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观测土星
作者简介
小朱利叶斯·L. 本顿,国际月球和行星观测者协会土星部成员。在超过 25 年的时间里,他发表了大量关于月球和行星天文学的文章,在使用天文仪器观测月球和行星的技术方法上做出了很大贡献。他的文章发表在《天空和望远镜》《天文学》《英国天文协会杂志》《国际月球和行星观察者协会杂志》《恒星和天空》等刊物上。 译者简介: 李德力,复旦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海峡柔性电子(未来科技)学院(研究院)副教授,从事器件物理与柔性电子器件等方向的研究,翻译作品有《人人能懂的相对论》。
内容简介
土星的环系 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驱使人们思考,为什么土星周 围会存在一个颗粒组成的环,它们最初是如何到那里的 ,又是什么让它们留在了那里。关于土星壮丽的光环系 统,有两种起源理论,但究竟是哪一种仍没有最终确定 。第一种理论是,光环系统是46亿年前土星形成时的残 留物。第二种是,它由一个物体破碎而成,曾漂流在土 星的洛希极限内,直径约250千米。有趣的是,土星环 系的总质量为1。0×1016千克,大约相当于一颗直径为 250千米的卫星的质量。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组成光环的颗粒不断相互碰 撞,这种碰撞破坏光环系统的时间远小于太阳系的年龄 。因此,显然有某种机制对光环内的物质进行着补偿。 流星撞击土星的卫星,可能是光环中物质的一种来源。 也有可能是,光环中的颗粒来自某颗卫星的一场相对较 近的灾难性事件。 在之前的讨论中,我们已经确定所有土星光环都位 于土星的洛希极限内。我们还了解到,光环物质的轨道 速度随着与本体距离的增加而降低(例如,位于B环内 测边缘的物体绕土星旋转一周耗时约8个小时,而A环外 缘的物体则需要大约14个小时)。光环颗粒间的相互碰 撞,维持着光环物质的圆形轨道,使其保持与顺行轨道 运动共面和环行。因此,光环非常薄,厚度不超过100 米。在良好的观测条件下,若望远镜孔径足够大,在地 球上就可以透过光环结构看到后面更亮的星星。 洛希极限效应主要针对质量大到可以通过自身引力 聚集成一体的物体,而不是靠原子力作为内聚力的物体 。因此,很显然,在洛希极限内,非常小的天体可以存 在,其中一些较大的被归类为超小卫星。环内绝大多数 颗粒的邦德反照率为0.8,这么高的反照率说明其含有 大量的冰晶。光环的红外波长研究证实,其主要成分是 混杂岩石物质的水冰(H2O-ice)。表面温度为70开尔 文时,光环颗粒内的冰是稳定的,不会蒸发(注意,照 射到环颗粒的太阳辐射会被附近其他颗粒遮挡,有时也 会被土星本体的阴影遮挡)。环颗粒的直径大小在亚毫 米到几十米的范围,主要的尺寸是几厘米。 “仰望星空”系列丛书 引进自国际知名出版社斯普林格的经典天文观测系列 众多天文学家和国际天文观测协会成员合力打造的匠心之作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人员执笔翻译 丰富的天体理论知识、实用的观测指导,让你的观测更专业 附有各种实际绘制的观测图,手把手教你学会观测星空 《仰望星空-观测土星》 权威作者倾情打造——国际月球和行星观测者协会成员小朱利叶斯· L. 本顿带你展开一场迷人的土星观测之旅。 全面讲述关于土星的知识——让你成为一名合格的土星观测者。 面面俱到的土星观测指南——教你使用天文爱好者力所能及的方法、技术、设备来观察土星。 书末附有观测协会和讨论小组信息——帮你了解全新天文资讯并找到同好者。 平装裸脊,可180°摊开,更便于阅读。 小朱利叶·L. 本顿自 1971 年以来一直是国际月球和行星观测者协会星部的主任,他对观测这颗拥有星环的行星的热情洋溢于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本书介绍了关于土星的详细背景知识以及有用的望远镜数据,总的来说,它将成为行星研究的坚实基础,对于新手行星观测者非常有价值。 ——理查德 · 麦克金姆,《天文台》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