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危重症治疗学
作者简介
尤荣开 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历任浙江省温州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浙江大学明州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兼任华东地区危重病医学专家委员会常委、浙江省重症医学分会委员、温州市重症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1997 年开始从事重症医学,长期从事临床一线医疗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重症、慢性危重症康复、人工气道建立与维护、昏迷复苏。承担国家级、省级、市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多项,各级研究课题5 项。主编《人工气道建立与维护》《神经科危重症监测治疗学》《常见危重综合征救治》《常用急救仪器设备使用与维护》《常见临床脑病救治》等 5 部专著,参编《现代肠内和肠外营养的临床实践》《外科大查房——病例选录》,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 50 余篇。 潘剑敏 长期任职于康复医院重症医学科,从事临床一线医疗工作近 30 年,熟练掌握重症医学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在重症肺炎、脓毒症、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各种休克、多发性创伤、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方面具有丰富的抢救经验,对各种重大、疑难、复杂麻醉手术的围术期处理及监护治疗、急救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各种生命支持手段,如呼吸支持技术、血流动力学监测、心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除颤仪使用、中心静脉及动脉置管、各种监测系统建立、危重症营养治疗技术等。主要研究方向为慢性危重症治疗与康复、人工气道建立与维护、昏迷复苏。
内容简介
第 1 章? 慢性危重症概述 医学是人类在漫长岁月里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形成的一门自然科学。在西欧文艺复兴时期,启蒙的曙光初现,理性和科学开始进入了医学实践中时,人们渐渐有了设施良好的医院、训练有素的医生、疗效神奇的药物。借助医学,人们“征服”了许多原先无法治愈的疾病,不仅延长了人类的寿命,而且提高了人类的生命质量。重症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CCM)正是人们在不断攻克医学难题形成的一门近代医学分支学科。 重症医学核心的内容与技术是生理参数的实时监测与脏器功能的支持,实时生理参数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危及患者生命的现象,为临床医师提供一个及时抢救的时机;脏器功能支持为患者提供一个自身修复的机会,所以大大提高了急性重症患者的生存率。然而,其中一些患者在最初的急性危重状态下存活下来,但仍然存在一个或一个以上脏器功能障碍,需要长期机械通气支持和其他重症监护治疗,这种慢性综合征称为慢性危重症(chronic critical illness,CCI)。 慢性危重症是一种毁灭性的疾病,死亡率超过大多数恶性肿瘤,大多数幸存者的脏器功能仍然需要依赖人工支持。在美国,治疗慢性危重症的费用每年已经超过 300 亿美元,而且还在增加。 一、急性危重症结局 重症医学技术的进步使更多的患者能够在急性危重症中存活下来,但也造成了大量且不断增长的长期依赖机械通气和其他重症监护治疗的患者。急性危重症患者通过重症治疗有以下三种可能结局。 (一)快速恢复型 这类患者能迅速恢复脏器功能,恢复自主活动,出院回家,回归社会。这类患者主要因为:①年龄轻,生理储备能力强,再生能力强;②疾病本身对机体的病理生理过程影响小;③单脏器损伤,其他脏器功能正常;④没有继发的二重感染或多重打击;⑤患者营养状况较好;⑥恰当治疗。这是临床上最多的一种结局。 (二)极重死亡型 这类患者因疾病打击过重,现代医学手段无法抗衡,在入住 ICU 之后迅速死亡。这类患者主要因为:①年龄大,超过 80 岁,生理储备能力弱,再生能力差;②疾病本身对机体的病理生理影响大;③多脏器损伤,并有其他脏器功能不全;④继发二重感染或多重打击;⑤患者营养状况差;⑥存在共病、肌少症、虚弱症等;⑦不恰当治疗。这是临床上一少部分患者的结局。 (三)慢性迁延不愈型 这类患者能度过危及生命的重症极期,生命体征逐渐稳定下来,脏器功能缓慢恢复,但一些脏器功能仍不能自主维持,需要借助于辅助手段维护器官功能,需要护理人员精心照护,才能维持生命,这类患者 1 年之内恢复自主活动只有12%,难以出院回家,不能回归社会,需要长期入住康复医疗机构或长期护理机构。这类患者主要因为:①年龄较大,生理储备能力下降,再生能力较弱;②疾病本身对机体的生理有一定的影响;③原有慢性脏器功能异常;④持续慢性炎症存在;⑤营养状况较差;⑥免疫功能低下;⑦基因异常。这是临床上最棘手的结局,为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成为急性危重患者经积极治疗后的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据估计,在美国任何时候都有超过 10 万名这样的患者,在其他一些国家也是一样,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书中所述不仅参考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还结合临床实践中大家容易遇到的问题予以细致阐释。对于慢性危重症相关康复设备的使用与维护、耗材的使用与管理等方面书中也做了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