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地震
原售价: 34.00
折扣价: 25.75
折扣购买: 老子的提醒/青少年国学馆系列
ISBN: 9787502836115
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 万物之母也。 ——老子·第一章 【译文】 道,可以言说的道,就不是永恒之道的真实概念;名,凡是可用来命 名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无是天地形成的本始;有是万物创生的根 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十二个字是《道德经》八 十一章中第一章的第一句话,是老子写《道德经》的开宗明义之句,如果 这第一句话没有弄清楚,那么以下整本《道德经》就不能好好地读下去, 更不要说如何去正确理解和实行了。 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帛书《老子》里面,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 ,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后来,为了避讳汉文帝刘恒的名字,“恒 ”就改为了“常”。老子首句,玄机四伏,充分表达了中国语言的无穷魅 力和智慧。古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断句的不同,其解释大相 径庭。老子首句常见的断句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或者:“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学者董子竹2002年出 版的《老子我说》这样断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是道教太乙派内部口授老子篇首的断句法,董子竹当初闻听这样的断 句,如醍醐灌顶,顿开茅塞。 那么,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呢?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道”不仅是其 哲学的总称,也是其研究对象的代名词。这个“道”是什么呢?老子认为 ,“道”并非固定形式,亦非常形,是对世界的抽象认知,又是对具体事 物具体分析的活的思维。所以,“道”是虚无,是无法说清楚、讲明白的 。老子说,要是能说清楚、讲明白的话,那显然就不是正常、恒久不变的 道了。他要让世人有所警醒:一切可道可名都不是真正恒久存在的。在这 可道可名之外,还有一层不可道不可名但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老子提醒 我们注意这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不要被眼前的可道可名所蒙蔽。 “道”在老子眼中是特指事物的规律性,而规律是不可见的,同时又 是存在于事物形态中的。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形态,因此物与物往往是以 形态来区别的,而不同形态的事物又往往体现不同的规律性。 老子十分清楚地抓住了一个最普遍、最具根本性的问题:世间一切事 物的生存、发展和消亡,无不是在时间、空间及环境等外界要素的作用下 ,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完成其过程的。当然不是老子不承认有个精神世界, 老子不但承认而且还特别看重它,只不过老子把精神世界和客观世界分开 对待而已。因为客观世界属于万物,而精神世界只属于人类这一特殊群体 。 所以,老子其实是在告诫我们,无论发生了什么,无论做任何事情, 都要合乎自然,顺应人情,这样才不会碰壁,才能一顺百顺。听任自然, 顺应原本,是老子思想的主旨之一。 顺其原本,具体到处世态度上,又可以总结出经验条文,这里不妨列 出若干: 顺其原本,安邦不可专制; 顺其原本,当官不可强权; 顺其原本,争利不可豪夺; 顺其原本,为名不可巧取; 顺其原本,求偶不可硬拧; 顺其原本,交友不可勉强; 顺其原本,美化不可矫揉; 顺其原本,文章不可造作。 这里,大至安邦,小至做文,方方面面,林林总总,皆是一个理:顺 之者昌,逆之者亡;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有时只要顺其自然,便可一顺 百顺,一通皆通。曲径亦可通幽处,这就是所谓看似糊涂无为的“智慧人 生”的处世哲学。 顺其原本,超然人生,并非自恃清高,不食人间烟火。饮食男女,七 情六欲,是人的自然属性,生物本能。要真正达到佛家的“四大皆空”, “六根清净”,那是要付出毕生代价,按照清规戒律苦苦修行才行,而且 还未必能修成正果。事实上,自古佛门也并非一片清静之地,各种抵不住 的诱惑时时袭扰着禁欲的生活,所谓“苦行僧”的“苦”字岂是佛门以外 的凡夫俗子写得出的?既然不可能成为一个绝对的禁欲主义者,那就顺其 自然,即顺人的自然天性,满足其基本需要。欲望不可强禁,强禁的结果 只能使人性扭曲、变态、变形。这里所谓“顺其原本”,就是顺乎人性、 人道。 这正如我们找朋友,找有钱的吗?找个子高的吗?找苗条的吗?找有 学问的吗? P3-5