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苞/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

方苞/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
作者: 王思豪|总主编:宋林飞//王庆五
出版社: 江苏人民
原售价: 26.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方苞/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
ISBN: 9787214168412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高裔侍亲如此,世属少见,这令方苞不禁想到自 己少年飘零,为生计求学授徒四方,未尝婉转承欢侍 奉于双亲膝下,自感愧疚。 康熙三十一年(1692),高裔政绩荦荦,官运骤 通,由翰林迁任大理寺卿,贺客盈门,车马塞巷,高 裔春风满面,踌躇满志;而他的门生方苞内心深处却 潜萌隐忧,惟恐恩师顿居高位,混迹官场,忙忙碌碌 ,一无所成。时逢高裔40岁生辰,高府张灯结彩,煮 酒备肴,京城官员、远道故旧,蜂拥而来,庆贺高裔 的寿诞,整个高府一片欢腾。在此喜庆时刻,年轻的 方苞,恭谨地向老师献上一份特别的“寿礼”,高裔 接过一看,是一篇《高素侯先生四十寿序》,阅读之 后,乐不自胜,喜上眉梢,立即将方苞“寿序”高高 地张贴在大堂墙上,宾客纷纷上前观看,高声朗读起 来:“……余观北宋丞相富公,节义功烈,与韩魏公 相匹,而眉山苏洵上书,谓‘古之君子,爱其人也, 则忧其无所成……’余居门下数年,窃惧公循致高位 ,而碌碌无所成也……”宾客惊骇万状,指责方苞年 轻气盛、狂妄高傲,有失敬之嫌。有位官员模样的贺 客,以长者的架势,指着方苞鼻梁说:“……‘碌碌 无成’,岂能为门生讪笑?”方苞几乎成了众矢之的 ,却心平气和地请求老师撤下“序”文,而后从容不 迫地回复众人的责难:“苞别无他意,所忧出乎敬! ”高裔喜形于色,力排众议,表示自己非常看重这篇 “寿序”,其价值高于丰币重金。高裔乐呵呵地说: “古人云:满招损,谦受益。方苞的序文不仅对我, 对大家都有益:切莫居功自傲。”喧闹的寿堂,顿时 鸦雀无声,宾客们对年轻的方苞肃然起敬,刮目相看 。 一场由方苞的“寿序”掀起的轩然大波,经高素 侯一说,风平浪静,客人们恍然大悟:门生出于敬意 ,大胆发出正议;众人因之清醒,深知任重道远。方 苞为人正直也如此。 方苞推崇贞妇的“节义”行为,也是受到了高裔 祖母段氏的影响。段氏是宛平县平民高位的妻子,是 个出了名的节妇。按照京师的风俗,嫁娶都很早,高 位死时,节妇才十七岁,有两个儿子。高位没有亲兄 弟,段氏只好依靠娘家兄长来生活。丧期完毕后,兄 长多次提起要她改嫁,节妇说:“我不知道哥哥到底 存的是什么心?我并不是怕死,只是不知道留下的两 个孩子该怎么办。”她的兄长说:“我也正是不知该 拿你两个孩子怎么办,我靠力气吃饭,能常年替妹抚 养两个外甥吗?”节妇说:“这容易啊。从今天起, 我就不再连累哥哥了,只希望你不要嫌弃我贫穷,有 空就经常来看望我们,让别人知道我还有个哥哥,就 足够了。”当时,节妇陪嫁的嫁妆,仅仅剩下一箱了 ,价值约二千钱。节妇把它们取来放在门外,仅仅索 取半价,很快就售出了。当天就移居到了小市的板屋 中居住。 京师的地段很昂贵,有的人在大路旁建造了板屋 ,贫穷没有依靠的妇人们多在那里赁屋居住,替别人 缝纫为生。节妇也以此为生,接近二十年。两个儿子 长大后,才搬到租赁的屋子中居住。两个儿子年幼时 ,节妇衣食供养都很困难,更谈不上让他们去上学了 。大儿子做小买卖,中年去世。次子担任小点吏,因 为犯罪被贬谪到辽东。节妇又抚养几个孙子。又过了 十余年,孙子高裔发愤读书考中进士,将父亲赎回, 父亲才得以回家,而节妇已经九十岁了。 节妇的性格很严格刚毅,常常早起,儿媳妇虽然 已经年老,也整天侍立一旁,不让坐下的话就不敢坐 。高裔的母亲谷氏,非常孝顺。每天鸡刚刚叫,就起 来洒扫庭院,亲自捧着器具侍奉婆婆洗漱,然后下厨 做早饭,亲自奉上,婆婆吃过饭后,才退下,在她看 来,遵守这些是很正常的事。等到家世显贵,亲戚们 都说:“世间还有年纪七十了还干奴婢们的活的太夫 人吗?”想要一起替她向节妇说情,谷氏说:“你们 不要说,我和婆婆以前生活寒苦,婆婆习惯了我,没 有我的侍奉,婆婆会不适应的。我的头发已经白了, 身体没有疾病,洒扫洗漱做饭来伺候婆婆,这样的日 子还会多吗?” 节妇在康熙二十七年戊辰(1688)去世,享年九 十六岁,距离高位去世,已有七十九年。当初节妇所 租赁的板屋,住于珠市西。等她的孙子显贵,占卜显 示,居住的正是好方位。家童有数十人,出人前呼后 拥,节妇常常指点子孙亲戚们为人处事,京师的人们 也把这当做美谈。 方苞听说了段氏的节烈之行,加以表彰,写了一 篇《高节妇传》,虽有酸腐之气,但在信奉“程朱理 学”的人看来,作为美谈,也是时势使然。 康熙三十九年(1700),高裔宿疾危笃。当时方 苞入试于礼部,未及竣事而高裔卒。方苞悲痛不已, 作《高素侯先生墓志铭》。 P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