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旅游

创意旅游
作者: 杨力民
出版社: 中国旅游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5.60
折扣购买: 创意旅游
ISBN: 9787503231445

作者简介

杨力民,文化旅游学者,麟德企业创始人,河南省政协常委,深圳市总商会副会长山东、四川、广东、胰西、河北、宁波等省市旅游顾问。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另眼看旅游 旅游,一个近年来在老百姓生活中流行的热门词汇,一项人们每逢黄 金周最是踌躇满志然而结果往往又最为苦不堪言的活动,一个在经济学家 、政府官员眼中极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大大小小的旅游文化节你方唱 罢我登场,机场、火车站游人如织正待远行,电视上、报刊中、道路旁宣 传旅游城市的风光片、黄金线路的特价广告铺天盖地,旅游俨然已经渗入 到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好似“偶像”一样引导着人们当下和未来的 生活意趣与存在方式,可也正如每个人的“偶像”都会随着时过境迁而变 幻莫测一样,如果真的坐下来好好思考一番,问一句“旅游到底是什么” ,又有几人能说得清道得明? 1.1 什么是旅游 旅游(Tour)一词来源于拉丁语“tornare”和希腊语“tornos”,本义 为:“车床或圆圈;围绕一个中心点或轴的运动”,加上后缀-ism (Tourism)便引申为一种往复的行程,即离开起点经历一番周折变化后再回 到起点的活动,完成这个行程的人也就被称为旅游者(Tourist)。当然,这 只是词源学的解释,如果要问现代的“旅游”概念,别说我们平民百姓, 即便旅游专家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达成共识,它的内涵与外延 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变化,对它的理解自然也往往因人而异、 时过境迁。现在,让我们先来看看专家眼中的“旅游”。 1.1.1 百家话“旅游” 瑞士学者汉泽克尔和克拉普夫在其合著的《普通旅游学纲要》(1942) 中提出:“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一种现象及关系的 总和。这些人不会因而永久居留,并且主要不从事赚钱的活动。”这个定 义概括了旅游的综合性内涵,即旅游活动中必将产生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 。20世纪70年代,该定义被“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AIEST)采用,并 为国际上普遍认可接受,故名“艾斯特(AIEST)定义”。 19世纪50年代,奥地利维也纳经济大学旅游研究所为旅游做出的定义 侧重强调旅游的两个基本目的——消遣和增长知识,即“旅游首先可以理 解为暂时在异地的人的空余时间的活动,主要是出于提升修养;其次是出 于受教育、扩大知识和交际原因的旅行;再次是参加这样或那样的组织活 动,以及改变有关的关系和作用”。 日本旅游学专家律田新教授将旅游的目的归结为考察和游玩,他指出 :“所谓旅游,是人们离开日常生活圈,以观赏游览风光等为目的,去考 察别的国家、别的地方的文化制度,再返回原地的活动。”这个定义在日 本旅游学界极具代表性。 英国萨里大学的伯卡特·梅特列克抓住旅游活动的本质特征——异地 性和暂时性,认为:“旅游是人们离开他经常居住和工作的地方,短期暂 时前往一个旅游点的运动和逗留在该地的各种活动。” 德国学者蒙根·罗特对旅游的理解增加了文化的内涵:“旅游是那些 暂时离开自己的住地,为了满足生活的文化的需要,或各种各样的个人愿 望,在异地作为经济和文化商品消费者的人的交往。” 中科院院士、经济学家于光远(1985)将旅游概括为一种生活方式,认 为:“旅游是现代社会中居民的一种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 式的特点是: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 1991年,世界旅游组织将现代旅游的定义解释为:“人们出于休闲、 商务或其他目的,到惯常环境以外的地方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旅行和逗留活 动。” 当然,关于旅游的定义还有很多,这里无法一一列举。从以上这些定 义来看,它们虽然都道出了旅游活动的本质特征或本质特征的一部分,但 似乎都未能全面表达出旅游者旅游活动的本质需求。那么,从旅游者的角 度出发,旅游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到底是什么原因激发了人们对旅游的 巨大热情?抓住了这一点也就抓住了旅游策划与规划的根本。 1.1.2 旅游是寻求差异的活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通信工具的日益便利,越来越多的 人加入旅游者的行列。习惯了全年无冬的南方人趁着腊月天往东北跑,开 辟了人类工业文明的西方人面对中国普通的手工艺品如获至宝、心甘情愿 地大掏腰包,摩登时尚的都市人一到周末就好比放生的小乌一样开车往山 沟密林里钻……这些不同的出游活动,其实有一个共同的本质,那就是寻 求差异。 差异即不同——不同的饮食,不同的服饰,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生活 习惯,不同的民俗风情,不同的山水,不同风格的建筑物等,正是这些不 同之处对旅游者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人们离开惯常的生活就是为了体验 和感受别样的文化氛围或生活环境。因此,我们不妨说,旅游是一种空间 移动的活动,寻找差异是它的目的,享受的是创意(突发奇想、率性而为) 所带来的人生趣味。寻找差异的背后暗藏人们发自本能的好奇心。自己不 曾见过、不曾听过、不曾经历过的点点滴滴就成为满足好奇心的现实目标 。所谓“乡下人进城,城里人下乡”即是追求差异所带来的新奇与刺激。 由此看来,文化异质与生活异型是旅游的生命,正是这种“异”激起 了旅游者出游的欲望。从根本上讲,旅游就是人们不满足于现状,希望从 “异”地他乡、“异”族文化、“异”性环境中找到能满足自身需求的东 西,是人类对精神自由的一种渴望,是打破常规、探索新知的追求。如果 一座城市、一个景点无法提供与旅游者自身不同的生活环境或文化差异, 人们又何必千里迢迢地闻风而来呢?既然旅游者的出游是为了寻求差异, 那么旅游产业经营者的任务就应该是尽量满足人们的这种求“异”需要。 所以,“求异”应当是旅游产业产销双方共同关注的核心所在。 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