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点中国史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章 远古时期 一、远古人类 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发现了 众多的原始人类遗址。 元谋人 1965年,考古工作者在云南元谋发现了两颗远古 人类牙齿化石和一些有明显加 工痕迹的石器,在遗址的黏土层中还发现了许多炭屑 和呈黑色的烧骨。经科学家鉴 定证明,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 石,即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 人化石。 北京人 1929年,在北京房山周口店龙骨山的岩洞里,中 国古生物学家斐文中首次发现 了原始人类的头盖骨化石,这些原始人类被称为“北 京人”(旧称中国猿人)。1936 年,考古学者贾兰坡又在此连续发现了三个头盖骨。 1941年,中华民国行政院院长 翁文灏以官方的名义委托美国军医弗利把这些化石运 往美国,但运送化石的船被日 本军队击沉于长江口,从此这批非常珍贵的化石便失 踪了,其下落至今仍是一个谜。 北京人距今约50万年,他们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 质特征,但已经能直立行走,上 肢基本上具备了现代人的特点,已经会制造不同用途 的石制工具。制造和使用工具, 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的重大进步。北京人打制的石器 ,表面都很粗糙,主要用于采集 和狩猎。使用这种打制石器的时代,叫做旧石器时代 。 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用以烧烤食物、照明、 御寒和驱赶野兽。火的使用提高 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人类体质的 发展和脑的进化。 北京人生活的地方丛林茂密,野兽出没无常,仅 凭个人的力量和简陋的工具难以 生存。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共同劳动并分享劳动成果, 过着群居的生活。这便是人类 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 山顶洞人 距今约2万年前,在今北京房山周口店地区还生 活着一批原始人类。他们的遗 骨化石在龙骨山顶部的洞穴中被发现,因而被称为‘ ‘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的面貌和现代人已经没有多大区别。他 们除了采集和狩猎外,还会捕 捉水生动物,他们用骨针连缀兽皮,用来遮蔽身体、 抵御风寒。山顶洞人已经使用人 工取火,并懂得摩擦能使器物表面光滑、精细,这说 明他们的劳动技能有了提高。 二、氏族聚落 早期人类的定居地,称为聚落。按血缘关系组成 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称为氏 族。氏族聚落的居民,是同一个祖先的后代。距今约 六七千年前,氏族聚落星罗棋布 于中华大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黄河流域的半坡 聚落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聚落。 半坡聚落 距今约六七千年的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 ,现存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 遗址北部是公共墓地,南部是居住区,东北部是烧制 陶器的窑场。居住区内有一座很 大的长方形房屋,是氏族成员的共同活动场所:许多 圆形或方形的小房屋,是氏族成 员的住处。居住区周围有用于防护的壕沟。 半坡居民居住的房屋大多是半地穴式的。先从地 表向下挖出一个方形或圆形的 穴坑,在穴坑中埋设立柱;然后沿坑壁用树枝捆绑成 围墙,内外抹上草泥;最后架设屋 顶。屋内地面修整得十分平实,中间有一个灶坑,用 来烧煮食物、取暖和照明,睡觉的 地方高于地面。 半坡人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已种植粟、 白菜或芥菜等农作物,并在居住 区内建起围栏饲养猪、狗等家畜。此外,他们还经常 打猎、捕鱼,以补充食物。半坡居 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如开垦耕地用的石斧、石铲, 收割庄稼用的石镰、石刀,加工谷 物用的磨盘、石磨棒等。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 新石器时代。 河姆渡聚落 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 村,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 代表。河姆渡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同时还用动 物骨骼制作工具。他们在这些 工具上凿出几个孔用来捆绑木柄,这是工具制作技术 的又一进步。 河姆渡居民的房屋是干栏式的。先在地下埋栽木 桩作为房屋的基础,在桩顶架 设横梁,铺上木板;然后在横梁上设置立柱,搭建屋 顶,用木板做墙壁,安装栏杆。这 样,一座高于地面,具有通风、防潮性能的架空式房 屋就建成了。 河姆渡聚落的居民也已经会挖掘和使用水井,这 充分显示了河姆渡居民的聪明 才智。 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饲养猪、羊、水牛等 家畜。 大汶口聚落 距今约四五千年前的山东大汶口(今山东省泰安 大汶口地区)聚落的原始居民, 以农耕为主。大汶口遗址中,有些墓葬的随葬品如陶 器、玉器等多达180多件,而有 些墓葬只有一两件随葬品,甚至什么随葬品也没有。 这种现象说明,随着生产力的发 展出现了私有财产,聚落的成员之间产生了贫富分化 。 氏族聚落建立后,人们的生产方式逐渐从采集进 化到原始农业,从狩猎进化到家 畜饲养业,发展为可以持续创造财富的生产方式。我 们的祖先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 开始了定居生活,他们创造的文化被后人称为“农耕 文化”。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以 及大汶口文化遗址反映的就是农耕文化。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