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造就一生/最有影响力的励志丛书

心态造就一生/最有影响力的励志丛书
作者: 张现杰
出版社: 延边大学
原售价: 15.80
折扣价: 10.11
折扣购买: 心态造就一生/最有影响力的励志丛书
ISBN: 9787563435005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以平常心追求卓越 人,在不知足中绝对地追求,在自得其乐中相对地满 足。知足,使得人在自我释放和自我克制之间,砌筑了一 个生命安顿的心理平台。在事业上永不满足和生活上感到 知足,实际上是知足心态的两个方面。知足使人平静、安 详、达观、超脱。相对的意义上知足常乐,在绝对的意义 上不因为知足而放弃承担、不因为常乐而毁于安乐,如此 书写的人生,虽不算亮丽,但普通人却因此而活得有滋有 味。 古语有云:“知足者常乐”。它来源于老子的“知足不 辱,知止不移,可以长久”。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知道满 足就会感到永远快乐。如果把“知足常乐”转换为弗洛伊 德笔下被压抑的本能和欲望升华——那不也是一个伴随着 个体生命始终的、在“知足”与“常乐”之间重建平衡支 点的过程吗?个人心理能量的释放,受弗氏所说的“快乐 原则”驱使,刺激主观欲望的扩张。阿Q得意的时候,想 着“要什么就是什么,喜欢谁就是谁”,但无收敛的欲望 和满足欲望的有限机会之间,只能达到暂时的、相对的和 谐,主体也只能得到暂时的满足。丽人生在世,却有做不 完的玫瑰色的梦。 大学时代读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有一段话记得 大意:一欲既终,他欲随之,终竟慰藉不可得。这就是涌 动不息的欲望之潮。个体自有生命开始,就意味着需要的 产生。随着人体的发育,以及与社会接触面的扩大,需要 也随之不断升华,如果需要得不到满足,人体的自身生长 发育便会受到阻碍。这种生理上的、物质上的需要是正常 的,但是如果对这些需要要求得过分,便又会陷入欲望膨 胀的泥潭。人都有欲望。人的欲望与生俱来,挥之难去, 但同时人又是具有理性的高级动物,应该而且能够把握好 欲望的“度”。人活在世上,有些东西应该得到,也能够 得到;有些东西不该享有,也不能攫取。老子曾说过:“祸 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这句话对于今天有着尤其 特殊的意义。纵观今日一些落马之人,探其原由,“祸咎” 概莫能出其“不知足”和“欲得”之外。王宝森、胡长 清、成克杰……贪婪的欲望使得一个又一个春风得意的 “能人”,从马上倏然坠地,沦为“阶下囚”,甚至走上 “断头台”。 清代李渔先生在他的《闲情偶寄》中说过:“善行乐 者必先知足”,他说的“知足”谓“退一步法”,即:“穷 人行乐之方,无他秘巧,亦止有退一步法。我以为贫,更 有贫于我者;我以为贱,更有贱于我者;我以妻子为累, 尚有鳏寡孤独之民,求为妻子之累而不能者;我以胼胝为 劳,尚有身系狱廷,荒芜田地,求安耕凿之生而不可得者。 以此居心,则苦海尽成乐地。”换成现在的话说,那就是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该知足了。从物质享受角度考虑。 我们每个人确实应当有个知足的心态,因为毕竟“人心难 满,欲壑难填”,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 知足者常乐,知足便不作非分之想;知足便不好高骛 远;知足便安若止水、气静心平;知足便不贪婪、不奢求、 不豪夺巧取。知足者温饱不虑便是幸事;知足者无病无灾 便是福泽。所谓养性修身,参禅悟道,在我理解,无非就 是个散淡随缘,乐天知命。“知份心自足,委顺常自安”。 这其中的玄机,就靠自己去参悟了。过分的贪取、无理的 要求,只是徒然带给自己烦恼而已,在日日夜夜的焦虑企 盼中,还没有尝到快乐之前,已饱受痛苦煎熬了。因此古 人说:“养心莫善于寡欲”。我们如果能够把握住自己的 心,驾驭好自己的欲望,不贪得、不觊觎,做到寡欲无求, 役物而不为物役,生活上自然能够知足常乐,随遇而安了。 人,在不知足中绝对地追求,在自得其乐中相对地满 足。知足,使得人在自我释放和自我克制之间,砌筑了一 个生命安顿的心理平台。在“见好就收”的意义上,提前 规避了未知的风险。知足常乐,在相对满足和绝对追求之 间,重建了一种平衡。一方面,知足常乐少了些欲而不得 的焦躁、少了些由色而空的虚无。比起“无欲”的禁锢, “知足”多了一层人情味;比起“一无所有”的自得与佯 狂,“知足常乐”返回了世俗理性。“人心不足蛇吞象”用 作欲望无限膨胀的喻象符号是“知足常乐”的反向修辞设 计。 知足是一种境界,知足的人总是微笑着面对生活,在 知足的人眼里,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淌不过 去的河,他们会为自己寻找合适的台阶,而绝不会庸人自 扰;知足是一种大度,大“肚”能容天下事,在知足的人 眼里,一切过分的纷争和索取都显得多余,在他们的天平 上,没有比知足更容易求得心里平衡了;知足是一种宽容, 对他人宽容,对社会宽容,对自己宽容,这样才会得到一 个相对宽松的生存环境,这难道不值得庆贺吗?知足常乐, 此之谓也。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有时我们要“不知足”才能 常乐。说到对物质生活的态度,还是知足为好;但是,对 于学习、工作和我们为之奋斗的事业,我们自然应该永不 满足。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