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世界区域国别史经典丛书:东欧史(上下册)

看世界区域国别史经典丛书:东欧史(上下册)
作者: 罗伯特?拜德勒克斯 伊恩?杰弗里斯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原售价: 198.00
折扣价: 122.80
折扣购买: 看世界区域国别史经典丛书:东欧史(上下册)
ISBN: 9787547312353

作者简介

罗伯特·拜德勒克斯、伊恩·杰弗里斯Robert Bideleux and Ian Jeffries,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均任职于英国斯旺西大学,主要从事东欧等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研究。著有相关学术著作《巴尔干:后共产主义的历史》等。

内容简介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对东中欧和巴尔干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变迁的形成过程进行专题的历史考查与分析,(根据我们的判断)这些变迁在影响东中欧和巴尔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由于夹在前俄、苏联和德国、意大利之间,这一地区近代以来遭受了巨大的苦难。 就本书的第二版而言,我们删除了大量以前版本中关于中世纪和近代早期波兰、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王国(捷克的土地)的内容,以此为下述内容留出了空间:(1)关于拜占庭和奥斯曼巴尔干的大量新材料;(2)关于中世纪和近代早期东中欧的某些新的研究视角;(3)关于两次世界大战和大屠杀的更丰富内容;(4)对1989年以来东中欧和巴尔干发生的转型的相关内容进行重要更新,包括用于分析这些变迁和欧盟东扩的新的概念框架。2004年5月,8个东中欧和巴尔干国家被允许加入欧盟是一个重大事件,其长期的重要性影响堪比1989年的巨变,这场巨变在本书的新版中也由此获得了相当透彻的评价。我们希望,那些对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东中欧和巴尔干有着特别兴趣的读者依然能够获得本书的第一版,它可以提供对这一地区在那些时间段更为详细的分析。 《东欧史》新版本中的文本、修订和数据表格是由罗伯特·拜德勒克斯(Robert Bideleux)准备的,他也利用这个机会在所有可能的地方压缩以前的文本内容。尽管如此,本书依然是两位长期对东中欧、巴尔干和俄国有着共同兴趣,并且执着地追求自由和公民价值观以及跨学科研究的作者在近20年的时间里富有成效合作的成果。 当我们第一次在这个课题上开展合作时,我们最初设想,罗伯特·拜德勒克斯对东中欧和巴尔干进行的专题历史考察和分析可以通过关于20世纪这些地区个别国家发展的某些独立章节得到补充,所有这些内容将被纳入单独的一卷。从一开始我们就提出了自然的劳动分工:罗伯特·拜德勒克斯主要提供总体上的专题的历史与政治分析、叙述和研究视角,而伊恩·杰弗里斯(Ian Jeffries)将主要对1989年后各别国家出现的经济与政治变迁提供更为详细的叙述和分析。然而,由于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更加遥远的过去对后共产主义现今越来越复杂的问题具有的影响力,我们的联合研究课题就扩展为三卷内容。现在的这本书,第一次出版于1998年,是三部作品当中的第一卷,主要由罗伯特·拜德勒克斯完成,但是在每个阶段,伊恩·杰弗里斯的努力也是必不可少的。第二卷出版于2007年初,题目是《巴尔干:后共产主义的历史》,才是一部更大意义上的合作作品。它对20世纪和21世纪初巴尔干的个体国家进行了更为详细的研究,尤其特别关注1989年后的这段时间。几近完成的第三卷主要研究了共产主义统治终结后的中东欧国家。这三卷集合在一起,努力地用英语对现代巴尔干和中东欧的政治与经济变迁进行最完整的考察与分析。尽管如此,第一卷还是可以被视为对从罗马时期到2006年巴尔干和中东欧地区的政治、经济和(较之前者程度较小)社会与文化变迁进行的独立的专题分析与解释。 像这样一本规模如此宏大的书,内容必须有所选择。我们在早期就决定限制叙述外交活动的篇幅,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外交活动已经获得外交史学家大量的关注,但是主要的原因是,我们认为,从整体上而言,外交活动要比范围更广、更加持续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变迁的重要性要小得多。固然,我们已经尽力地概括和讨论了对巴尔干和东中欧具有持久影响的主要外交行动和事件,非常突出的是维也纳会议(1815年)、柏林会议(1878年)、1919-1920年的和平协定,以及1944年初丘吉尔和斯大林之间臭名昭著的“百分比协议”(percentage agreement)。然而,从总体上而言,我们发现,我们认同研究波兰问题最为杰出的英国教授诺曼·戴维斯(Norman Davies)以下的陈述:“涉及波兰未来的外交备忘录中只有非常少的文件(如果有的话)对事件的整个过程施加了决定性的影响。它们中的许多文件……依然是一纸空文……其他文件则被忽视。它们中最重要的文件只是表达了它们的作者虔诚的渴望或是肯定了已经达成的政治协定的详细内容……在……关键的时刻,这些问题并不是在会议桌旁决定的,而是由当时的形势和掌控实际权力的人决定的。在不太重要的时刻,外交行动的价值更小……波兰民族从幼小到成熟,同外交官们不相干,并不亏欠他们什么。”(Davies 1981b: 15)其他东中欧国家和巴尔干国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如此。 与此类似的是,我们努力地尽最大程度减少对重要的外来影响者(如俾斯麦和拿破仑)的关注。虽然这样的人物大量出现在某些外交史学家的作品中,但是我们还是不得不承认这位铁血首相和科西嘉岛的暴发户对巴尔干和东中欧历史的影响力要小于其他几位“舞台之外”的人(在他们当中,马克思、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救世主耶稣、路德、加尔文、墨索里尼、希特勒最容易出现在人们的记忆里,我们必须在相关的地方提及他们。 十分遗憾的是,我们不得不限制关于重要的文化与思想发展的大量篇幅。充分地研究这些专题可能会使本书的篇幅扩大两到三倍。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对基督教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反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民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给予了一些关注,但是通常是以高度概括的形式进行的。毕竟,对此有一些关注总比一点没有要好。 此外,对于本书所涵盖的地区的范围与术语提前界定清楚也是有必要的。欧洲地区的命名与划分总是存在争议,充满着各种不明确与(或)引发争议的主张和内涵。幸运的是,学者们一致认为,波兰、匈牙利、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构成了一个可以识别的地区,我们可以使用东中欧这个名称;这个地区的南部存在另外一个可以识别的地区,由希腊、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科索沃和马其顿共和国构成,它们通常被称为“巴尔干”或“巴尔干半岛”。尽管如此,对于巴尔干在地理上究竟在哪里结束,东中欧究竟从哪里开始,长时间以来一直存在分歧。大多数西方人(尤其是历史学家)都将克罗地亚和罗马尼亚包括在巴尔干地区。几个世纪以来,特兰西瓦尼亚(现在的罗马西亚北部)和克罗地亚都是匈牙利王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匈牙利王国又属于哈布斯堡帝国的领土。那么,它们应该被包含入东中欧吗?许多(也许是大多数)罗马尼亚人和克罗地亚人似乎认为与巴尔干地区相比,他们的国家和东中欧存在更多的共性。然而,在其他地方,我们已经提出,他们的根深蒂固的“垂直”权力关系与权力结构,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较弱的法治、有限政府和市民社会等特征与他们的巴尔干邻国所处的困境而不是东中欧有更多的共性。(见Bideleux and Jeffries 2007: 5-16, 127-128, 141-143, 179-182, 199-201, 210, 214-215, 218, 230-231, 581-587, 591-592) 与此相反的是,由于在一定程度上斯洛文尼亚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南斯拉夫和后来的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历史学家就将它视为巴尔干而不是东中欧的一部分。然而,我们确信,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后来成为斯洛文尼亚这个国家的领土和居民与奥地利—德国存在的共性要远远大于斯洛文尼亚南部的邻国。自从20世纪90年代早期以来,斯洛文尼亚就已经显示出与东中欧的“结构类似”(政治、经济与社会方面)要远远大于巴尔干地区。这成为2004年5月斯洛文尼亚被纳入允许加入欧盟的8个东中欧和巴尔干国家之列的主要原因,但是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直到2007年1月才被允许加入欧盟,克罗地亚到2009年或2010年以前似乎并不会被允许加入。很显然,这些问题并不仅仅是学术界感兴趣的问题,而且直接影响了国际社会对个别国家在欧洲的“啄食秩序”(pecking order)中的地位的认识。 1东中欧和巴尔干政治社会和文化变迁专题史,详尽叙说了从面向苏联到转向欧盟的历史巨变。 2本书是《东方·剑桥世界历史文库》丛书之一,全书以编年体的形式,为东欧历史提 供了一个轮廓,主要内容包括:从希腊罗马时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巴尔干半岛;从罗马时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东中欧;从民族自决到法西斯主义和犹太人大屠杀:1918—1945年间的巴尔干和东中欧等。 3原书最早于1998年以英文出版,质量有相当保证,2007年第二版,引进其中译新版 本有利于我国读者及时增进对东欧国家和地区历史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