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中国的岁月/国际名人看中国

我在中国的岁月/国际名人看中国
作者: (美)海伦·斯诺|总主编:孙华|译者:安危
出版社: 北京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我在中国的岁月/国际名人看中国
ISBN: 978720013718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一、抵达上海 “林肯总统号”轮船轻快地行驶在混浊的黄浦江上。 站在甲板上的21名美国青年,迫不及待地探出身子,想瞥 一眼上海的外滩——黄浦江岸。同船的男子们,穿着白色 服装。一位马里兰的海*中尉,提着我的高尔夫球袋;一 位弗吉尼亚的“骑士”(很古板),拎着我的网球拍。 那是1931年8月,我已离家3个星期,远离家乡8152公 里。我原计划*多待一年,可是直到1940年12月,我才离 开了亚洲,庆幸的是在珍珠港事件的前一年逃了出来。 我们之中没有一个是观光旅行的。准备到菲律宾马尼 拉去的12名乘客,全是美国陆*或海*的现役**,大多 数是已婚夫妇。英美烟*公司的6名见习生,要去一个叫作 二十里铺的地方,有一点儿紧张。我和帕特·墨菲在上海 下船。帕特·墨菲的丈夫在长江巡逻队一艘*舰上当中尉 ,她要沿江上溯。我和她盘算在旅馆合住一个房间。 旅客中,没有一个人到过东方,我是**的中国通。 赛珍珠撰写的《大地》刚一出版,我就读过,而且我还在 读E.T.威廉斯写的《中国的昨天与**》。我曾经读过约 翰·本杰明·鲍威尔写的报道。那份报道,还是一位老资 格的中国通借给我的。报道叙述了1923年鲍威尔被匪徒绑 架的始末。同时被绑架的有20多人,其中有几名美国妇女 。我把E.卡恩的《中国通货》一书带到船上,曾试图把这 部巨著弄通,结果没有成功。 我的正式工作是在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当文书。我的 第二份工作是向**那个被诙谐地称为“白银集团”的组 织,报道白银取代黄金作为通货本位的优越性。 1929年,随着华尔街股票市场的崩溃,白银贬值,几 乎毁掉了美国的白银开采业。旅居中国的外国侨民,由于 汇率有利,用很少的费用过着华贵的生活。我曾任白银集 团的先锋——美国采矿会议的助理秘书,薪金优厚,积蓄 不少,因而才有可能出国旅行,从事写作。我通过了外交 文职公务员的考试,寻求一个在驻外机构工作的机会,让 我的西班牙语、法语和意大利语能派上用场。我**的靠 山就是白银集团。白银集团的参议员里德·斯穆特以及我 父亲在斯坦福大学的一些校友,像当时的胡佛总统,认识 一些老资格的中国通,或者他们本人就是中国通——承蒙 他们的好意,我才到达了这个白银的国度。 我排到第三位的工作,也同经济形势有联系。在** ,大萧条已临谷底,西雅图的美国邮轮公司,因缺少游客 而濒于破产。由于这一缘故,我在以西雅图为基地的斯克 利普斯·坎菲尔德报业联合会谋到了一个职位——但是所 写文章,必须是旨在振兴垂死的旅游业,向“有魅力的金 色东方”发展。 我们来到上海,我们的生活水平即将提高许多倍。一 美元兑换四五个中国银圆。在上海的3808名美国人(在全 中国的总数为7000人)过着奢华的生活,而世界上的其他 人却“被钉上了黄金做的十字架”。我感到自信,我渴望 学习。然而,我却不得不*终放弃通晓通货这一复杂事物 的意图。 外国占领下的上海外滩,再也不会像1932年*本袭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