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广东创新实践案例(第三辑)
作者简介
广东省委党校与广东行政学院实行 “一套人员、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党校(行政学院)是党领导的培养党的领导干部的学校,是党委的重要部门,是培训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党和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重要智库。
内容简介
经验启示 省委“1310”具体部署要求营造崇尚创新、鼓励创新、勇于创新的浓厚氛围,把科技创新作为重中之重,创造性抓落实,激活创新动力,再造发展活力新优势。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是激励创新的基本手段、创新原动力的基本保障,其作用正不断彰显。知识产权保护的 “中山古镇模式”牢牢抓住中小企业集聚化发展的特点,对共性产业进行知识产权集中保护、快速保护,崇尚和鼓励创新,探索知识产权保护 “放管服”改革路径,为有效保护企业知识产权、激活创新动力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与启示。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成功经验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可和推广,目前,全国已设立 “中国义乌 (小商品)”“中国汕头 (玩具)”等30家符合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的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在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保护和鼓励创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审时度势的制度创新是知识产权有效保护的重要前提 针对灯饰产业及市场更新换代快、灯饰设计周期短、传统专利授权周期长等特点,中山市古镇镇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山市委以及市政府的有力支持下,审时度势,因势利导,主动适应市场“快”的需求,既普惠式地提供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又兼顾企业个性化需求,进行一系列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创新。一方面,在现有法律框架下,积极出台引导政策,制定行政措施,构建快授权、快维权、快协调的 “一站式”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另一方面,充分考虑市场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基于具体产业的共性,设立“小而全”的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对出现的知识产权问题提供预先的解决方案,从而缩短专利审查周期,降低专利维权的时间和经济成本。 (二)快速响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是产业创新的重要动力 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是通过保护产权形成激励机制,为权利人提供持久的创新动力。高度产业集聚的镇区良性发展离不开差异化的创新,而创新离不开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立足当地产业特色和企业需求,因地制宜构建适应当地产业发展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是推动企业创新的动力源泉。针对灯饰产业产品更新换代快、外观设计易被模仿的特点, “中山古镇模式”建立了快速响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为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供了重要动力,让灯饰产业从仿制抄袭走向自主创新。一方面,通过构建 “快授权”机制,大幅度提升专利审查的效率,严格把关专利申请质量,强化源头保护,使得企业产品进入市场之初即披上坚实的知识产权保护 “铠甲”,能够推动创新成果实现价值、获取利益;另一方面,通过构建 “快维权”“快协调”机制,提升知识产权执法维权效率,有效降低企业维权成本,让专利权人从维权之累中解脱出来,为企业赢得了市场发展时间和产业创新空间。 (三)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不仅对创新成果进行产权界定,而且对创新产业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营造市场化、法治化的产权交易环境,使创新成果合法、有序地进入市场,充分实现生产力转化。 “中山古镇模式”面向县域(镇区)产业集群产品更新快、维权需求强烈的领域,提供知识产权保护 “一站式”综合服务,通过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衔接协调,为当事人就近提供优质全面、高效便捷的诉讼服务,迅速打造成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同时,以司法审判作为最终救济手段,将知识产权专门审判服务送到 “家门口”,对于中山打造知识产权强市、优化营商环境发挥了更加全面便捷的司法保障作用。这一模式为产业内形成良性竞争格局,推进产业集聚区企业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成长态势,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供了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