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军事近代化的文化观照

晚清军事近代化的文化观照
作者: 黄松平//朱亚宗|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2.10
折扣购买: 晚清军事近代化的文化观照
ISBN: 9787559876607

作者简介

黄松平,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系统工程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体系工程理论与方法研究。主持全军军事理论课题、军委科技委前沿创新课题、军内科研课题等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荣立三等功1次。

内容简介

魏源对中国军事技术近代化的探索 从军事方面来说,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实在道出了近代以来在军事文化冲突中处于被动局势的东方民族追赶西方先进军事技术,进而摆脱落后地位的一个重要的军事技术发展战略方针。然而,对于赶上西方军事强国,实现军事技术近代化的时间,魏源的判断显得过于轻率而乐观。魏源指出:广东绅士潘世荣所制造的火轮船,“试造不灵便者,仍由粤商师心仿造,未延夷匠指授之故。倘肯出赀夷匠为师,不旬日而可成矣”。(清)魏源:《海国图志》第4册,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第2098页。 魏源认为:通过铸造的具体实践,中国工匠“习其技巧,一二载后,不必仰赖于外夷”(清)魏源:《魏源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870页。;“不旋踵间,西洋之长技,尽成中国之长技”。(清)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86页。魏源在学习外国长技方面甚至有“毕其功于一役”的不切实际想法:“尽收外国之羽翼为中国之羽翼,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富国强兵不在一举乎?”(清)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06页。无论从魏源所言的“不旋踵间”,还是“不在一举乎?”的论调,可见他将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看得过于简单,认为与匠人学艺无异,一两年即可出师,显然魏源还无法认识隐藏在先进军事技术背后的科学体系,更遑论制度和精神文化层次。我们不妨称之为魏源的“一蹴而就论”。可以说,这种观点影响很深,一直延续到洋务运动的初期。 左宗棠在对科学价值内涵的认识与把握上,深深打上了魏源的烙印。其对军事技术近代化的时间判断与魏源也如出一辙,认为积数载之功即可告成:“今船局艺堂既有明效,以中国聪明才力,兼收其长,不越十年,海上气象一新,鸦片之患可除,国耻足以振矣”(清)左宗棠:《左宗棠全集·书信(二)》,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第194页。;“数年以后,闽局轮船日多,驾驶日熟,器械日精,岛国且将延颈跂踵以附中国,中国得以鞭箠使之矣”(清)左宗棠:《左宗棠全集·书信(二)》,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第214页。;“数年之后,彼之所长皆我之长也。……彼族无所挟以傲我,一切皆自将敛抑”。(清)左宗棠:《左宗棠全集·书信(二)》,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第65页。 频繁出现的“数年”,使我们看到左宗棠显然跟魏源一样,把学习西方军事技术看成匠人学艺,认为数年可成。后来左宗棠在创办福州船政局时更是将“数年”具体化为一个“五年计划”:“惟火轮船之制,……道光初年前后也。萃彼中千数百年之奇秘,并之一船之中,百物之所为备,不但轮机一事巧夺天工,而我欲于五年中尽其能事,归之于我,其不容有所靳也,明矣!”(清)左宗棠:《左宗棠全集·书信(一)》,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第720—721页。他乐观地认为,学习、引进西方军事技术的风气一开,“则西人之长皆吾华之长,不但船坚炮利可以制海寇,即分吾华一郡一邑之聪明才智物力,敌彼一国而有余。行之数年,各海口船炮罗列,并可随时分拨协济,人力物力互相通融,处处铜墙铁壁,以守则固,以战则克,尚何外侮之足虑乎!”(清)左宗棠:《左宗棠全集·札件》,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第606页。1873年,福州船政局成立已届五年,其雇佣的洋员也因合同到期陆续回国。该船政局造船数量虽与左宗棠原计划大体一致,但科学体系、技术知识远未“归之中土”。左宗棠的“五年中尽其能事”的梦想当然也被现实击得粉碎。实际上,器物层面的“师夷长技”,只能跟在对手后面亦步亦趋,顶多打一个平手,远远达不到“制夷”的水平,这也为洋务运动等后来的历史发展所证明。 郭嵩焘“三百年论”的理性认知 现在看来,晚清士人在回答赶超西方军事技术或者说中国军事技术近代化到底需要多少时间这一问题上,最为符合历史发展实际情况的当属郭嵩焘。 郭嵩焘在其著名的奏稿《条议海防事宜》中提出了“西洋立国有本有末”的论断,他认为:“欧洲各国日趋于富强,推求其源,皆学问考核之功也。”(清)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3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56页。郭嵩焘认识到,器物之后有制度文化乃至知识者心灵深处的问题在。所谓富强以“通商为本”“政教为本”“人心为本”,而“学校者人心风俗之本”(清)郭嵩焘:《郭嵩焘全集》第11册,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第365页。;“西洋人品学问蒸蒸日上,非无故也”(清)郭嵩焘:《郭嵩焘全集》第10册,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第1855页。;“西洋政教、制造,无一不出于学”,“此邦术事愈出愈奇,而一以学问思力得之,人心固无不有也”(清)郭嵩焘:《郭嵩焘全集》第10册,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第201页。。因此,推进军事技术近代化,首先必须在建立学校,普及教育上下功夫,而要振兴中华,这一过程需要数百年:“竭三十年之力为之,亦可望有成效。制造之精,竭五十年之力为之,亦庶几什一望见其涯略。若此者,其源皆在学校。学校之起,必百年而后有成。用其百年之力以涤荡旧染;又用其百年之力,尽一世人才而磨砻之;又用其百年之力,培养渐积以使之成。以今日人心风俗言之,必有圣人接踵而起,垂之百年而始有振兴之望。”(清)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4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9页。这就是郭嵩焘的“三百年论”。 郭嵩焘的判断与历史发展最吻合,这与其独特的经历与悟性有关。鸦片战争发生时,郭嵩焘在浙江学政罗文俊的幕府充当幕僚,目睹浙江战事,并开始注意外情,思考中国战败的深层原因。同治元年(1862),郭嵩焘应李鸿章之前请赴沪就任苏松粮道,并襄办军务。“嵩焘重临沪滨,耳闻目睹,才识更有精进。当时上海开埠已二十年,华洋杂处,见闻更广,除了咸丰年间已有的洋楼洋船外,又见到了许许多多的洋枪洋炮。”\\[美\\]汪荣祖:《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焘与道咸同光时代》,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第80页。如同年十二月十九日,随同李鸿章检阅春字营勇演放开花炮。“炮制之精,所未尝见,而一以机关运用之,左右高下,立表测之,随机转动,真绝技也。”(清)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2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82页。三天后,郭嵩焘还随李鸿章至新闸观英兵操练洋枪队。“向见洋枪队,赏其步武之匀速,及与英兵较,则洋枪队步伐不如英兵之整齐有力,又不可以道里计矣。”(清)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2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82—83页。郭嵩焘奉命使英后,“置身于西欧文明之中,不仅加深了对列国情势的了解,而且积极参与,留心观察”(清)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2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96页。,努力探求西方富强之原。 由于郭嵩焘对待西方文明的态度积极,且大使身份使其接触面比出洋的一般国人既广且深。曾国藩视野开阔,对洋务问题的认识远高同侪,但在郭嵩焘看来,曾“于洋务素非通晓”。这并非对曾的有意贬低,而是郭嵩焘对于自我的理性认知和思想观念上的骄傲。因此,有学者评论说:“以他与英法两国政府交涉的经验,在西洋所获得的感观与知识,以及对整个世界局势的了解,在当时中国官吏与士大夫之中,实罕见其匹。”\\[美\\]汪荣祖:《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焘与道咸同光时代》,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第262页。 值得一提的是,郭嵩焘的判断与百年后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战略目标高度吻合。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我国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并强调:“要用两代人、三代人、甚至四代人来实现这个目标。”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56页。由此可见,从19世纪中叶起,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就需200年以上的时间,而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这个时间无疑更长。由此可见,在要不要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学习什么和怎样学习方面,洋务派遵循“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路,分歧并不是很大,但对于学习多久的问题却有着因人而异的判断,其中又以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三位湖南岳麓书院学子魏源、曾国藩、郭嵩焘为代表,他们在时间判断上呈递增趋势,分别由两年、二十年增至二百年以上。当然,其猜测也越来越逼近后来的历史发展轨迹,我们不妨称之为中国军事技术现代化中的“魏源—曾国藩—郭嵩焘猜想”,简称“魏曾郭猜想”。 军事技术社会主体与晚清军事技术的深入发展 晚清军事技术社会主体出现在甲午战争之后。甲午战败后,朝野上下对军事失利进行了深刻反思,出现了人人言武的局面,他们都深切认识到腐朽的湘淮勇营制度和军事技术训练方式不足取。康有为曾多次上书建议裁汰旧军,训练新军“皆令仿德日兵制,分马步工炮辎重之队”康有为:《康有为政论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第320页。。张之洞也指出:“日本用兵,皆效西法,简练有素,饷厚械精,攻取皆有成算,弁兵皆有地图,以及登山涉水之具,糇粮御寒之物,无不周备。”(清)张之洞:《张之洞全集》第2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990—991页。为此,张之洞于甲午战后的奏稿中,针对勇营的积习阐述了其新的建军原则:“额必足,人必壮,饷必裕,军火必多,技艺必娴熟,勇丁必不当杂差,将领必不能滥充,此七者,军之体也。”(清)张之洞:《张之洞全集》第2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53页。顺天府尹胡燏棻、浙江温处道袁世凯等也有与张之洞相类似的观点。于是,全面变革军制,编练新军被提到首要地位上来,发展新式陆军遂成为甲午战争以后中国军事改革的重点。 与此同时,军人和军事技术人员的地位进一步提升,甚至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风气移人,人才也随风气而转移,虽贤者不能自拔于风尚之外,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加入与军队或与军事相关的行业,为军事技术进步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特别是清廷下令废除科举制度后,“社会流动渠道豁然敞开,各阶层都获得从军入伍的机会”杨刚、盛波、田顺静:《从民变到兵变看清末民初的社会转型》,《青春岁月》,201 这是一部有趣的晚清历史文化普及著作。作者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反思晚清时期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发展与挫败。全书.史料、案例丰富,书中征引大量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胡林翼、郭嵩焘等晚清重臣名流的文字,凡有所论皆言之有据;给读者全景展示了曾、左。李等晚清人物对中国军事技术近代化推动及其局限。全书涉及的议题鸿富,话题多元。书中对晚清时期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发展与挫败、晚清中国军事工程技术衰落的原因、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的当代价值、近代湖湘文化所体现的精神力量等议题都做了深入剖析,能够帮助读者加深对晚清军事近代化和中国近代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