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精)/国学典藏

传习录(精)/国学典藏
作者: (明)王阳明|校注:高高
出版社: 作家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1.50
折扣购买: 传习录(精)/国学典藏
ISBN: 9787506386548

作者简介

***(1472一1529),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事家、书法家,影响巨大的“心学”集大成者。他不但精通儒释道各家学说,而且还能够统*作战,是中国历**罕见的全能大儒。 作为思想巨匠,***的“心学”理论**改变了明朝中叶以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体格局,深*历代读书人崇拜,并影响了诸如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孙中山等许多后世名人。其学说*成为*本明治维新的思想先导,当时的维新**西乡隆盛将***视为精神偶像。*本当代一手创办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的稻盛和夫,对***的思想也是推崇备至。

内容简介

徐爱①录 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②为正 ,盖先儒③所谓误本者也。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 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 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 惑者也。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人 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 。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 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 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 ,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 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 藩篱。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謦 敦,或先怀忽易愤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 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 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 千里者。故爱备录平*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 考而正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 门人徐爱书 【注释】 ①徐爱(1488—1518):字*仁,号横山。浙江余 杭人,***的妹夫,也是阳明先生的**位学生和 *得意的学生,有“王门颜回”之称,曾任南京工部 郎中。***痛惜其英年早逝,曾叹*:“*仁殁, 吾道益孤,至望原静者(陆澄)不浅。” ②旧本:指由郑玄作注、孔颖达疏解的版本。 ③先儒:这里指程颢、程颐和朱熹。 【译文】 先生对于《大学》中有关“格物”的各种观点, 均以旧本,亦即朱熹等人所说的误本为标准。我刚听 说时觉得很意外,继而又产生怀疑,*后,我殚精竭 思,互相对照分析,又向先生本人请教。这才发现, 先生的主张就好像是水性冰冷、火性炎热一样,即使 百世之后的圣人也不会产生疑惑。先生天资聪颖,然 和蔼可亲,为人坦诚,平素不修边幅。早年,先生性 格豪迈洒脱,曾热衷于赋诗辞章,并深入研究佛道两 家的经典之作。所以,很多人刚开始听到他的主张时 ,都认为是异端邪说,不予深究。但是他们不知道, 先生在贬居贵州龙场的三年中,处困养静,学问的功 夫已经超凡入圣,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我时刻*先 生的教诲,深知他的学说,刚接触时似乎很平常,等 深入研究才觉得愈发崇高;初看时好像很粗疏,仔细 钻研才觉得愈发精细;刚接近仿佛很浅显,深入探求 才觉得没有穷尽。十几年来,我竟连它的轮廓都未看 到。但是,**的学者,有的虽与先生才一面之缘, 有的只闻其名,有的怀着蔑视、恼怒的情绪,还没谈 上几句就依据传闻臆说,妄加揣度,这样怎么可能真 正理解先生的学说呢?跟随先生的人士,听着先生的 教诲,常常得一而遗二,如同相马时只注意马是公还 是母,是黑还是黄,却忽略了能否驰骋千里的特性。 因此,我特意把平时从先生那里所听到的全部记录下 来,给诸位同学奉上,以便相互校正,不负先生教诲 之恩。 晚生徐爱书 P3-4

名社佳作,千年传承

流传千古的中国古典哲学经典

明朝一哥***的传世语录

读此可知王学梗概。欲知其详,宜读《王文成公全书》。因阳明以知行合一为教,要合观学问事功,方能看出其全部人格,而其事功之经过,具见集中各文,故阳明集之重要,过于朱、陆诸集。

——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