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科学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9.70
折扣购买: 十大文献综述--妙理与实例/人文社科研究方法丛书
ISBN: 9787030699077
第一章 述评通论
述评本是浓缩型成品,因承其载体而具有不同的凝练性,其浓缩程度由近及远、由短至长大致可升级排列为:学术论文引言→综述类文章→本-硕-博学位论文→学术著作。对述评的认识有待厘清,在此对述评过程先作一简介,略显特色;而述评的方法业界此前关注不多,尤需推介。
第一节 述评概说
述评通常称为综述,或以综述代述评,已是习非成是。述,是综述之简称;评,是简评之简称。整体上述评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各自有何特点?又组配出何种结构与类型?有何功能?如何告知前沿,展示前瞻?命题如何确当?常用哪些词语?诸多问题均是本小节要解答的问题。
一、问题与误区
当下述评存在种种问题与误区,反映了作者缺乏概括与逻辑分析的专业训练。若作归纳,至少包括以下五类。
(一)简单罗列,或零散琐碎
综述部分看似“综”却不“中”,即虽有“综”之名,却未以问题为中心而不能令人中意,有如购物清单。简单罗列所有观点,堆积文献:或摘要罗列,或笔记摘抄,不作判别与选择;针对性不强或以局部代整体,以片段代全景,不作全观,缺乏全局观;或缺乏问题意识,未设主线串起各文献、未分出大小问题、未织出问题网络。生怕落下一条文献,力求完整,照单全收,因而显得琐碎。殊不知,综述须理解已有研究,将其观点逻辑化,按时空和逻辑分类、归纳和提炼,顺理成章地将自己或读者引向研究前沿。如《2000年以来中国古代军事史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13/1 )综述中的片段:
[例1.1]
专题战争史。战例研究有冯家鸿《中国古代战争百例评析》(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阎崇年《论大凌河之战》(《清史研究》2003年1期)、王洪光《经典战例评析》(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年)、同利军《汉朝与匈奴战争述评》(《军事历史》2009年1期)、杨巨中《官渡之战中曹军兵力考》(《军事历史》2000年6期)等。
农民战争研究有董楚平《农民战争与平均主义》(方志出版社,2003年)、孟祥才《杀尽不平方太平:农民战争与反腐败》(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及孟祥才、傅永聚主编《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与农民问题: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第十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等。单篇论文则有朱子彦《黄巢起义军南征辨析》(《军事历史研究》2001年3期)、董楚平《农民战争补说》(《史学月刊》2005年7期)、叶文宪《论中国古代的反政府武装及其相关问题》(《史学月刊》2007年6期)等。
其他专题研究如张志学主编《中国历代战争起因考》(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范晓光主编《中国古代战争动员》(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年)、黄培义《作战指挥发展史》(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年)等,研究视角颇新。另有彭裕商《周伐猃狁及相关问题》(《历史研究》2004年3期)、于庚哲《疾病与唐蕃战争》(《历史研究》2004年5期)、盖金伟《“献俘礼”与“北庭大捷”质疑》(《西域研究》2010年1期)等论文值得一读。
所截取部分是该文第二节“二、战争史”第4小点。另,全文未设参考文献,所有文献均入了正文。本例及其所在全文最大的特点是多数部分的综述为作者、篇名、期刊及其刊期或出版社及其出版年份,思想观点的综述只占全文的小部分。为显示各家观点的综述性,可以将各家观点提炼出来综合叙述,而文献可用脚注形式。为省文献所占篇幅,可按每小点的方式,连排在一起。
(二)有述无识,含量不高
常见综述的文献缺乏学术性,学术含量不高。或为文献而文献,凑数唬人,显示量大,但与议题关联度不高。文献不熟,未经细析,就笼统概括;分析不够,未能抽析,仿佛是篇名的转写,或是摘要的续摘。不研究具体问题却敢为其综述,比如有人基本不碰翻译技术,却为其综述,结果是有述无识。有跟风式综述,从未做过某领域的研究,连专门书都不读,却对国内外热门话题大综特综,大都是把别人的议论拾掇成篇,毫无生发,更无新见。
(三)来源不全,避重就轻
文献数量不足、来源单一、搜集不全、未见广泛精选等,会遗漏重要观点。所综述的文献主要源于点击可得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而对学术著作、研究报告、会议论文、官方数据、政府文件等关注不够或者经典精品不多,有的还引不少学术含量不高的报纸文章。权威网站、权威机构的学术网站、国际知名网站等可用,网络和报纸文章要慎用,其论文多数不够深入,新文献不够,会缺乏时效性。为此,需增当年甚至当月最新文献。
综述肯定是选择性的,但有人多引同党,或自引较多,有意回避他人,只为突出自己或小圈子。故意回避或忽略部分文献,以突出自己选题的重要性和新颖性,遮蔽了问题的本质,便不具代表性;仅靠好恶选文献,有失系统,更失全面;结果片面,盲目乐观,自视创新,一不小心,就掉入重复研究的陷阱。
(四)缺乏深读,来由不明
转述他人的观点需深入细读,抓准抓要,否则,不得要领,就会转述正确的废话。这类综述常表现为:①层次不清。宏观、中观、微观三层研究,何人处于何层次?三层并进,还是依次递进?是彼此孤立,还是耦合关联?②性质不明。原理、原则、规律、方法等研究,何人着重于何侧面?有何局限?是否系统?何处缺位?有何急需?③阶段模糊。整个研究可分几个阶段?各段有何特征?内在特性如何关联?前期奠定了怎样的基础?中期如何承前启后?后期又有何超越?未来又如何可期?
部分综述数典忘祖,割裂历史,即忘掉研究源头,“不知有汉,何论魏晋”,无动态演进,彼此缺乏历史关联。只追求所谓前沿,误解了研究现状,只抓“现在”,不顾渊源,不知前沿由何发展而来,缺乏历史意识。
(五)述评失调,难显思想
只述不评或评论过少,或略作评价,述评便成了简单列举。宣扬他人,终为己备,评得不深,难有发现。评论至为重要,指出不足,意味着发现空白,反衬自己选题的重要与必要。但是有些述评缺乏己见,不见批评。例如,柯蓉的《数理统计学在多阶段库存管理模型中的研究综述》(《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1/24)的引言部分:“多阶段库存问题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课题,早期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 之后许多学者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只是在结论中以“如何确定分布函数,以及如何制定最优策略较少研究。另外在需求存在序列相关如何制定最优策略的研究也几乎是空白”一笔带过。
极个别述评则相反,应占主体的综述一笔带过,个人评论在述评中成主体而大评特评,还提出研究设想,若再加上几点论证,就几近原创性论文了。有的评价甚至落入主观性过强的陷阱,话太满,走极端,好用“完全、根本、绝对”等词。另外,所得出的观点一定要新颖,与前沿一致。观点一定要明确,观点不明确,不能给人以方向。不见问题,未出思想,或因学术积累不够,或因思考不深,或是选题偏离,或是身处学术“高原”,难攀“高峰”。
二、述评名与实
业界说惯了文献综述,如“成功的文献综述是批判性的或解释性的,它不仅具有‘述性’,更具有‘综性’” ,其中单引号所引内容略显诡异。确切地说,文献综述所指多半是“文献述评”,含对文献的综述与简评。
(一)综述说略
综述,从结构入手,实为综合性叙述之简称;综,即综合,众采百家,集百家之言,对众多文献综合分析,对其基本研究事实、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归纳整理,使其更有条理,更为精练,更具逻辑性。述,即叙述或转述各条文献的思想观点,偶用直接引证。若从功能入手,综述则兼顾动词与名词,前指综述的行为,后指综述的结果。
综述要搜寻、查阅、识别、分析、归纳和总结与某专题相关的文献,旨在系统了解前辈时贤已做过、已解决、已获知的状况。当下的综述,对研究事实关注较多,对基本观点融会贯通则较少且弱。学人重视文献的思想观点,却常忽略其研究方法的综述和评价。
文献综述所用的并非文献法,即对有关研究内容追踪与整理的方法,而是文献研究整合法,即基于文献实证研究的方法。后者是对其科学、系统的分析综合与归纳概括,可以生成新知,对其作出解释,探其特点与规律的方法。“它强调系统地收集、检索与筛选文献。元分析是研究整合法中最有效的一种研究方法,旨在通过统计分析技术量化地整合相关研究主题的已有文献研究结果。” 它所重的是昔日的研究事实,而非述评者的主观判断或观点。其优点是能客观呈现研究现状,反映现存的主要问题。
(二)简评说略
简评,即简单评价。不论述评全篇多长,评要大大地小于述。“评”虽说力求简,但因评而出的见识要专门而深入,相对全面而系统。
对研究现状要予以分析,做出客观评论,否则就是纯粹的综述、汇总而已。简评,旨在预测发展、展望趋势、指明方向、彰显突破点,蹚开未来的路,给人以启迪,这也正是述评的诱人之处。
(三)述评界定
综上所述,述评由综述与简评构成,是就某一专题文献展开查阅、分类、归纳、提炼、分析,再做总结、评论,以对其未来研究提出建议或预测的信息加工过程。述主评次,评一般是述的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述评的结果可能是片段,是其他作品的一章、一节或一点,也可单独成文成书,发表出版。
述评于研究极为重要,有一定难度。分开说,综述重在看到,力求看全;简评重在看出,力求看清;综述难在文献的大量,甚至是海量,需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简评难在分析要深,看得要准,高屋建瓴。
三、性质与特点
(一)述评的性质
述评由综述与评价二元构成,是元研究,为学术研究所必需,旨在贯通历史与未来,穿过文献丛林,先高瞻,再远瞩;对文献以实证与思辨为主,却意在未来。
述评是研究的基石,学术创新的起点。学术,首先要学“述”。要会“述”,要述而有作,但先得述而不作。述评不研究具体问题,而是回顾和评价不同时期不同学者对某个问题的研究,继而描绘未来的方向,预测创新的潜力。一句话,是对已有成果再研究,对研究的研究,属于元研究范畴。作为重要的学术方式和载体,述评不可小觑,常被视为学问入门的必修课;训练不足或不当,小则决定研究水平的高低,大则难免导致研究的低水平重复,因此成为规范研究不可或缺的要素。
述评可为后来者奠定研究的高起点,体现学术研究的承继性,后人沿着前人的足迹,立于时贤的肩膀,温故而知新,进而攀得更高,望得更远。鉴往知来,是一项关涉研究的前生与后世的重要探索。其目标在于明了过去,把握当下前沿,前瞻未来发展;仿佛立于今天回望昨天,期盼明天;集大成的综述宛如瞻前,向未来的评价好似前瞻。此类写作看似简单,却是高难度言语行为,既劳体力,更耗脑力。
有道是:综述难,评价更难。所以国内外好的述评多由业内高人所作。这种三次文献的研究专题性强、涉及面小,要求分清时间长度,显示思想深度,能反映某一专题的背景、现状与趋势,具有较高的信息学价值。综述基于文献的实然研究过往,重在事实判断;评价基于应然的思辨研究未来,重在价值判断,共同彰显了述评的实证性与思辨性。
讲好学术故事,首先要转述好别人的故事,综述就是故事汇、群言堂。综述如同与古今中外学人对话,将众人的学术故事汇聚成完整独幕剧,评价仿佛是观剧后的点评。
述评信守相对正确性,因为论文允许出错,教科书不许有错。述评,尤其是其中的综述,则居中,许多独创论文的观点正是通过述评的大浪淘沙、过滤认定而沉淀进入教科书的。
(二)述评的特点
述评的总特点大致是:所成的述评将是文献翔实、观点鲜明、层次清晰、思路简明的思精语简的知识体系,可立于当下看前沿,可面对未来向前瞻,旨在反映对所究领域的掌握程度和认识深度。
述评的最高境界是尺幅千里。篇幅虽小,所含却丰,其容量大,信息含量高。其成品形式多样,篇幅长短不一,长可至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以专著呈现,参考文献可达数百篇;短则二三百字,参考文献三五篇,入论文的“前言”之类。好述评,特点至少有五。
综合性 纵横交错,时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