡沛县,在招待亲朋故旧时即兴创作的。 全诗一共三句。首句以大风起兴,是对自己戎马 半生的回顾:他十多年鞍马为家,南征北战,正如眼 前这番风起云涌的情景。第二句则是讲自己终于统一 天下,威望加于四海,荣归故里,表达了强烈的自豪 感。第三句是对未来的忧虑与展望:如**下统一了 ,然而创业不易,守业*难。北方有匈奴虎视眈眈, **那些勇猛之士又心怀异志,多已被翦除。如此, 又哪里去寻找勇猛而又可靠的人来守住这汉家基业呢 ?这正表现了刘邦对天下的忧心,以及作为一代开国 帝王的深谋远虑。 诗歌十分简单,用语质朴。然而气势磅礴,慷慨 激昂,表现了刘邦作为一代英主心怀天下的豪情,也 表达了他渴望天下从此太平安宁,不再陷于战乱的心 愿。 述怀 中原初逐鹿[1],投笔事戎轩[2]。纵横计[3]不 就,慷慨志犹存。杖策谒天子[4],驱马出关门。请 缨系南越[5],凭轼下东藩[6]。郁纡陟高岫[7],出 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既伤千里目, 还惊**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季布无二诺 [8],侯赢重一言[9]。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注释】 [1]逐鹿:指争夺天下统治权。鹿,比喻帝位。 [2]戎轩:战车,代指战争。 [3]纵横计:原指战国时期苏秦、张仪合纵连横 的主张,后多指争夺天下的策略。 [4]杖策:执马鞭,指策马而行。天子:即唐高 祖李渊。 [5]请缨句:用汉代终*典故。终*曾自请安定 南越,对汉高祖说,我只要拿一根长缨就能把南越王 绑来。后终于说服南越王归汉。 [6]凭轼句:用汉代郦食其典故。郦食其劝说齐 王投降,为汉高祖凭轼下七十余城。轼,车前横木。 凭轼即坐车。藩,属国。 [7]郁纤:险阳迂回。陟登。高岫,高峰。 [8]季布:汉初游侠,以重诺言闻名。 [9]侯赢:战国时期魏公子信陵君门客,为其献 计救赵,年老不能随行,遂**而亡。 【赏析】 唐王朝初建时,天下并没有统一,魏徵为了争取 其他反隋势力归唐,主动请缨去黎阳(今河南浚县) 劝降徐世劲。这首诗作于劝降途中出潼关之时。 诗人首先回忆了中原纷乱,自己投笔从戎、反隋 投唐的经历。接着交代请缨劝降之事,以及在劝降途 中的所见所感。山迥路远,萦回崎岖,且一路上因战 乱而一片苍凉,极易激起悲伤的情绪。但诗人并未退 缩,继续前行,正因为唐王室对他的器重。“岂不惮 艰险,深怀国士恩”一语,表现了魏徵为唐王朝义无 反顾、勇往直前的精神。为知遇者一诺千金、杀身成 仁之士如季布、侯赢,正是他的榜样:人生在世但求 意气相感,功名利禄又何足道哉! 这首五言诗用质朴的语言、直白的表述,展现了 诗人不畏艰险、不计功名、以身报国的情怀。诗歌真 实地反映了唐王朝初创、天下未定之际,仁人志士是 怎样为国*劳,为实现天下的安定统一而努力的。 从*行[1] 烽火照西京[2],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3],铁骑绕龙城[4]。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5],胜作一书生。 【注释】 [1]从*行:乐府旧题,多反映*旅生活。 [2]西京:唐代都城长安。 [3]牙璋:古代的一种兵符,凭此发兵。这里借 指将帅。凤阙:借指皇宫、朝廷。 [4]龙城:此处泛指敌方要塞。 [5]百夫长:古代*职,指统领百人左右队佰的 *官。 【赏析】 这首诗描写一位书生投笔从戎,出塞与北方游牧 侵略者英勇作战的场景。首联交代边疆危急的形势, 激起主人公奋勇杀敌的爱国热情。颔联“辞”字和“ 绕”字精炼地写出了*队出师急速奔赴前线,一路所 向披靡,将敌*紧紧包围的征战过程。颈联为视觉描 写和听觉描写相结合,表现出将士不畏严寒、奋勇杀 敌的战斗精神,使读者仿佛看到出征将士在战鼓声中 与侵略者殊死搏斗的激烈战斗场景。尾联直抒胸臆, 诗人认为,宁愿做一个低级*官,参加保家卫国的英 勇战斗,也好过做一名手无缚*之力的书生。中间两 联运用对仗的修辞手法,为读者选取了出征过程中具 有代表性的三幅画面:离开京城、包围敌人和激烈的 战斗场景,使得整首诗显得无比慷慨雄壮,表现了诗 人英勇豪迈的气概和强烈的爱国热忱。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木深[1]。 感时花溅泪[2],恨别鸟惊心。 烽火[3]连三月,家书[4]抵万金。 白头搔*短,浑欲不胜簪[5]。 【注释】 [1]*木深:荒*丛生。形容人烟稀少。 [2]溅泪:流泪。 [3]烽火:战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4]家书:家信。 [5]浑欲句:头发越来越短,简直要插不上簪子 了。浑,简直。不胜,*不住。 【赏析】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看到长安城因安史之乱而一片 破败时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深切忧虑。 春回大地,都城却陷落敌手,山河俱在,却已风 雨飘摇。百姓纷纷逃难而去,昔*繁华的长安城内, 唯有杂*丛生,一片荒芜。诗人看到这一切,不觉悲 从中来,眼中所见繁花啼鸟,也都为**的衰败而流 泪惊心!战火已经烧了三月之久,然而,玄宗逃亡, 肃宗刚刚即位,官*并未在战斗中获得任何优势,真 不知这场战争还要持续到几时!在这危难时刻,一封 可以获知家人消息的家信又何其难得!诗人忧虑已极 ,又无可奈何,唯有搔首踟蹰,却短发萧疏,已经插 不上发簪了。 全诗只有八句,却将国破家亡、自伤伤国的情绪 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尤其是“花溅泪”“鸟惊心”之语,将诗人痛切的 心情与外在景物交融为一体,增添了身处战乱中的悲 凉。 P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