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味红楼
作者简介
张庆善,1952年生,辽宁省大连市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党委书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现任中国红楼梦学会名誉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中国古典小说与《红楼梦》研究,积极参与并有效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关著作有《红楼梦中人》《话说红楼梦中人》《燕园话红楼之红楼梦中人》《漫说红楼》《惠新集:红学文稿选编》《西游记(校点注释)》《非遗碎墨—张庆善非遗保护文集》等。
内容简介
“掉包计”符合《红楼梦》原著旨意吗? 我们知道宝黛爱情最后是悲剧结束,现在的《红楼梦》九十七回回目是“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第九十八回就有“苦绛珠魂归离恨天”,黛玉在这一回死去,而黛玉死的时间,正是宝玉娶宝钗的时辰。这就是王熙凤的“掉包计”,让宝钗顶着黛玉的名义与宝玉成婚。由于宝玉已经是疯癫了,所以“掉包计”得以完成。 现在我们已知,《红楼梦》后四十回并不是曹雪芹写的,而是他人续书,人们一般认为“掉包计”并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根据脂砚斋批语和前八十回透露的种种线索,一般认为应该是黛玉为宝玉泪尽而逝,然后才有宝玉与宝钗的结合。但宝玉心中永远爱的是林黛玉,任何人也取代不了黛玉在宝玉心中的地位。所以,尽管宝玉与宝钗结了婚,但结果却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有人认为,后四十回中“掉包计”揭露出封建统治者的残忍,而“黛死钗嫁”同时发生,情节似乎很感人。但我要告诉各位,这看起来很感人的情节,其实是极不合理。因为在前八十回中最支持木石前盟的一个是王熙凤,一个是贾母,一个是紫鹃。王熙凤怎么会出“掉包计”的馊主意呢?最爱宝玉黛玉的贾母怎么能忍心把自己的外孙女害死呢?而薛宝钗怎么会在黛玉还没死时就答应冒名顶替去跟贾宝玉结婚呢?黛玉临死时说“宝玉,宝玉,你好……”怎么能让黛玉怀着对宝玉的怨恨死去呢?这也不合“还泪”的安排。 王熙凤是看着贾母的眼色行事的,而贾母对黛玉感情之深,是对薛宝钗之情不能比的。贾母的态度在前八十回也是明明白白的,不容怀疑。 虽然贾母从没有明说一句支持木石前盟,但态度是很鲜明的,阖府都清楚。第二十九回张道士为贾宝玉提亲,贾母回答说:“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她拒绝张道士给宝玉提亲的事,不是简单拒绝,而是一次表态,是对金玉姻缘的否定。因为薛家是有钱的,贾母偏偏说“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言外之意,是清清楚楚的。如果再联系本回后贾母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她属意谁,不用再说了。还有薛宝琴来了,贾母流露出给宝玉说亲的意思,其实也是老太太的一次表态。明明身边现成有一个姓薛的姑娘,还有金锁,和尚说了要找有玉的配,为什么贾母从来不表态呢?不表态其实就是表态。另外,第五十七回紫鹃对黛玉说:“趁早儿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节,作定了大事要紧。”第六十六回兴儿说:“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看来阖府上下,连丫鬟小厮都知道贾母的态度。 当然,贾母为什么说话总是那么含含糊糊呢?我想,她也有为难之处,一是元春和王夫人的态度,贾母不可能不知道。元春送礼物,唯独宝玉与宝钗一样,这是不是一种暗示?王夫人骂晴雯,眉眼像林妹妹,其实也是一种暗示,表明她不喜欢黛玉。 说王熙凤支持“木石姻缘”,可能会有不少读者表示怀疑。要指出的是,第九十六回“瞒消息凤姐设奇谋”的描写,出自续作者之手,并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而在曹雪芹所写的前八十回中,王熙凤的确是“木石姻缘”的积极支持者。 第二十五回因“吃茶”,王熙凤与黛玉开了一个玩笑,这一段描写既十分有趣又耐人寻味。却说宝玉烫了脸,林黛玉到怡红院来看望,恰巧李纨、凤姐、宝钗都在这里。闲话中谈到王熙凤送给大家的暹罗进贡来的茶叶,宝玉、宝钗和凤姐本人都说不太好,独有黛玉感觉吃着好。宝玉道:“你果然爱吃,把我这个也拿了去吃罢。”凤姐笑道:“你要爱吃,我那里还有呢。”当黛玉表示要打发丫头去取时,凤姐道:“不用取去,我打发人送来就是了。我明儿还有一件事求你,一同打发人送来。”随即,黛玉与凤姐之间的玩笑就开场了,林黛玉听了笑道:“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叶,就来使唤人了。”凤姐笑道:“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众人听了一齐都笑起来。林黛玉红了脸,一声儿不言语,便回过头去了。李纨笑向宝钗道:“真真我们二婶子的诙谐是好的。”林黛玉道:“什么诙谐,不过是贫嘴贱舌讨人厌恶罢了。”说着便啐了一口。凤姐笑道:“你别作梦!你给我们家作了媳妇,少什么?”指着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吃茶旧指女子受聘。明郎瑛《七修类稿·未见得吃茶》中说:“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这里凤姐说的“吃茶”一语双关,从“吃茶吃水”的话头,巧妙地引到了“作媳妇”上来,与林黛玉开起了玩笑。 凤姐的玩笑看似随口说来,不过是姐妹间逗逗乐子,其实并不那样简单。试想,如果凤姐心里没一点谱,她能用婚姻这种事在众人面前跟林黛玉开玩笑吗!过去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凤姐是故意拿黛玉打趣开心,是伤害和丑化林黛玉。清人陈其泰也说:“凤姐可恶,明是违心之谈,不过随口绰趣而已。”又说:“此时除贾母外,皆心乎宝钗矣,而凤姐偏戏弄黛玉,若已有成议者然。”这都是因后四十回中“掉包计”的描写,故把王熙凤看得太坏了,实在是冤枉了王熙凤。我们仔细地看这一段情节,玩笑原本是林黛玉挑起的,但当凤姐将吃茶引到女子受聘这层意思上后,伶牙俐齿的林黛玉马上就落了下风,只有“红了脸,一声儿不言语”的份了。这不是黛玉的口才不如凤姐,而是玩笑的内容使得黛玉不能再说了。一个尚未受聘的贵族小姐怎么能当众谈婚论嫁呢!更何况凤姐的玩笑又说中了黛玉的心病。凤姐是善意的,又绝不是随便乱说,她除了通过玩笑的形式公开了对宝黛婚姻持赞成态度外,玩笑的本身又透露出这样的信息,即宝黛婚姻事大家心里都有数。甲戌本在此处有一条夹批云:“二玉事在贾府上下诸人,即看书人,批书人,皆信定一段好夫妻,书中常常每每道及,岂其不然,叹叹。”“岂其不然”是指以后的变故,但在这个时候大家都认为宝黛婚姻是肯定的。这从第六十六回兴儿对尤氏姐妹说的一段话中可以得到证明,兴儿说:“若论模样儿行事为人,倒是一对好的(指宝玉与尤三姐)。只是他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由此可见,凤姐的玩笑并不仅仅是开开“玩笑”而已。 凤姐与黛玉开玩笑,黛玉“急了”,“急了”不等于“恼了”。玩笑开得不算小,一辈子的婚姻大事都说出来,但我们见黛玉并没有真生凤姐的气。在贾府中,王熙凤的“恶”“恨”是出了名,也得罪了不少人,但那要看对什么人。凤姐与宝玉、黛玉的关系一直很密切,他们之间没有什么矛盾。我们从没有看到王熙凤与薛宝钗有这种亲密的关系。就在开玩笑后,赵姨娘、周姨娘进来瞧宝玉,李纨、宝玉、宝钗都让她两个坐,“独凤姐只和林黛玉说笑,正眼也不看他们”。可见玩笑“急了”后的黛玉与凤姐的关系仍是亲亲密密,王熙凤开这种玩笑,黛玉的心里不知有多高兴呢!这里面还有一个小细节,人们往往没有注意,当大家都要离开宝玉房间时,宝玉道:“林妹妹,你先略站一站,我说一句话。”凤姐听了,回头向林黛玉笑道:“有人叫你说话呢。”说着便把林黛玉往里一推,和李纨一同去了。这一句话和“往里一推”的动作,既是凤姐开玩笑的继续,又是友好和善意的表示。 说王熙凤真心支持“木石姻缘”,除上面那次借开玩笑明确表示态度外,我们还可以找到其他根据。如第三十回因宝黛怄气,老太太让凤姐去瞧瞧他们和好了没有,凤姐去了拉着林黛玉回到贾母处,她不无夸张地说:“我说他们不用人费心,自己就会好的。老祖宗不信,一定叫我去说合。我及至到那里要说合,谁知两个人倒在一处对赔不是了。对哭对诉,倒像‘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两个都扣了环了,那里还要人去说合。”说得满屋里都笑起来,贾母自然也高兴了。凤姐用“‘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两个都扣了环了”来夸张地形容宝黛的和好与关系的密切,恐怕也不能看作是随便说说。还有第五十五回凤姐与平儿谈论府里的各项开销,当平儿说:“将来还有三四位姑娘,还有两三个小爷,一位老太太,这几件大事未完呢。”凤姐道:“我也虑到这里,倒也够了: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的钱,老太太自有梯己拿出来。”“一娶一嫁”虽说可做各种解释,但在凤姐的言谈话语中,我们不难感觉到她是把宝黛的“一娶一嫁”明确当成一回事的,这正是凤姐所希望的。 我们常说宝玉黛玉的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础之上的,如此说来,王熙凤支持宝黛婚姻,是不是说她同情或支持宝黛的追求爱情自主的行为和思想呢?当然不能这样简单地理解。认真分析起来,王熙凤之所以支持撮合宝黛婚姻,除她揣摸迎合贾母的心思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我们知道在荣国府真正掌握家政大权的是王夫人,王熙凤则是贾赦的儿媳妇,她之所以能当上荣国府的大管家,主要靠贾母和王夫人的支持。王夫人用王熙凤一是因为她的大儿媳妇李纨“是个佛爷,也不中用”,二是因为王熙凤是她的亲侄女。王熙凤到了王夫人这边,的确成为王夫人的心腹干将,帮助王夫人牢牢掌握住家政大权。但随着宝玉婚姻问题的提出,未来的宝二奶奶是谁,直接关系到王熙凤的地位。如果宝玉娶的是林黛玉,这对凤姐没什么威胁,在凤姐的眼里,黛玉“是美人灯儿,风吹吹就坏了”,黛玉自然不是管家务的材料,凤姐照样可以继续当她的大管家。但宝玉如果娶薛宝钗,情况就不同了。宝钗的学识、才干都要强于王熙凤,特别是在凤姐生病的时候,王夫人让李纨、探春、宝钗组成“三驾马车”处理家务,薛宝钗表现出非凡的理家才能。试想宝钗如当了宝二奶奶,还能有王熙凤的位子吗!正如陈其泰所说:“宝钗来管家务,可知亲事已定,亦如袭人给宝玉为妾,王夫人尚未明说耳。”说“亲事已定”,没有什么根据,但要说王夫人选中的儿媳妇是薛宝钗而不可能是林黛玉则是很有道理的。如此看来,王熙凤支持“木石姻缘”,而不希望“金玉姻缘”,就不难理解了。 在《红楼梦》中公开提到宝黛婚姻并表示愿意撮合的还有薛姨妈和紫鹃,事见第五十七回,回目是“慧紫鹃情辞试忙玉,慈姨妈爱语慰痴颦”。这一天薛姨妈、宝钗到潇湘馆看望黛玉,闲话中谈到黛玉的婚事。宝钗开玩笑说她哥哥已经相准了黛玉,还说:“妈明儿和老太太求了他作媳妇,岂不比外头寻的好?”由宝钗的话而引出薛姨妈的一番“爱语”。薛姨妈说:“我想着,你宝兄弟老太太那样疼他,他又生的那样,若要外头说去,老太太断不中意。不如竟把你妹妹定与他,岂不四角俱全?”当时紫鹃忙跑来笑道:“姨太太既有这主意,为什么不和太太说去?”黛玉身边的婆子们也说:“姨太太竟做媒保成这门亲事是千妥万妥的。”薛姨妈说:“我一出这主意,老太太必喜欢的。”对薛姨妈这一番“爱语”如何看?或如清人陈其泰所说:“薛姨妈如无宝钗欲婿宝玉,则为黛玉做媒,亦是或有之事。今方为宝钗百计图成,岂肯成全黛玉乎。”他认为薛姨妈的“爱语”不过是“戏语”,说完了也就“随手撩开”,故不能像紫鹃那样认真对待的。陈其泰的分析并非没有道理,因为从此我们并没见到薛姨妈去向老太太保成这门亲事。但如果说薛姨妈是“语言取笑”,是“哄”林黛玉,恐怕也不尽其然。她不过是看到和听到阖府上下都认可宝黛婚姻,贾母又有明显的倾向性,送个顺水人情或是讨贾母一个高兴而已。她的态度与王熙凤、紫鹃的真心支持并不完全一样。 曹雪芹是不是《红楼梦》的作者?他在哪里写的《红楼梦》?后四十回是谁续写的?后四十回的内容有多少违背原著旨意?掉包计是符合原著的情节吗?贾母和王熙凤支持金玉良缘吗?林黛玉和贾宝玉爱情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怎样看薛宝钗人物形象的是是非非?王熙凤人物形象有多么丰富?探春远嫁到底去了哪里?林黛玉走路应该什么样?到底有几次葬花?……《红楼梦》诞生以来有诸多争议和难解之谜,本书对其中的一些问题做了细致分析解答,文笔流畅,形象生动。 本书是“古典新知”丛书的一种。 “古典新知”丛书介绍: “古典新知”丛书邀请当代学术名家解说中国古代经典名著,体式不拘一格,内容深入浅出,视域更加宽广,角度更加新奇。以大家手笔写小品文章,往往更见精彩;由著名学者作自由漫谈,或许愈加活泼。希望这套丛书可以成为专业研究与大众阅读之间沟通的桥梁,为读者朋友欣赏古典名著、了解传统文化提供助益。 “古典新知”丛书书目: 三国演义的前世今生 张国风 著 亦侠亦盗说水浒 陈洪、孙勇进 著 西游三昧 张锦池 著 解味红楼:曹雪芹的旧梦与悲歌 张庆善 著 三言二拍:宋明的烟火与风情 王 昕 著 打开金瓶梅的另一种方式 詹 丹 著 聊斋志异:书生的白日梦 韩田鹿 著 儒林外史:名利的炙烤 张国风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