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的故事(精)
作者简介
[美]埃里克·H.克莱因(Eric H. Cline) 考古学界的领军人物。乔治·华盛顿大学国会考古研究所主任,曾任乔治·华盛顿大学古典学、近东语言与文化系教授。连续3次获得圣经考古学会的“至受欢迎的考古学图书奖”等奖项。从7岁时得到一本关于考古的儿童读物起,他就立志成为考古学家。如今,他拥有近四十年考古挖掘经验,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主要在中东、希腊,也涉足美国等地。著有畅销书《文明的崩塌:公元前1177年的地中海世界》《大决战:从青铜时代到核时代的美吉多与耶斯列谷》等面向大众读者的考古学著作。 林华(译者) 联合国翻译,在联合国总部工作30余年。主要译著包括《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断裂的年代:20世纪的文化与社会》《战争史》等,合译有《论中国》等著作。
内容简介
前言 一只“石化的猴爪”(节选) 我7 岁时,妈妈送给我一本书,书名是《风声呼啸的特洛伊城墙》。那是一本儿童读物,讲的是海因里希·谢里曼和他寻找特洛伊古城遗址的故事。我读完那本书后,立志长大后要当考古学家。后来,在初高中期间,我又读了约翰·劳埃德·斯蒂芬斯的《尤卡坦旅行记》和C.W.策拉姆的《神祇、坟墓和学者》。书中讲的那些在丛林中寻找湮没的古城、发掘古老文明的故事使我心驰神往,从事考古的心意愈加坚定。进大学选择主修专业时,我毫不犹豫地选了考古学。大学毕业时,母亲把14 年前使我立志考古的那本关于谢里曼的小书再次赠送给我。它至今仍摆在我在乔治·华盛顿大学的办公室里。 并非唯独我对考古着迷,喜欢考古的人显然为数众多。《印第安那·琼斯》系列电影(该系列电影的主角是考古学家印第安那·琼斯,第—部是1981 年上映的《夺宝奇兵》。——译者注)大受欢迎,几乎每天晚上都有某个电视频道播放考古纪录片,这些都是证明。数不清的人对我这样说过:“你知道吗,如果我不是____(此处可以填上医生、律师、会计师、华尔街金融家等等),我本来会干考古这一行。”然而,大部分人对考古几乎一无所知。也许在他们的想象中,考古就是搜寻沉埋的宝藏,去风情奇异的地方旅行,使用牙刷和牙医工具小心翼翼地从土中挖宝。其实通常根本不是那样,多数考古学家和印第安那·琼斯毫无共同点。 我自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几乎每年夏天都参加考古挖掘工作, 过去的35 年间共参加了30 多次。由于我去的考古地点主要在中东和希腊,所以人们一般把我算作旧世界考古学者。但是,我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佛蒙特州的考古现场从事过挖掘工作,而根据考古学的分类,美国属于新世界。 我参与过各种各样有趣的挖掘项目,考古地点包括以色列的泰勒阿纳法、美吉多和泰勒卡布里,希腊雅典的阿哥拉、维奥蒂亚和皮洛斯,埃及的泰勒马斯库塔,克里特岛的帕莱奥卡斯特罗,约旦的卡塔莱特萨姆拉,还有塞浦路斯的圣季米特里奥斯和帕福。这些遗址或地区鲜有人知,只有考古学家知道。一般人也许只听说过雅典市中心的阿哥拉和《圣经》记载的大决战的发生地——以色列的美吉多。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在那些场址,实际挖掘和电影中的场面大相径庭。 …… 然而,我现在撰写本书zui迫切的原因是,过去几年来,世界各地对考古遗址和博物馆的袭击有增无减,其严重性和速度从未有过。在中东大部分地区,从伊拉克到阿富汗,以及叙利亚、利比亚和埃及,古物遭到蓄意掠夺和破坏,这在很大程度上与那些地方的战争和动乱直接有关。不过,掠夺古物的现象不仅在中东地区,而是从希腊到秘鲁,遍及世界各地,这对我们人类独—无二的遗产构成了规模浩大的威胁。早在2008 年,一位记者就说,破坏古迹的行为“几乎达到了工业化”的规模。他写道:“盗宝者使用反铲挖土机和小型推土机对古遗址下手,把几个足球场大的地方的表土铲掉。然后,他们使用金属探测器探宝(有钱币的地方通常也有其他文物),打下竖井,挖走一切有价值的东西。”2015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使用了同样的措辞,警告说:“叙利亚境内发生了工业化规模的掠夺。” 考古学者一直在积极记录,并尽力防止人类遗产遭受损失,但保护历史人人有责,大家都应该帮助拯救并保存已逝文明的遗址和遗物。我希望本书能提醒所有人记住历史及其迷人之处,并促使广大公众在人类遗产尚存之时为保护它们而出力。并非所有读者都有时间、有条件参加考古发掘,但每个人都能出声支持考古工作,保护我们人类的共同遗产。 我撰写此书的另一个原因是,现在是时候再出一本介绍考古的书了。这样的介绍须适合各个年龄段的读者,下至我初次接触考古学那个年纪的稚童,上至对考古完全陌生的成年人和老年人。过去几十年间,考古发掘硕果累累,进步巨大,成果包括在埃塞俄比亚的哈达尔发现被称为“露西”的一具早期人族骨架遗骸,在坦桑尼亚的莱托里发现距今360 万年的脚印,在法国的肖维洞穴中发现壮观的史前岩画,在土耳其西南海岸的盖利多尼亚角和乌鲁布发现装载着地中海各国产物的青铜时代沉船,在土耳其另一处地点发现世界上zui古老的神庙—哥贝克力石阵,在加泰土丘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重新进行挖掘,在中国发掘兵马俑,在阿尔卑斯山上发现“冰人”奥兹,在秘鲁发现莫切文明。本书将向读者展示大量类似的成果,还将介绍考古学者的观点及挖掘与研究方法。 本书将追踪考古学的发展轨迹,从其发源开始,一直介绍到它成长为一门结构严整的学科,使用系统化科学方法专门研究逝去的民族与文化。其间将提及一些探险家和考古学家,包括霍华德·卡特、海因里希·谢里曼、玛丽·利基、海勒姆·宾厄姆、多萝西·加罗德和约翰·劳埃德·斯蒂芬斯。他们和许多其他人一道,发现了过去的民族和已逝文明的遗迹,这些民族包括赫梯人、米诺斯人、迈锡尼人、特洛伊人、亚述人,已逝文明则包括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莫切文明。我们将检视在(从欧洲大陆和英伦三岛到中东及以外地区的)旧世界开展的工作,也会介绍在(由北美洲、中美洲和南美洲组成的)新世界进行的活动。 我认为,上述考古学家和考古发现zui令人神往,zui能表明考古学一路走来如何发展为一门学科,也zui能显示它如何揭开一些尘封已久的遗址和文明的奥秘。读者会注意到,本书各章以及题为“更深一层”的各节,都有一些关于考古遗址和出土文物的论述;有些话题贯穿始终,比如目前世界各地十分猖獗的盗掠文物的问题。读者还会了解到,考古这一行需要下大力气,是体力活;考古学者寻求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知识信息;技术进步使我们得以发现新的遗址,并对早已发掘过的遗址获得更多的了解。 我还会讲到考古工作的具体细节,并做出相关的解答,因为常有人问我这样的问题: “ 你怎么知道在哪里挖掘?” “ 你怎么知道某件东西年代有多久?” “ 你找到的东西归你吗?” 回答这些问题时,我引用了一些别处的例子,如“冰人”奥兹和兵马俑,也借鉴了我自己在世界各地考古现场的工作经验,这些经验来自克里特岛、塞浦路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等地。 总的来说,本书的内容取自我从2001 年起在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 考古学入门”这门课所使用的教材,当然我每年都会更新笔记和讲义,在里面加入新的发现和关于过去发现的新想法。换个教授或作者也许会采用不同的写法,但本书反映了我本人对考古现场工作特别的热爱和激情,还叙述了一些我zui喜欢的故事和我觉得可资说明的例子。我希望读者通过本书能燃起对考古的兴趣,进而去阅读其他关于特定考古遗址、历史时代和有关民族的专著。 至少,读罢本书后,读者会对一些有名的考古遗址和考古学家获得更多、更详尽的了解,会认识到古迹与外星人根本无关,还会更加明了考古工作的内容。我希望读者还能明白考古为何重要、为何要为子孙后代保存历史,因为考古不仅教我们懂得过去,而且帮我们了解人类多姿多彩的经历,丰富我们对现在和未来的理解。 我要说明,考古的故事实际上是关于全球各地(甚至来自太空)考古发现的许多故事。然而,一个共同的目的把这些故事和故事中的人串在了一起,那就是:试图了解人类历史,从zui久远的过去到各个文明的崛起(和崩溃)。这些故事汇于一体,就是我们人类的故事。 ☆全面呈现考古的方方面面,是了解考古学、人类文明与历史的经典入门书。 包括埃及、以色列、新月沃土、希腊、罗马、中国、南美洲丛林等不可错过的考古胜地,以及传奇的考古学家和考古故事、惊人美丽的宝藏; 解答普通人关心却不知道从何问起的疑惑:考古学家怎么知道在哪里挖?如何挖?你挖到的东西归你吗? 加入过去几十年来的考古成果、新的考古技术,融入当代对考古学的反思。 ☆从7岁稚童,到对考古完全陌生的成年人和老年人都适合看!作者埃里克·H.克莱因不仅是“全世界至为重要的考古学家之一”、“考古领域的领军人物”,还是荣获“至受欢迎的考古学图书奖”的畅销书作家。他立志成为考古学家,起因于7岁时读到的一本考古童书,他明白让普通读者体会到考古的魅力是一件多么有价值的事,《考古的故事》就是他为此所做的努力。他对考古学的热爱渗透在字里行间,像一个热情洋溢的小说家紧抓着读者的注意力。 ☆被《夺宝奇兵》、《盗墓笔记》、纪录片《文明》等点燃的好奇心,可以在这本书中得到满足!神秘、传奇、冒险,这些元素也存在于真实的考古故事中。《考古的故事》将带领读者扛着鹤嘴锄踏进法老的陵墓、搜寻美洲丛林中的神殿、打捞深海沉船中的宝物,体验被尘封的文物重现光彩那一刻的震撼。 ☆在21世纪,考古学已被视为人类至为伟大的学科之一,它解读出一只酒罐、一本古卷或一块石碑背后更多的知识信息,讲述我们人类的历史——从原始时代到各个文明的崛起及崩溃。我们的祖先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有过怎样的战斗、创造过怎样的文明?那些一度辉煌又湮灭的文明,经历过怎样的跌宕历史?那些真实、宝贵的故事,将持续给我们对现在和未来的启发。 ☆精装装帧、适合收藏的诚意之作。近60幅手绘插图,细腻再现考古现场;封面元素各有各的故事,正文设计中亦有留待读者发现的考古梗;中译本由联合国高翻林华翻译,流畅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