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之治——南征北伐与明初四大案

洪武之治——南征北伐与明初四大案
作者: 清风明月
出版社: 华文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0.20
折扣购买: 洪武之治——南征北伐与明初四大案
ISBN: 9787507560220

作者简介

清风明月,本名徐达新,1982年出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入选浙江省“新雨计划”人才库,荣获天涯论坛2016年年度十大作者称号,掌阅、今日头条、百家号等自媒体平台签约作者,头条问答历史领域问答专家,百度TA说特邀作者,截至2020年全网阅读量破亿。著有《少年行》《布衣天子朱元璋》《靖云传》等作品,其《布衣天子朱元璋》入选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和浙江文学馆馆藏,并连续四次荣登亚洲好书榜出版新书周榜和月榜。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徐达北伐 朱元璋是个军事天才,自然知道夺取燕云十六州的战略重要性,也知道此次北伐的艰巨性。不过艰巨归艰巨,夺还是必须要夺的,因此他拿出了自己手上的王牌,命“大明第一功臣”徐达为主帅、“大明第一猛将”常遇春为副帅,率领二十五万大军进行北伐,夺回了燕云十六州。 朱元璋是个亲力亲为的好领导。自从起义以来,每逢大的战事他都要亲自部署,更不要说北伐这样的大行动了。在北伐出征之前,他召集诸将开了个军事会议,想听听大家伙儿的意见。 常遇春是个急性子,发言也积极,第一个起立发言。他认为元朝乃是强弩之末,北伐时别想太多,挥兵长驱直入,直捣元大都(今北京)便是。只要拿下大都,其他各地必会望风而逃,北伐不战自胜。 这道理大家都懂,众人后悔自己没有第一个起立发言,被常遇春抢了风头。 参会将领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按理说,大家都赞同常遇春的观点,那么这个作战方案自然是错不了的,大家伙儿就等着朱元璋最后发言,一声令下了。 不过,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 当时,朱元璋一直默不作声,只是一个劲儿地低头查看地图,自顾自地研究元朝在西北的兵力部署。 过了许久,他才摇了摇头,说这个作战方案并不可取,理由有以下两点。 第一,元大都城墙太厚,很难攻破。虽说当时元朝政府党争不断,扩廓帖木儿(王保保)与李思齐、张良弼等军阀混战,但是元朝建都已近百年,经过那么多年的经营,大都肯定是城坚墙厚,粮草充足,一时之间,怕是很难攻破。 第二,孤军深入,太过危险。倘若孤军长驱直入,攻打元大都的话,那么元朝廷必会发布命令,让四方诸侯迅速发兵,前来援救大都。而大都城坚墙厚,若久攻不下,一旦援兵四集,切断北伐军的退路,那么必会粮草不继。到了那时,北伐军势必非常被动,陷入进不得战、退无所据的困境。 因此,朱元璋认为常遇春的建议太过轻敌冒进,并不可取,否决了这个方案。参会人员无不暗自庆幸,幸好刚才被常遇春抢了先,不然的话,现在尴尬的就是自己了。 接着,朱元璋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抛出一个稳扎稳打、渐次推进的北伐战略。史书上记载: 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枢。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矣。 ——《续资治通鉴》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将整个北伐的战略行动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首先派兵攻取山东,然后再掉转枪头,攻打河南,占据潼关,孤立元大都。这是兵法上的声东击西,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好招数。 第二阶段,断了元大都的左膀右臂,使其成为一座孤城之后,再率兵攻打河北及元大都,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消灭元朝了。“锁城法”是朱元璋的看家本领,平定江南的时候屡试不爽。 第三阶段,大都攻克之后,元兵没了斗志,再率大军由大都一路南下,攻取山西,略定陕甘,完成北方之统一。 听完朱元璋的部署,众将士纷纷点头,无不心服口服。 1.一本书讲透朱元璋治下的洪武时代。读懂这本书,也就读懂了历史与人生。 2.本书以史实为依据,对洪武时代的历史进行了严谨而深入的考证,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是纪录片《大明帝国》的创作参考图书,并入选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和浙江文学馆馆藏。 3.书中融入台州元素和临海元素,如郑士利、叶伯巨等,为了社稷和天下苍生,义无反顾地冒死谏言,这正是鲁迅笔下“台州式的硬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