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之间(哲学家实践理念的故事)

生死之间(哲学家实践理念的故事)
作者: (美)科斯提卡·布拉达坦|译者:吴万伟
出版社: 中央编译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31.40
折扣购买: 生死之间(哲学家实践理念的故事)
ISBN: 9787511734990

作者简介

吴万伟,河南洛阳市宜阳县人。武汉科技大学外语学院教授,翻译研究所所长。译著有《行为糟糕的哲学家》(新星出版社2006年)、《中国新儒家》(上海三联书店2010)、《分配正义简史》(译林出版社2010)、《大西洋的跨越》(译林出版社2011)、《城市的精神》(繁体字版:台北:财信出版社2012;简体字版:重庆出版社2012)、《儒家民主:杜威式重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等。

内容简介

创造孤独 哲学作为“生活艺术”的概念为我们提供了观察蒙田 生平和著作的很好视角。笔者之所以从阿多和福柯的理论 绕道迂回就是为了让我们准备好最终与蒙田相遇。 蒙田不喜欢他那个时代的“学院派哲学家”。他的传 记作家萨拉·贝克维尔最近注意到,他“讨厌这些人的迂 腐和抽象推理”。但他完全被另外一种哲学征服了,这种 “伟大的实用主义”哲学探讨各种实际问题,如“朋友死 了如何摆脱悲伤、如何鼓足勇气、如何在道德困境下行动 、如何让生活更加充实等”。(Bakewell 2010:109)蒙田 推崇的思想家是苏格拉底、西塞罗、塞涅卡、斯多葛派和 伊壁鸠鲁等人,他们都是“生活艺术”哲学传统的脊梁。 在名为《如何生活》一书中,萨拉·贝克维尔探讨了 蒙田的生平和作品,明确无误的目的就是从中挖掘出哲学 意义的“生活艺术”。其结果是,这本传记令人印象深刻 地重构了蒙田的存在世界、文化世界和思想世界。贝克维 尔相信,蒙田世界的关键议题是应该如何生活。这是包含 多个层次的大问题,有时候具有流动性,绝对不能与“人 应该如何生活”的狭隘伦理问题混为一谈。蒙田对后一个 问题或许也感兴趣,但他的大部分时间仍然用来竭力搞清 楚“如何生活得更美好”,即“正确的、值得称道的生活 ,同时也是充满温情的、惬意的、幸福的生活”。 (Bakewell 2010:4)事实上,“如何生活”的问题贯穿蒙 田传记的始终:它打开他的眼界,让他去旅行,去见世面 ,去参与政治,去对付病痛,逐渐习惯于死亡观念,并最 终能有尊严地死去。正是在寻找和发现“如何生活”的过 程中,在人生问题的写作中,蒙田认识了自己。 最重要的是,“如何生活”的问题使蒙田辞掉了工作 ,这个决定令我们感激不尽。蒙田的生活真正开始于其他 多数人的终结之地——退休。1571年,即在他38岁的盛年 ,在接受晋升前的考察之后,或许因为沮丧,他决定提前 退休。与尼采的退休一样,蒙田的退休或许是现代哲学的 整个历史上最具积极意义的退休之一。特别具有反讽意味 的是,蒙田在任职时所做之事,在当时就像在现在一样没 有多大意义,而他退休后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却是怎么赞美 都不为过的。从专业职责中解放出来后,他就开始了重大 的人生工程:撰写随笔。在写作过程中,他不仅开创了新 的文学体裁,而且创作出新的文学人物,一个对后世作家 产生巨大影响的精彩人物。这个人物的名字就是蒙田,他 或许是第一位完全成熟的现代知识分子。 在《随笔集》序言“致读者”中,蒙田说了句名言: “我自己是书的对象。”(Montaigne 2003:lix)不是周 围的世界,不是过去和现在,也不是他的社会和文化,而 是他本人。为了避免产生任何误解,蒙田在同一篇文章中 描述了书中呈现自我的方式:“我想让人看到简单的、自 然的、日常生活中的我,没有任何矫揉造作:因为这是我 刻画的我自己的自我。”(Montaigne 2003:lix; Montaigne 1969:I,35)具有反讽意味的是,甚至说这样 简单的事,即他希望让人看到“简单的、自然的、日常生 活中的我”,他却经历了复杂而曲折的过程,一再进行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