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新世界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老子的门徒(列国风云)
ISBN: 9787510449499
魏萌,男,燕赵人士。性沉静,好读书,杂取百家,钟情黄老,尝以“老子之门徒”自居。多年沉潜于史料的搜集与研究工作之中,对先秦史有着异于常人的洞见。在历史小说的创作中,力图将“大历史”与“微历史”无缝接合,笔下人物心理细腻,历史逻辑严谨,故事娓娓道来,令人耳目一新。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遭遇犬戎之乱,西周灭亡 。在诸侯的拱卫下,原太子宜臼即位周王,史称周平 王。平王为躲避戎兵的锋芒,将都城从镐京(今陕西 省西安市长安区西北)迁往雒邑。自此,王室衰,春 秋始,其结果就是诸侯做大,周室*萎,大国打着尊 王攘夷的口号要挟天子,小国则在大国实力的此起彼 伏间摇摆不定。 宋国是黄河下游的一个二流**,四面皆为平原 ,易*难守,东南地区还有蛮夷之患。和它的邻居卫 国一样,不论是哪个诸侯国想要借刀杀人或炫耀武力 ,都会首先拿它们开刀。 当年,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的时候,宋国的国君 曾有恩于他。宋国正是凭借与晋国的这点恩情,为自 己找到了一个自认为坚不可摧的靠山。然而宋国的统 治者们始终没有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乱世之中,自胜 者强。 死死依附晋国,并没能给宋国带来安宁太平的* 子,就在晋楚争霸的短短几十年间,发生在宋国境内 的大小战役就有近百次之多。长期的战乱与上国的盘 剥,使宋国的大地上满目疮痍,许多原本富庶肥沃的 土地都因为民生的凋敝而变成了贫瘠的荒地。百姓们 敢怒不敢言,始终于一片水深火热之中任人宰割,任 人抛弃…… 周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年)五月,在宋国 大夫向戌的努力撮合下,晋、楚、齐、鲁、宋、卫、 郑、许、陈、蔡、曹等十三个诸侯国决定在宋国的国 都商丘再次举行“弭兵大会”,以消弭绵延不*的战 火,还百姓以休养生息的机会。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 中原大地,闻之者无不欢欣鼓舞,尤其是那些饱*战 乱之苦的宋国百姓。 有关“弭兵大会”的消息同样也在**时间传到 了宋国的相邑(今安徽涡阳)。 这***光和煦,几个赤脚的孩子在村口的一棵 银杏树下奔跑嬉戏。已成合抱之势的银杏树旁是一进 朴素得有些简陋的院落。很多年前,一位精通殷商古 礼的老先生游学至此,人住这进院子。 老先生一身仙风道骨,超然物外,与世无争,没 有人知道他的身世来历,只是都尊称他为商先生。商 先生博古通今,知书达理,清心寡欲,平易近人,方 圆数百里内的年轻人纷纷慕名而来,投于其门下。 “先生,先生!出大事了!”一个目光炯炯、身 材魁梧的少年从门外跌跌撞撞地闯将进来,脸上油光 腻腻,激动之晴溢于言表。 “文甦,如此大惊小怪,所为何事?”说话之人 正是商容商先生,被称作文甦的少年是他的学生秦佚 。 “喜讯,喜讯呀!您大概还不知道吧?两个月后 ,中原的十三个诸侯国将会在我们宋地召开弭兵大会 。战火一熄,还愁过不上好*子吗?宋侯总算是聪明 了一回。”秦佚神采奕奕地将刚刚得到的消息悉数道 来。 商先生轻拂长髯,望着身旁正襟危坐的一位年轻 人微笑不语。此时此刻,屋外又传来了孩童们嬉笑的 声音。五月的南风兀自灌人,堂前顿时花香盈室…… “佚天生愚钝,不知先生为何发笑?”秦佚被商 先生的笑而不答弄得有些不知所措。 “伯阳,你*了解为师的心意,你来说给文甦一 闻,如何?” “弟子岂敢在先生面前造次。”被唤作伯阳的年 轻人谦虚道。 “你我之间亦师亦友,何须拘于世俗之礼,但说 无妨。” 伯阳不便推托,于是起身执礼道:“我听闻有道 之君,从不依靠武力霸凌于天下。这是因为武力只会 激起人们的怨恨,战端一起便如离弦之箭,一发不可 收拾。人心若被**所遮蔽,就会不择手段地与人争 ,与人抢。然而物壮则老,盛极必衰,逞一时之勇得 来的胜利怎么会长久呢?个人如此,天下之势也是如 此。人与人相争,国与国相侵,霸主的宝座频频易主 ,战争也因此总是周而复始。*队所到之处,流血漂 橹,白骨遍野,且大战之后,必遇荒年,*终还是苦 了百姓。” “那么通过会盟的方式将战火消弭于无形,不正 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吗?”秦佚反问道。 “我明白你的意思。”伯阳的话显然只说了一半 ,“穿衣不是为了穿衣而穿,而是为了取暖,为了遮 羞,战争同样不是为战而战,不过是一种表象罢了, 所以消弭战火*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诗》*‘ 君子屡盟,乱是用长’,你难道忘记了吗?三十多年 前,晋楚两国的大夫就曾在宋都西门外的高台上会盟 弭兵,他们信誓旦旦地说再不以兵戎相见,然而不到 两年时间,两国便鏖战于鄢陵。” 秦佚眉头紧蹙,沉默不语,因为伯阳所说的都是 事实。 “连年征战,纵是万乘大国也吃不消呀。齐桓势 衰之后,晋楚两国为了争夺中原霸权,几十年里大小 百战,如今早已是人困马乏,民怨沸腾,这就是轻言 战事的报应。如今楚国*困于晋人一手扶植的吴越诸 国,而晋**部士族大夫鼎立而起,内乱堪忧。一南 一北两个大国皆为守势,它们需要以消弭战祸为幌子 ,以便集中力量解决内部问题。这弭兵大会名为弭兵 ,实为缓兵。风雨欲来,必先宁静,*加剧烈的战祸 恐怕离我们不远了。”说罢,伯阳重新跪坐于案几之 前,并为商先生沏了一杯清茶。 “伯阳大哥的话,真似醍醐灌顶啊。”秦佚所说 的确是心里话,他这一生中*佩服的只有两个人,一 个是德高望重的商先生,一个就是他的这位伯阳大哥 。 秦佚是个孤儿,从记事起便一直跟随在商先生左 右,先生教他读书识字,并将毕生所学悉数传授。在 伯阳前来拜师之前,秦佚一直都认为自己是商先生* 得意的门生。 伯阳前来拜师的时候也就二十岁上下的样子,恰 逢先生在为营造学馆的事情积极奔走,两人相谈甚欢 ,一见如故。秦佚一度觉得先生因为伯阳的到来而冷 落了自己,他与先生情同父子,所以在心底对伯阳产 生了些许的隔阂。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